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作者:熱情的金桔A

清朝後期,一般的曆史書裡是1840-1912年,或者叫晚清。晚清政治,第一是傳統的宗藩體制崩潰,西方式外交體制逐漸建立;其二是清政府逐漸淪為西方統治中國的工具;其三是被迫向西方學習進行改革,試圖建立君主立憲制,也就是政治民主化,所謂的近代化。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一、鴉片戰争

1.背景。

1】世界——資本主義不斷發展

①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②英國。掌握着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完成工業革命,需求國際市場;建立東方殖民體系,推行自由貿易。

③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矛頭指向了中國。

2】中國——仍然停留在封建社會

①政治。封建專制制度空前強化,政治腐敗

②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産方式。中國在正當貿易中處于出超,英國為改變入超而實行鴉片貿易。

③科技。非常落後。

④軍事。八旗和綠營作戰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遠遠落後于英國的熱兵器。

⑤社會沖突。社會階級沖突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⑥外交。閉關鎖國,不了解西方。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人民英雄紀念碑《虎門銷煙》雕塑

3】虎門銷煙

①背景。外國鴉片商人逐年擴大對華鴉片走私。

②概況。湖廣總督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兩萬多箱鴉片煙土。

③影響。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英國政府宣布對華發動戰争。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2.經過。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軍。廣東-天津-南京。三元裡人民抗英。1841年1月占領英軍香港島。

1840年,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軍艦開進廣州海口,發動侵略戰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戰争結束。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3.結果。簽訂第一批不平等條約。

1】1842年8月簽訂《南京(江甯)條約》:開放五口,賠款2100元,割讓香港島,協定關稅,廢除公行制度、自由貿易。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關稅則》:領事裁判權,協定海關稅則-值百抽五。《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片面最惠國待遇 。

2】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美國軍艦可在通商口岸巡查貿易。

3】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傳教權。

4.影響。《南京條約》等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曆史的程序,鴉片戰争由此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A.對中國的影響:

1】政治-喪失大批主權,開始淪為半殖半封社會。

2】經濟-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外商收購量加大使農産品商品化加強,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對外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買辦出現。

3】外交-被迫開放,朝貢體制開始崩潰。

4】文化-西學東漸重新啟動,林則徐、魏源新思想産生。西醫傳入。

5】近代城市興起——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商業工業公司,招收買辦、勞工,附近農村人口向通商口岸轉移。

B.對世界的影響:

1】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

2】是東方開始從屬于西方的主要标志。

二、太平天國運動

1.背景

1】開始淪為半殖半封。

2】鴉片戰争後,列強不斷向中國傾銷商品,沖擊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區的傳統經濟結構,導緻部分手工業者破産,清政府戰費和賠款分攤到參與戰事的省份,各級官吏借機搜刮百姓,社會沖突激化,各地的反抗鬥争此起彼伏。

3】天災。

4】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平等、公有、互助,大同理想。

5】馮雲山到廣西桂平傳教,号召群眾加入拜上帝會,團結了許多窮苦農民。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2.過程

1】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号太平天國。不久,洪秀全稱天王。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于此。

3】軍事全盛:太平軍北伐、西征、東征,占領湖北、江西、安徽的許多地方,軍事上達到鼎盛。

4】天京變亂:1856年,太平天國上司集團發生内讧,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在政治、軍事上開始衰落。

5】後期防禦戰: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進入最高上司層,太平軍先後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慶戰役中敗于曾國藩統率的湘軍。

6】失敗:1864年,在湘軍、淮軍和外國人帶領的洋槍隊進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3.綱領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頒布。

①概括。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全面的農民革命綱領和社會改革方案,包括社會組織、軍事、文化教育諸方面的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獻。

②内容。它規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 它本着“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原則,将土地分為上、中、下三級九等,好壞搭配,不論男女,按人口平均配置設定。産品配置設定實行聖庫制度。

③評價。在前資本主義社會,農民平均主義思想對摧毀封建制度,促進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是積極的、革命的思想,而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平均主義思想或方案,則是違背曆史發展規律要求的。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财富平均的理想。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未能實施。

