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缅甸,清朝乾隆时期失去了让她最后一次纳入中国版图的机会

点蓝色字免费订阅,每天收到这样的好信息

公元1762年冬,缅甸土司攻占清朝云南边境,而此时的乾隆却无暇顾及此事,因为他正在忙着平定新疆的大小和卓和准格尔叛乱,乾隆为了不影响新疆战事,不两头作战,对云贵总督刘藻下旨,让他对叛乱的缅甸土司采取绥靖政策,以守为进,安抚为主。但由于当时的缅甸贡榜王朝建,统一了整个缅甸后,四处用兵,想武力征服云南和周边的国家,看到清王朝一直只守不攻,更加肆无忌惮。

1765乾隆在平定准格尔叛乱收复新疆后,决定对缅甸采取强硬态度,遂命令云贵总督刘藻平定缅甸叛乱,由于刘藻对敌军的轻敌,和对缅甸军事力量的不了解,一路轻敌,中了敌军的埋伏,兵败自刎而死。得知战败消息的乾隆很是愤怒,他不相信一个小小的缅甸,竟然如此难搞。

缅甸,清朝乾隆时期失去了让她最后一次纳入中国版图的机会

乾隆帝决定派出他器重的边疆大吏,汉军八旗出身,时担任陕甘总督杨应琚移任云贵总督到达云南。此时,清兵趁缅兵撤退之际,出兵攻入缅甸。而杨应琚对缅甸局势茫然无知,认为缅甸不过是莽匪和木匪两部分组成,内部分裂涣散,不足为惧。他同上一任总督刘藻一样,认为区区缅甸乃弹丸之地,怎能是我天朝上国的对手,加上一路上看到缅军与清军作战一路溃败,更加助长了他的轻敌之心。

再加上主战派热情高涨的劲头,一直在鼓动杨应琚出兵作战,一雪前耻。于是他和主战派发布檄文号称''发兵五十万,大炮千樽''对缅甸大举进军,以震慑缅甸,同时多方招抚缅属土司。同时这边的乾隆帝也一直在给杨总督施压说''缅甸明朝时尚在版图之内,并非不可臣服之境'',要求杨应麟尽量少花钱和少用兵就把此事办妥。

于是,一直想立功建业的杨应琚更是是作战心切,调集约14000兵准备向缅甸进攻,并先派遣3300兵进驻木邦土司附近的内地遮放土司,本人也进抵永昌查看军情。在这场战争中无论是乾隆还是总督以及地方官员对缅甸当时的内部局势、兵力情况和与暹罗怎么交战,上下都一无所知,只幻想凭借云南地方的万余绿营兵即可征服缅甸,可以说是颟顸异常。

缅甸,清朝乾隆时期失去了让她最后一次纳入中国版图的机会

对于这次的作战结果也可想而知,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总督杨应琚和地方提督李时升的带领指挥下,一路溃败至云南境内。但当时的地方提督李时升为了虚报军功,掩饰自己的作战失误,一直给乾隆上报奏折至今已经屡获大捷,前后杀敌至万人。乾隆皇帝不是傻子,查看地图,发现交战地方几乎都在内地,''如果是清兵屡屡获胜怎么缅兵反倒越打越进来了?而回想平定新疆时,大小百余战,杀敌也不到万人,云南仅仅几次战斗,就杀敌超过万人?决不可能!''而他派往云南的侍卫福灵安将真实情况报告回来后,乾隆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2月将李时升、朱仑逮捕进京处死,杨应琚革职查办。这位靠揣摩乾隆心思的翰林进士达到了火箭般升官速度,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坐上封疆大吏的杨应琚,但由于畏罪自己的欺君之罪,最后自刎而死。

第二次清缅之战的失败主要原因人员方面,清朝云南地方绿营兵几乎没怎么上过战场,器械又不精良,战力薄弱;带兵将领多能力不强,不体恤士兵,不懂地势,不知战术;统军大帅云贵总督又是文人出身,丝毫不懂军事。所以,中缅第二次战事,虽然士兵总数上,清兵多过缅兵,但依然屡战屡败。

