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緬甸,清朝乾隆時期失去了讓她最後一次納入中國版圖的機會

點藍色字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資訊

公元1762年冬,緬甸土司攻占清朝雲南邊境,而此時的乾隆卻無暇顧及此事,因為他正在忙着平定新疆的大小和卓和準格爾叛亂,乾隆為了不影響新疆戰事,不兩頭作戰,對雲貴總督劉藻下旨,讓他對叛亂的緬甸土司采取綏靖政策,以守為進,安撫為主。但由于當時的緬甸貢榜王朝建,統一了整個緬甸後,四處用兵,想武力征服雲南和周邊的國家,看到清王朝一直隻守不攻,更加肆無忌憚。

1765乾隆在平定準格爾叛亂收複新疆後,決定對緬甸采取強硬态度,遂指令雲貴總督劉藻平定緬甸叛亂,由于劉藻對敵軍的輕敵,和對緬甸軍事力量的不了解,一路輕敵,中了敵軍的埋伏,兵敗自刎而死。得知戰敗消息的乾隆很是憤怒,他不相信一個小小的緬甸,竟然如此難搞。

緬甸,清朝乾隆時期失去了讓她最後一次納入中國版圖的機會

乾隆帝決定派出他器重的邊疆大吏,漢軍八旗出身,時擔任陝甘總督楊應琚移任雲貴總督到達雲南。此時,清兵趁緬兵撤退之際,出兵攻入緬甸。而楊應琚對緬甸局勢茫然無知,認為緬甸不過是莽匪和木匪兩部分組成,内部分裂渙散,不足為懼。他同上一任總督劉藻一樣,認為區區緬甸乃彈丸之地,怎能是我天朝上國的對手,加上一路上看到緬軍與清軍作戰一路潰敗,更加助長了他的輕敵之心。

再加上主戰派熱情高漲的勁頭,一直在鼓動楊應琚出兵作戰,一雪前恥。于是他和主戰派釋出檄文号稱''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對緬甸大舉進軍,以震懾緬甸,同時多方招撫緬屬土司。同時這邊的乾隆帝也一直在給楊總督施壓說''緬甸明朝時尚在版圖之内,并非不可臣服之境'',要求楊應麟盡量少花錢和少用兵就把此事辦妥。

于是,一直想立功建業的楊應琚更是是作戰心切,調集約14000兵準備向緬甸進攻,并先派遣3300兵進駐木邦土司附近的内地遮放土司,本人也進抵永昌檢視軍情。在這場戰争中無論是乾隆還是總督以及地方官員對緬甸當時的内部局勢、兵力情況和與暹羅怎麼交戰,上下都一無所知,隻幻想憑借雲南地方的萬餘綠營兵即可征服緬甸,可以說是颟顸異常。

緬甸,清朝乾隆時期失去了讓她最後一次納入中國版圖的機會

對于這次的作戰結果也可想而知,兵家有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總督楊應琚和地方提督李時升的帶領指揮下,一路潰敗至雲南境内。但當時的地方提督李時升為了虛報軍功,掩飾自己的作戰失誤,一直給乾隆上報奏折至今已經屢獲大捷,前後殺敵至萬人。乾隆皇帝不是傻子,檢視地圖,發現交戰地方幾乎都在内地,''如果是清兵屢屢獲勝怎麼緬兵反倒越打越進來了?而回想平定新疆時,大小百餘戰,殺敵也不到萬人,雲南僅僅幾次戰鬥,就殺敵超過萬人?決不可能!''而他派往雲南的侍衛福靈安将真實情況報告回來後,乾隆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于2月将李時升、朱侖逮捕進京處死,楊應琚革職查辦。這位靠揣摩乾隆心思的翰林進士達到了火箭般升官速度,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坐上封疆大吏的楊應琚,但由于畏罪自己的欺君之罪,最後自刎而死。

第二次清緬之戰的失敗主要原因人員方面,清朝雲南地方綠營兵幾乎沒怎麼上過戰場,器械又不精良,戰力薄弱;帶兵将領多能力不強,不體恤士兵,不懂地勢,不知戰術;統軍大帥雲貴總督又是文人出身,絲毫不懂軍事。是以,中緬第二次戰事,雖然士兵總數上,清兵多過緬兵,但依然屢戰屢敗。