2】《資政新篇》。1859年。

①内容。

政治方面,主張統一政令,以法治國;各省設新聞官,聽取社會輿論,設投票箱,由公衆選舉官吏。

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獎勵技術發明,興辦保險事業等。

文教方面,反對迷信,提倡興辦學校、醫院和慈善機構;嚴禁買賣人口和吸食鴉片。

外交方面,主張同外國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來,但不準外國幹涉中國内政。

②評價。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它沒有把發展資本主義與消滅封建剝削制度聯系起來,沒有同太平天國當時的現實鬥争聯系起來,隻字未提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既非農民鬥争實踐的産物,也缺乏實踐的社會、經濟和階級基礎,是以得不到太平天國廣大将士的擁護,而且戰争環境也不具備實行的客觀條件,是以它根本沒有實行。

4.影響

1】意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後曆史的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2】失敗原因。

①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曆史局限性,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上司。

②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強大、勾結。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人民英雄紀念碑《金田起義》雕塑

三、第二次鴉片戰争

1.背景

1】列強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美法工業革命高潮,需要擴大國際市場。

2】列強向清政府提出修訂條約的要求被拒絕。

3】太平天國運動。

4】導火線-亞羅号事件、馬神父事件。

2.過程

1】1856年,英、法兩國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争。美、俄兩國以調停人面目出現。

2】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了《天津條約》。

3】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搶劫、焚毀圓明園後,進入北京城,清政府同俄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3.結果。簽訂第二批不平等條約。

1】1858年中俄《瑷珲條約》。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予俄國,并把烏蘇裡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作中俄共管。

2】1858年《中俄天津條約》。

3】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

4】1858年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公使常駐北京;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台)、台灣(後定為台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外籍傳教士得入内地自由傳教;外人得入内地遊曆、通商;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

5】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即《中俄續增條約》:将烏蘇裡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内)約四十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強行劃歸俄國;規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賓達巴哈起經齋桑卓爾、特穆爾圖卓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根據這一規定,于1864年簽訂 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開放喀什噶爾(今喀什市 )為商埠;俄國在庫倫(今外蒙古烏蘭巴托)、喀什噶爾設立領事館。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6】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開天津為商埠;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給英國;退還天主教資産;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

4.影響

1】半殖半封加深;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鎮壓人民革命;

2】進一步卷入世界市場;

3】開始主動履行不平等條約,朝貢體制進一步崩潰;

4】開始學習西方,體用思想産生。

四、洋務運動

1.背景

1】經過兩次鴉片戰争,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太平天國運動導緻清朝出現統治危機。

3】第二次鴉片戰争戰敗,中外“和好”。

4】清朝統治階級内部形成了洋務派。1861年總理衙門成立,辛酉政變後主張利用西方技術鞏固統治的洋務派掌權。總稅務司、同文館成立。代表人物:奕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5】新思想奠定思想基礎。洋務思想形成。曾國藩指出“泰西以‘商戰’二字立國”。李鴻章提出了“内須變法,外須和戎”的洋務綱領;“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獨火器萬不能及”;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洋務派鼓吹變局論、自強論、求富論和育才論,突破了傳統的天下觀、夷夏觀和價值觀。張之洞總結了自己的洋務實踐,歸納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内容

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漢陽兵工廠等。1866年中國人制造的黃鹄号輪船試航成功。

2】創辦近代民用企業。(官督商辦)開辦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等。引進西方的工廠制度。

3】籌劃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4】創辦近代教育。開辦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派遣留學生。

京師同文館。1862年,英文、法文、俄文館、天文算學館。培養外交、翻譯人才。

江南制造總局翻譯官。1868年,翻譯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

5】近代外交。成立總理衙門,派遣外交使節。1897年創辦大清郵政總局。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3.評價

1】性質。地主階級上司的近代化運動。

2】作用。一定程度增強了國力,引進了一批科學技術,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部分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産生,培養了一批近代化人才,近代外交開始建立,形成了學習西方的風氣。

3】局限。沒有改革封建制度、沒有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以封建衙門方式管理企業和軍隊,列強破壞,頑固派的阻撓,最終以甲午戰争戰敗而宣告失敗。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隻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産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漢陽鐵廠

五、中法戰争

1.邊疆危機

1】19世紀60年代以後,中國西北、西南、東南邊疆地區安全遇到了嚴重危機。

2】俄國、英國、日本、法國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2.左宗棠收複新疆

1】背景:1864年,新疆地區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反對清政府,形成内亂局面。英國支援的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趁機入侵,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左宗棠與李鴻章“海防”“塞防”之争。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2】概況: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發兵新疆,1878年2月收複新疆南北兩路。