武器方面,当时的缅甸士兵由于受过法国殖民并入侵,缅甸统治者从欧洲购买了射程远,精度高的燧发枪装备军队,而清军仍是长矛大刀,武器整整落后了一代虽然战后有人给乾隆提过购买欧洲先进的枪药弹炮以此抵抗缅甸的火力,但是乾隆拒绝了,拒绝的理由也很奇葩,如果购买这些先进的武器,那么军队就会偷懒不在注重日常的长矛大刀的刻苦训练。从当时的国际环境上,清朝政府对国际形势一概不知,当时的缅甸主力军队都在攻打暹罗。如果这时的清政府和暹罗只要联合起来,前后夹击,必定胜利。

第二次的清缅之战的失败后,乾隆觉得很没面子,有伤清朝的颜面,这事如果传出去,被周边的附属国知道,以后还怎么接受他们的朝贡和朝拜,更别说跟着清朝老大哥混了。于是开始认真考虑起来到底派谁去?他决定让满洲新秀明瑞接任云贵总督,继续主持对缅战事,明瑞曾经在新疆准格尔战役中战功显赫,更是一员虎将,勇猛无比。

但乾隆帝、以及新任云贵总督明瑞,都对缅甸仍旧抱着极其轻视态度,因为上次作战之所以失败,他们认为主要是绿营兵兵力不行,因为在他们眼里绿营兵只是一个杂牌军,根本不是国家正规军,这样的军队肯定打不赢。所以他们认为绿营兵战败不等于缅兵战力强大,又分析缅兵主力不过万人,只需要调集二、三万生力军就可征服缅甸。乾隆帝还早早地考虑征服缅甸后如何统治,怎么划分省区管理,起一个什么名字给这个新得的地区,是同新疆一样派总督管理还是并入到云南,由云贵总督节管。还命令当时两广总督行文暹罗,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务必尽力追擒,而且浑然不知暹罗已经被缅甸所灭。

缅甸,清朝乾隆时期失去了让她最后一次纳入中国版图的机会

乾隆和明瑞在盲目乐观的情绪支配下,筹备各项对缅作战事宜。乾隆帝调满洲八旗兵三千,四川八千,贵州绿旗兵一万(其中一千驻守,并未参加远征),外加云南绿旗兵五千,合计二万五千兵,分两路进军。明瑞亲率一万七千兵,每兵带足两个月的粮食,征马、驴、牛八万余为作战、后勤用。明瑞认为如果直捣阿瓦,缅甸将自顾不暇,加上立功心切,几乎把所有的精兵强将都带在自己身边。

这场战役的结果可想而知,领军的主帅都这么轻敌,再加上又到了敌人的地盘,山川地形都不熟悉,缅甸一直诱敌深入,最后明瑞主力军被缅军包围数日,弹尽粮绝,大部分战死,清史记载明瑞身受重伤,用尽力气疾驰了二十多里,''手截辫发授其仆归报,而缢于树下,其仆以木叶掩尸去''。乾隆帝听闻明瑞大败、身亡讯息,震怒愤恨无比,将随行将领逮捕进京,处以磔刑,同时北路军的谭三格也被处死。明瑞的灵柩归京后,乾隆帝亲临吊唁,赐谥号果烈。

缅甸,清朝乾隆时期失去了让她最后一次纳入中国版图的机会

第三次的战败,不管是乾隆还是领军的明军又犯了兵家之大忌,孤军深入,后无援兵,随逐渐落入缅甸的包围之中。从缅甸方面说,战略战术都用的很好,并且此时的缅甸已经占领了暹罗,把攻打暹罗的主力军尽数都调回清缅之战中,使双方的兵力都不相上下,甚至还比多清兵多。

第三次的战败对乾隆打击很大,他不得不坐下来好好想想,缅甸这个国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是新兴强权还是以前分崩离析的一个一个小国。他已经输了三次了,不能再输了。这样的无名小国,竟然会有如此顽强的抵抗力。在以前乾隆从来不会正眼看一眼的无名之辈,如今他必须要正眼多看几眼,要不然他自封的十全老人可就要折戟沉沙于此了!