武器方面,當時的緬甸士兵由于受過法國殖民并入侵,緬甸統治者從歐洲購買了射程遠,精度高的燧發槍裝備軍隊,而清軍仍是長矛大刀,武器整整落後了一代雖然戰後有人給乾隆提過購買歐洲先進的槍藥彈炮以此抵抗緬甸的火力,但是乾隆拒絕了,拒絕的理由也很奇葩,如果購買這些先進的武器,那麼軍隊就會偷懶不在注重日常的長矛大刀的刻苦訓練。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上,清朝政府對國際形勢一概不知,當時的緬甸主力軍隊都在攻打暹羅。如果這時的清政府和暹羅隻要聯合起來,前後夾擊,必定勝利。

第二次的清緬之戰的失敗後,乾隆覺得很沒面子,有傷清朝的顔面,這事如果傳出去,被周邊的附屬國知道,以後還怎麼接受他們的朝貢和朝拜,更别說跟着清朝老大哥混了。于是開始認真考慮起來到底派誰去?他決定讓滿洲新秀明瑞接任雲貴總督,繼續主持對緬戰事,明瑞曾經在新疆準格爾戰役中戰功顯赫,更是一員虎将,勇猛無比。

但乾隆帝、以及新任雲貴總督明瑞,都對緬甸仍舊抱着極其輕視态度,因為上次作戰之是以失敗,他們認為主要是綠營兵兵力不行,因為在他們眼裡綠營兵隻是一個雜牌軍,根本不是國家正規軍,這樣的軍隊肯定打不赢。是以他們認為綠營兵戰敗不等于緬兵戰力強大,又分析緬兵主力不過萬人,隻需要調集二、三萬生力軍就可征服緬甸。乾隆帝還早早地考慮征服緬甸後如何統治,怎麼劃分省區管理,起一個什麼名字給這個新得的地區,是同新疆一樣派總督管理還是并入到雲南,由雲貴總督節管。還指令當時兩廣總督行文暹羅,如果緬王戰敗逃往暹羅,務必盡力追擒,而且渾然不知暹羅已經被緬甸所滅。

緬甸,清朝乾隆時期失去了讓她最後一次納入中國版圖的機會

乾隆和明瑞在盲目樂觀的情緒支配下,籌備各項對緬作戰事宜。乾隆帝調滿洲八旗兵三千,四川八千,貴州綠旗兵一萬(其中一千駐守,并未參加遠征),外加雲南綠旗兵五千,合計二萬五千兵,分兩路進軍。明瑞親率一萬七千兵,每兵帶足兩個月的糧食,征馬、驢、牛八萬餘為作戰、後勤用。明瑞認為如果直搗阿瓦,緬甸将自顧不暇,加上立功心切,幾乎把所有的精兵強将都帶在自己身邊。

這場戰役的結果可想而知,領軍的主帥都這麼輕敵,再加上又到了敵人的地盤,山川地形都不熟悉,緬甸一直誘敵深入,最後明瑞主力軍被緬軍包圍數日,彈盡糧絕,大部分戰死,清史記載明瑞身受重傷,用盡力氣疾馳了二十多裡,''手截辮發授其仆歸報,而缢于樹下,其仆以木葉掩屍去''。乾隆帝聽聞明瑞大敗、身亡訊息,震怒憤恨無比,将随行将領逮捕進京,處以磔刑,同時北路軍的譚三格也被處死。明瑞的靈柩歸京後,乾隆帝親臨吊唁,賜谥号果烈。

緬甸,清朝乾隆時期失去了讓她最後一次納入中國版圖的機會

第三次的戰敗,不管是乾隆還是領軍的明軍又犯了兵家之大忌,孤軍深入,後無援兵,随逐漸落入緬甸的包圍之中。從緬甸方面說,戰略戰術都用的很好,并且此時的緬甸已經占領了暹羅,把攻打暹羅的主力軍盡數都調回清緬之戰中,使雙方的兵力都不相上下,甚至還比多清兵多。

第三次的戰敗對乾隆打擊很大,他不得不坐下來好好想想,緬甸這個國家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是新興強權還是以前分崩離析的一個一個小國。他已經輸了三次了,不能再輸了。這樣的無名小國,竟然會有如此頑強的抵抗力。在以前乾隆從來不會正眼看一眼的無名之輩,如今他必須要正眼多看幾眼,要不然他自封的十全老人可就要折戟沉沙于此了!