3】結果: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使西北邊疆渡過了危機。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3.中法戰争

1】背景:法國在1883年8月控制了越南後,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

2】經過: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同年,法軍進攻台灣,當地軍民在台灣軍務大臣劉銘傳的上司下,多次擊退法軍;1885年3月,清軍在馮子材率領下取得鎮南關大捷,法軍敗退。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馮子材

3】結果:李鴻章與法國駐華公使簽訂了中法《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1885年,台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台灣的管轄。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六、甲午戰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維新成功,壯大了國力,工業革命高漲,但國内沖突尖銳,市場狹小,資源貧乏,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确立天皇為核心的君主立憲制,具有濃厚封建性、侵略性,制定大陸政策。早就想占領中國的台灣和藩屬國北韓、琉球,然後進攻中國大陸。

2】北韓,清朝宗藩體制最後一國,1894年,發生東學黨起義,邀請清、日幫助鎮壓。

3】中國,洋務運動有名無實,慈禧六十大壽,光緒親政企圖通過戰争掌握實權,帝黨主戰、後黨主和,統治階級分裂。

4】列強,向帝國主義過渡,瓜分世界,企圖瓜分中國,大多支援日本。

2.過程

1】豐島戰役。日本在牙山口外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戰争爆發。

2】平壤戰役。1894年9月,清軍在平壤大敗。

3】黃海海戰。北洋艦隊官兵重創日本艦隊,緻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管帶林永升率部英勇奮戰,最終與艦同沉。此次海戰中,北洋艦隊遭到重大損失。戰後,李鴻章發出“避戰保船”指令,北洋海軍失去了制海權。

4】遼東半島戰役。日軍掌握黃海制海權後,運兵在花園口登入,攻占旅順軍港,沿海向錦州進軍。

5】威海衛戰役。1895年2月,日軍在山東半島登陸,摧毀了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3.結果。清軍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1】承認北韓獨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款2億兩白銀。

3】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4】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産品運銷内地免收内地稅。

5】俄德法三國幹涉還遼,日本勒索3000萬兩白銀。

4.影響

1】中國。

①半殖半封大大加深,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②大借外債,列強開始控制中國财政;列強侵略進入資本輸出為主要特征階段,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清政府被迫放寬民間設廠限制,客觀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③洋務運動失敗,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④愛國運動高漲,清政府開始編練新軍,維新運動、革命運動興起。

⑤台灣人民反割台鬥争.

概況:從1895年5月至10月,台灣義勇軍與以劉永福為首的留台清軍一起,展開了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鬥争,重挫了日本占領軍。

意義:台灣人民的武裝抗日鬥争,表明了台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堅強意志。

2】國際。

①促進日本發展,标志明治維新成功,刺激了侵略欲望,日本一躍而成為亞洲強國;

②北韓開始受日本控制,半殖民化加深;

③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日俄沖突、日德沖突形成。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法國畫報《Le Petit Journal》:瓜分中國

七、戊戌變法

1.背景

1】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甲午戰争戰敗,列強劃分勢力範圍,強占租借地——俄國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和新界、德國租膠州灣、法國租廣州灣,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2】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産階級壯大。為資産階級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3】維新思想的傳播。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尤其是私營工商業,進行商戰;政治上主張興民權,設國會,開議院,制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文化上主張興西學,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改革教育。

4】維新運動開展。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組織了聯合各省舉人的“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2.“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史稱“百日維新”。

2】标志:光緒皇帝在維新派推動下,頒布“明定國是”诏書。

3】内容:光緒皇帝先後釋出上百道變法诏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但并未涉及維新派要求的開國會、設議院的主張。戊戌變法的内容——

  ①政治: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改訂律例,裁撤冗員,澄清吏治。使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願望和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制定憲法等政治主張。

  ②經濟:中央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舉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财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文教:普遍設立中國小堂,京師設立大學堂;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準許設立報館、學會;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改革科舉制度,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設經濟特科選拔經世濟變之才。有利于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④軍事:精練陸軍,改習洋操;添置船艦,擴建海軍;裁汰舊軍。有利于增強國防力量。

3.特點

1】從方式上看:變法要用西方和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軍事制度模式,改革傳統舊制度。

2】從宗旨上看:讓資産階級及其知識分子有政治權利,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和平建立資産階級國家,從根本上實作國家的獨立富強。

