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恨晚”意思是感歎與對方相識太晚,引申意思也在贊譽對方人才出衆,或者脾氣秉性與自己相投。
出自《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
這裡的平津侯和主父是兩個人,平津侯公孫弘,也是漢初著名的政治家,後來擔任漢朝丞相,直到漢武帝元狩二年去世。不過他不是本文主角,主父才是那個讓漢武帝“相見恨晚”的人,全名叫主父偃。但這裡也不得不提公孫弘,正是他讓主父偃最終人頭落地。

主父偃這人很有意思,不是儒家傳人,秦和漢初,法家、雜家、縱橫家等都能混得開,主父偃學的就很雜,擅長縱橫之術,雜學百家。特長是能說、寫文章尤其厲害,缺點是人品人緣不咋樣,特别在知識分子的主流儒生那遭排斥,在老家齊國那沒法呆了,窮困不堪,隻能周遊燕國、趙國等地,結果都差不多,也是混不起來。反正他去哪,沒受到好的對待,便記仇的很,隻是孤僻人際關系差,也不至于就一定有麻煩;但報複心強,到處樹敵,往往就危險得多,這也為他悲劇下場埋下伏筆。
主父偃一大把年紀,哪都不待見,不過這哥們不是個輕易放棄的人。遠赴西域投靠衛青,見也沒被朝廷重用的迹象,就幹脆開始寫奏章,用最直接的方式讓皇帝看到他的才華。
史記上說他的奏章一早進宮,晚上就連同另兩個寫奏章的人一起得到了漢武帝的召見,想必所寫的東西深為漢武帝所重視。内容上寫了9條對當下時政的意見,其中8條是有關法律的,最後1條是對匈奴戰争的看法。要知道,漢武帝是主張對匈奴主動出擊的,能讓漢武帝及時看到奏章,又能引起他的注意,還沒有因相反的觀點而被棄之一邊,主父偃運氣是真好。當然,這也告訴我們,一直努力,終将有回報。
在當天召見中,主父偃的表達估計很充分,效果很好,漢武帝才有了“相見恨晚”的說法。既然有了大老闆第一次賞識,後面速度就快多了,主父偃成了皇帝紅人,進階顧問,很快從人人讨厭的落魄之人變成紛紛攀附的國家棟梁。主父偃也是一旦得勢,胃口大開,這本身就是實用主義為信仰的縱橫家們的特點。主父偃對行賄開綠燈,攬了不少财。
關鍵是他開始觸動上層皇室們的利益。主父偃有個很大的功績,就是推廣推恩令,幹這個髒活讓他得到漢武帝相當的新任。同性王勢力太大,又不好直接削藩,怕再起動亂,主父偃的主意是諸侯王死了,封地得分成多份由幾個繼承人分享,打的化小,讓藩王們再興不起風浪。這當然是得罪人的。為啥後來趙王要高發主父偃,這不能不是個重要的緣由。
主父偃還親自逼死兩個勢力較大的諸侯王。燕王是他舉報的,說有亂倫醜聞,結果燕王自殺。後來又主動請旨去查齊王的作風問題。當然,他是公報私仇,先前想把女兒嫁給齊王,被齊王老媽給果斷撅了回來。調查齊王期間,主父偃充分發揮個人能力和狠辣性格的特點,很快讓齊王感到絕望,短短幾天,年輕輕的齊王居然也畏罪自殺了,局面開始失控。
先前說過,各位諸侯王那集聚着對主父偃的恐懼和怨恨,他們缺這麼一個機會,結果主父偃很快被趙王舉報,受賄和逼死諸侯王都打在了主父偃七寸上。結果罪名很快坐實,平時惡劣的人緣在這時發揮了作用,破鼓萬人捶,丞相公孫弘就明确表示了應該處死主父偃,要不沒法向天下交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主父偃被殺。
漢武帝“相見恨晚”到底是成就了主父偃,還是帶給他更深重的痛苦,還真不好說,但毫無疑問,人必須得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