于是乎乾隆决定他要认真起来一雪前耻,虽然对缅战事连续失利,乾隆帝依然自我感觉良好,认为''我大清势当全盛,认真起来,将缅甸打得屁滚尿流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公元1769年春,乾隆决定派大将傅恒率兵出征。傅恒是谁?乾隆的小舅子,孝贤纯皇后之弟,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十三年督师指挥之战,降服莎罗本父子。乾隆十九年,力主清军攻伊犁,平息叛乱。临行时,乾隆帝还亲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并把自己用的甲胄赠给傅恒,以表示对他的信任和期望。同时,也放下天朝面子开始考虑联系暹罗等国共同出兵,暹罗国破消息传来后才死心。

缅甸,清朝乾隆时期失去了让她最后一次纳入中国版图的机会

傅恒

四月,经略地傅恒到达永昌。此次傅恒名义上动用满汉兵五万,但因为后勤限制,实际前线只有28300兵。傅恒也吸取了以往多次被缅甸断后路的教训,经多次商议后,决定进攻方向选定中缅边界北段,即一路从伊落瓦底江上游戛鸠经,另一路由蛮暮地区、老官屯区,再配以水师,全军水陆并进、夹大金沙江而下,直取木梳、阿瓦。

清兵大举进攻的消息早已经传了一年,缅甸国王也早都等不及了,你天天说派兵来,可就是不见动静,我都派兵等了一年了,你还不来,这仗还打不打?缅兵这时也早已打探清楚清兵进攻方向,几乎调集齐所有主力在、老官屯一带夹江与清兵对峙。

此次战役双方打了有一年,互有胜负,但由于清军很多都是北方人,很多将士都身染瘴气,官兵非战斗伤亡比列比作战死亡人数还要多。傅恒在给乾隆的奏折中说道''奈因本年瘴疠过甚,交冬未减。''说前线三万一千兵,主要因为染病,如今仅存一万三千余。此次战役清兵损失虽小,但病死病倒的比战场死伤还多,如总兵吴士胜、副将军阿里衮、水师提督先后病死。此时的主帅傅恒也身染重疾,想战,可下面的官兵却无心再战。

缅兵损失虽然略大,但战场形势略优,缅兵的统帅明白缅甸无力支撑与大清的长期持久战。再加上双方官兵厌战情绪严重,已经打了九年了,也没分出胜负,实在打不下去了,将士也真的累了,再打下去也毫无意义,双方就这样一直处于对峙状态。因此,双方前线将领都在未取得最高同意的情况下,自行决定议和停战。缅军14名将领与清军12名将领为双方代表,谈判定议画押,互赠礼物,正式停战。而主帅傅恒也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病故而亡。这场延续多年、花费清朝911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对于第四次清缅战争的结果,乾隆很不满意,也不认可缅甸的进贡和朝拜,更不认可缅甸王朝,他还想打第五次清缅之战,奈何国力不支,后勤实在跟不上了,打仗打的就是后勤保障。

一是战马难,按满兵一万、汉兵三万出兵规模算,战马、驭马需十万匹,急切难办。

二是办粮难,按四万兵、十万马算,单十个月就需粮42万石,全省仓粮也不过35万石,缺口很大。

三是行军难,从内地永昌到边境就路难走,边外地形更差。

四是转运难,单从永昌运粮到边境,按三夫运米一石算,就需百余万人次,而如果到了边外,内地人不愿意出边,人烟稀少,雇夫几乎不可能。

五是气候难,水土不适,历次战事病故或因病失去战斗力者比战场死伤还多。只好做呗,乾隆其实心里很遗憾,一直在想,如果自己在年轻十几岁,绝对亲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非亲手宰了缅甸国王,就像自己当年杀准格尔一样,那是他的高光时刻,如今自己老了,都六十多岁了,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锐气。

清缅之战最后虽然看似清朝胜利了,但其实却是失败的,四次征战,每次都是主帅阵亡和死去,只能以惨败来形容。他和乾隆的平定大小和卓和准格尔叛乱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如今的这些地方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省市,而缅甸永远是缅甸,并且这场持续九年的战争也拖垮了清朝,为后来的清朝衰落埋下了伏笔,因为她暴露了一个盲目自大的天朝上国,为后来的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种下了种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