3】從内容上看:變法的内容與維新派的主張有差距,維新派與康有為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政治主張沒有展現,表現了資産階級的局限性。

變法局限在社會上層,沒有深入廣大人民群衆,因而沒有形成變革舊制的巨大社會力量。

4.戊戌政變

9月21日,慈禧太後将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殺于北京菜市口,史稱“戊戌六君子”。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變法失敗。

5.評價

1】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産階級改革運動。

2】失敗原因。

①主觀:中國資産階級的局限性;缺乏堅強的組織上司,将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脫離人民群衆;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改革措施過急過快,裁撤閑散機構、旗人自謀生計等措施增加了阻力。

②客觀:頑固勢力的強大;變法運動的階級基礎薄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很不充分(根本原因);19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加緊侵略中國,不希望中國改革成功而強盛。維新派不論在政治主張、方針政策,還是在組織程度上,都表現出軟弱無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意義。維新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政治改革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沖擊了封建制度;改革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符合曆史發展的潮流,在當時是進步的;抨擊了封建文化,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抨擊封建思想文化,在社會上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推動了近代化的程序。

4】維新運動留下的遺産。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财富。

5】教訓。資産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難以成功。

八、八國聯軍侵華

1.義和團運動

1】背景

①列強掀起瓜分高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②戊戌變法失敗,統治階級上司國家富強希望破滅。

③内外壓迫剝削,小生産者生存更加困難。

④基督教文明和儒家文明的沖突。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後引發了一系列沖突。

⑤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群眾。

2】興起:以“扶清滅洋”為口号的反洋教鬥争蔓延到山東、直隸很多州縣農村。

3】當地官員的态度:先後擔任山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對義和團采取先撫後剿的舉措。

4】八國聯軍的鎮壓。各國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奧匈、意八國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慈禧太後采用“招撫”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利用。

5】評價

①性質。19世紀末中國封建階級針對西方侵略者的武力反抗運動,具有愛國性質。

②作用。粉碎了列強瓜分企圖;它所展現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使外國列強認識到,任何國家“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實為下策”。一定程度推動清末改革。

③消極性。盲目排外;顯示封建階級的守舊落後;不懂國際法。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上司,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2.八國聯軍侵華

1】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

2】經過

①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将西摩爾率領第一批聯軍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頑強阻擊。

②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

③6月21日,慈禧太後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

④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繼續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

⑤俄國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

⑥途中,慈禧太後釋出鏟除義和團的谕旨,并指定慶親王奕劻與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列強議和。

⑦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定,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法國畫報《Le Petit Journal》:斬殺義和團

3】《辛醜條約》。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組成聯軍的8國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3國共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内容

①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餘人。

②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

③将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④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紮軍隊。

⑤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

4】影響

①性質。《辛醜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

②危害。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外國軍隊駐紮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

③後果。《辛醜條約》的訂立,标志着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清政府被迫改革。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九、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

1.清末新政

1】目的。《辛醜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内外交困,試圖通過改革來挽救其統治;以改革遏制革命。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

2】措施。編練新軍;獎勵實業,振興商務,1903年設立商部;廢除科舉,興辦學堂、派遣留學生;改革官制,整頓吏治。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法國畫報《Le Petit Journal》:編練新軍

改革官制。裁減冗署,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設立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地方,将軍改設行省,盛京将軍改為遼甯省,吉林将軍改為吉林省,黑龍江将軍改為黑龍江省。

3】影響。編練新軍培養了反清軍事力量;獎勵實業發展了民族資本主義,資産階級壯大,成為革命的上司力量和階級基礎;興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培養了資産階級知識分子,成為革命思想的接受者傳播者。新政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困境,相反,加速了資産階級革命的爆發。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法國畫報上西太後慈禧

2.預備立憲

1】目的。維護統治;遏制革命。

2】過程。

①1905年秋,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憲政。

②1908年,清政府宣布以九年為期預備立憲,頒布《欽定憲法大綱》,開始憲政改革。《欽定憲法大綱》仿效了日本憲法的一些内容,因為在當時立憲各國中,日本憲法最重君權,《欽定憲法大綱》在保障“君上大權”的前提下,規定臣民有言論、出版、著作、集會等自由,給予臣民極為有限的權力。

③立憲黨人三次國會請願運動。

④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第一屆責任内閣,包括4名漢族大臣、9名滿族大臣,其中皇族成員占了7人,史稱“皇族内閣”。

