天天看點

甲午海戰前,清廷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那為何還會敗給日本人?

晚清時的那段曆史就好像一本列強侵略中國的賬本:基本上隻要是科技先進的國家都能欺負一下中國。由于外國勢力的入侵,是以清廷被迫打開了國門。清朝在看清了世界的發展與變化後也逐漸開始學着外國走起了洋務運動,北洋水師的建立似乎是他們的得意之作,畢竟這支海軍有着“亞洲第1”的美稱。

甲午海戰前,清廷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那為何還會敗給日本人?

然而一場甲午海戰直接把北洋艦隊給整沒了,這也宣布洋務運動最終失敗了。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争爆發。那時日方早有準備,而且又耍起了陰謀詭計不宣而戰;加上他們的軍艦與士兵人數都要遠比北洋水軍多,是以雙方在展開大戰後清軍迅速處于下風,最後在這場大規模戰役裡輸得全軍覆沒。

1895年4月,中日簽下了《馬關條約》,清賠給了日本白銀2億兩。此戰過後,清朝的窘迫境遇可謂雪上加霜,然而比較有意思的是,在甲午海戰前夕,清廷上下大部分人認為這次北洋水軍可吊打日本,個個自信滿滿。翁同龢是光緒帝的老師,為人知識淵博,做事态度嚴謹,然而他對戰争的看法過于樂觀了。

甲午海戰前,清廷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那為何還會敗給日本人?

當時翁老先生認為:日本就是一彈丸小國,我大清的北洋水軍乃亞洲第1,是以清軍必勝。他還提出了個勝利後的方案:建議北洋艦隊直接攻下東京,教訓下日本。持這種态度的人還有餘聯沅老闆。餘、翁2人可稱得上過于自信了。

而翰林院的2位老闆就更具體化地藐視日軍了。準良學士上書給光緒帝,并表示日方隻有1艘鐵甲船,根本沒什麼威脅。曾廣鈞編修則更加信誓旦旦地說:“日本國僅有2艘鐵甲艦,其他都是木頭做的帆船;一旦交手,我大清可輕松教日方怎麼做人。”那時劉坤總督還“秀了把智商”。這位大佬甚至提出了“隻派李鴻章中堂的淮軍就能痛揍日本”的“英明論斷”。

甲午海戰前,清廷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那為何還會敗給日本人?

那麼日本真的就隻有幾艘舊木船而已嗎?想想也不可能,畢竟後來輸的是北洋水軍,要是别人都是木船,清軍拿戰艦撞擊也可把他們弄成粉碎。據資料顯示,那場大戰之時,日本共有31艘大型軍艦與23艘魚雷艇,其中多以小、快、靈為主。

而且與清北洋水軍不同,日軍采用的大多是1890年後制作的新式火器,這些火器不但射速快,而且火力猛。而北洋水師隻有29艘大型軍艦,其中可用于出海水戰的僅有15隻,魚雷艇也隻有13艘。看到沒有,在數量上清朝沒有日軍多。為何清廷上下那麼自信呢?

甲午海戰前,清廷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那為何還會敗給日本人?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對于外界的發展認知度不夠,也可以說是閉關鎖國的後遺症。簡單來說,就是對敵人的情報掌握得不夠充分。但凡這些大臣們對日軍有點了解也不會說出那些盲目自信的話來,甚至還有人說北洋水軍可打到東京去。同時他們對自己過于有信心,比如基本都認為自個兒的北洋水師是亞洲第1艦隊,這份自信有點名不副實了。也正是這些原因,最後導緻了甲午海戰慘敗。

據史料載,甲午海戰時,日軍配備的均為穿甲彈。他們的火器裝備要遠強于北洋方面。秋津洲、西京丸、吉野、松島、嚴島、橋立等都是日方主力兵艦。就在中方基本不了解對手實際情況的同時,日本方面卻掌握了北洋水師的詳細資料。他們知道清軍定遠、鎮遠2新式鐵甲船十分不好對付,于是特意找法國松、嚴、橋3艦,目的就在于用它們對付清軍的絕對主力定、鎮2艦。

甲午海戰前,清廷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那為何還會敗給日本人?

但日軍卻疏忽了特制後的船隻航速不足,是以部分船隻航速不快也成了他們的短闆。然而後來清軍卻輸得老慘,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有一點卻讓人看得十分心痛,甚至有些吐血之感。按唐德剛考證,日軍王牌吉野船本是英國為清軍量身定做的軍艦。

原來那時光緒帝有意要和日本一較高下,是以海軍也準備購買新式軍艦來對付日本,而吉野就是他們特地委托英方定制的兵艦。結果當别人把這艘新式武器制造成功後,慈禧老佛爺要過60壽誕,海軍為了讨好她老人家而把那筆款項給用去祝了壽。而後來日本得知了這個消息,馬上舉國上下湊錢把它“截了胡”。

甲午海戰前,清廷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那為何還會敗給日本人?

那時中日之戰一觸即發,日本國民十分支援前線的士兵。他們在民間組織了募捐活動,商人、群眾紛紛慷慨解囊。而他們的太後還把自己的首飾等貴重物品捐出,隻為了給前線湊更多的軍費。天皇直接到了廣島給前線将士打氣,而全國上下把節約出來的财産資源通通往前方運送。

甲午海戰前,清廷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那為何還會敗給日本人?

看到沒有,别人為了打赢戰争而全體人員一起加油,皇家以身作則;反觀大清統治者卻為了自己的生日這種小事而挪用了前線将士的軍費,甚至把自己的軍艦拱手送給了别人。更為甚者,甲午海戰之際,南洋水軍竟然就那麼看着自己的同胞與敵人浴血奮戰,可連1兵1卒也不派去支援。

甲午海戰前,清廷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那為何還會敗給日本人?

相反敵人之間卻同仇敵忾,加上清朝本身就對敵人估計不足,是以這場戰争的勝負結果也就顯而易見了。今天我們的國家已繁榮富強,任何人都不敢再小瞧咱們了。不過那段屈辱的曆史我們需要謹記,并以此來激勵自己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