于是乎乾隆決定他要認真起來一雪前恥,雖然對緬戰事連續失利,乾隆帝依然自我感覺良好,認為''我大清勢當全盛,認真起來,将緬甸打得屁滾尿流還不是輕輕松松的事?''

公元1769年春,乾隆決定派大将傅恒率兵出征。傅恒是誰?乾隆的小舅子,孝賢純皇後之弟,滿洲鑲黃旗人。乾隆十三年督師指揮之戰,降服莎羅本父子。乾隆十九年,力主清軍攻伊犁,平息叛亂。臨行時,乾隆帝還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贈給傅恒,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期望。同時,也放下天朝面子開始考慮聯系暹羅等國共同出兵,暹羅國破消息傳來後才死心。

緬甸,清朝乾隆時期失去了讓她最後一次納入中國版圖的機會

傅恒

四月,經略地傅恒到達永昌。此次傅恒名義上動用滿漢兵五萬,但因為後勤限制,實際前線隻有28300兵。傅恒也吸取了以往多次被緬甸斷後路的教訓,經多次商議後,決定進攻方向標明中緬邊界北段,即一路從伊落瓦底江上遊戛鸠經,另一路由蠻暮地區、老官屯區,再配以水師,全軍水陸并進、夾大金沙江而下,直取木梳、阿瓦。

清兵大舉進攻的消息早已經傳了一年,緬甸國王也早都等不及了,你天天說派兵來,可就是不見動靜,我都派兵等了一年了,你還不來,這仗還打不打?緬兵這時也早已打探清楚清兵進攻方向,幾乎調集齊所有主力在、老官屯一帶夾江與清兵對峙。

此次戰役雙方打了有一年,互有勝負,但由于清軍很多都是北方人,很多将士都身染瘴氣,官兵非戰鬥傷亡比列比作戰死亡人數還要多。傅恒在給乾隆的奏折中說道''奈因本年瘴疠過甚,交冬未減。''說前線三萬一千兵,主要因為染病,如今僅存一萬三千餘。此次戰役清兵損失雖小,但病死病倒的比戰場死傷還多,如總兵吳士勝、副将軍阿裡衮、水師提督先後病死。此時的主帥傅恒也身染重疾,想戰,可下面的官兵卻無心再戰。

緬兵損失雖然略大,但戰場形勢略優,緬兵的統帥明白緬甸無力支撐與大清的長期持久戰。再加上雙方官兵厭戰情緒嚴重,已經打了九年了,也沒分出勝負,實在打不下去了,将士也真的累了,再打下去也毫無意義,雙方就這樣一直處于對峙狀态。是以,雙方前線将領都在未取得最高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決定議和停戰。緬軍14名将領與清軍12名将領為雙方代表,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而主帥傅恒也在班師回朝的途中病故而亡。這場延續多年、花費清朝911萬兩白銀的戰争終于落下帷幕。

對于第四次清緬戰争的結果,乾隆很不滿意,也不認可緬甸的進貢和朝拜,更不認可緬甸王朝,他還想打第五次清緬之戰,奈何國力不支,後勤實在跟不上了,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保障。

一是戰馬難,按滿兵一萬、漢兵三萬出兵規模算,戰馬、馭馬需十萬匹,急切難辦。

二是辦糧難,按四萬兵、十萬馬算,單十個月就需糧42萬石,全省倉糧也不過35萬石,缺口很大。

三是行軍難,從内地永昌到邊境就路難走,邊外地形更差。

四是轉運難,單從永昌運糧到邊境,按三夫運米一石算,就需百餘萬人次,而如果到了邊外,内地人不願意出邊,人煙稀少,雇夫幾乎不可能。

五是氣候難,水土不适,曆次戰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戰鬥力者比戰場死傷還多。隻好做呗,乾隆其實心裡很遺憾,一直在想,如果自己在年輕十幾歲,絕對親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非親手宰了緬甸國王,就像自己當年殺準格爾一樣,那是他的高光時刻,如今自己老了,都六十多歲了,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銳氣。

清緬之戰最後雖然看似清朝勝利了,但其實卻是失敗的,四次征戰,每次都是主帥陣亡和死去,隻能以慘敗來形容。他和乾隆的平定大小和卓和準格爾叛亂有本質的差別,因為如今的這些地方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省市,而緬甸永遠是緬甸,并且這場持續九年的戰争也拖垮了清朝,為後來的清朝衰落埋下了伏筆,因為她暴露了一個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國,為後來的鴉片戰争的失敗和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簽訂種下了種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