3】後果。預備立憲瓦解了統治階級,立憲派大多倒向革命黨人一邊。結果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改革前的官制

十、辛亥革命

1.背景

1】經濟。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産階級壯大。

2】政治。

①民族危機加深。清政府日益腐敗,清朝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工具。

②革命組織建立。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後有黃興等組織的華興會、蔡元培等組織的光複會。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建立全國性的資産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中國近代第一個全國統一的資産階級革命政黨,海外、全國各地建立分部,上司了此後的資産階級革命運動。

③起義。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以徐錫麟、秋瑾等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

3】思想。

①三民主義。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指導思想。

②與保皇黨人論戰。1905—1907年間,雙方分别以東京的《民報》和橫濱的《新民叢報》為主要陣地,展開論戰。兩派在新加坡、檀香山、舊金山和香港等地的報紙,也相繼投入了戰鬥。擴大了革命的影響,壯大了革命的陣營。

4】導火線。

①清政府走向全面反動,皇族内閣成立導緻統治階級分裂,立憲派倒向革命;

②鐵路國有化政策導緻保路運動爆發,民心傾向革命;1911年5月,全國範圍的保路運動興起,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賣的修築鐵路的主權。清政府派湖北新軍前往鎮壓規模最大的四川保路運動,造成武漢地區兵力空虛,湖北革命黨人決定乘機發動起義。

③武昌地區資産階級力量較強、革命黨人長期準備。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和文學社始終堅持在新軍和知識分子中發展革命力量。湖北新軍共有15000餘人,參加共進會和文學社的就有5 000餘人。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2.過程

1】武昌起義

①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築路權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引發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後,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

②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新軍其他各部的士兵紛紛響應,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湖北軍政府。武昌起義勝利後的兩個月内,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獨立。

2】中華民國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産生。以五色旗為國旗(五色旗,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中華民國國旗,以紅、黃、藍、白、黑五色象征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改用公曆,以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3】袁世凱竊取勝利果實

①袁世凱。在英國等列強支援下,攻陷漢口、漢陽,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利用革命黨人急于完成統一的願望,誘使其展開和議。對清政府施壓。

②孫中山。妥協退讓,在重重壓力之下,被迫發表聲明:隻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他做大總統。

③勝利果實被竊取。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诏書》。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袁能夠奪權原因:列強支援;舊官僚、立憲派支援;革命黨人妥協;軍權;清末政績。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人民英雄紀念碑《武昌起義》雕塑

3.結果

1】推翻清朝帝制。

2】頒布《臨時約法》。

①制定。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參議院。

②内容。

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願、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

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指令。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制度,實行責任内閣制,内閣總理由議會多數黨産生。

③評價。

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産階級共和國憲法民主性質的重要檔案。

它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确立,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程序的一座豐碑。

它通過民主立法程式确立了資産階級共和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權的組織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權利。

在中國第一次開創了以法治國的先河。

促進了人民的覺醒,鼓舞人民起來為維護自己的權利而鬥争。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以後民主革命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還規定了“人民有保有财産及營業之自由”,展現了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要求。

但是,目的是限制袁世凱專制獨裁,因人設法,違背法治精神,企圖以一紙約法制約袁世凱,後來袁世凱如法炮制,終于稱帝,搞亂了國事。

④命運。1914年5月1日因袁世凱《中華民國約法》(俗稱“袁記約法”)的公布而被取代,但在1916年6月29日為大總統黎元洪所恢複。1917年7月1日被複辟帝制的張勳破壞,随後的段祺瑞政府拒絕恢複,9月10日以廣東為基地建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展開護法運動,所護者即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23年10月10日被曹锟的《中華民國憲法》取代。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政府釋出指令,稱“法統已成陳迹”,《臨時約法》再次被廢除。1931年6月1日《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公布才依新法優于舊法原則而失其最高效力。

3】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4.影響

1】性質:是近代中國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曆史意義

①政治方面: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各類政黨、團體紛紛建立,分化組合,各黨派展開競争,民國初年出現了政黨政治趨勢。

②經濟方面: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③思想方面: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④風俗文化: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3】曆史局限

①失敗的表現: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沖突,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曆史任務。

②失敗的原因: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群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上司。

老張講曆史:清朝後期的政治

法國畫報《Le Petit Journal》:1912年宣布剪掉辮子的袁世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