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緒哪裡沒做對,他一直試圖奪慈禧的權,為什麼始終沒成功

光緒皇帝從親政開始,一直試圖奪權。但是他最終沒有成功。那麼,光緒皇帝為什麼一直被慈禧鎖得死死的,他想奪權,為什麼一直沒成功呢?

一、光緒親政的脖子上有根繩子。

光緒皇帝是在16歲開始親政的。

慈禧太後當初之是以選光緒為同治的接班人,就是因為光緒皇帝還隻是一個小孩子。一個小孩子,自然不能親政,是以所有當政的任務,隻能交給慈禧。

光緒哪裡沒做對,他一直試圖奪慈禧的權,為什麼始終沒成功

(光緒皇帝)

當光緒漸漸長大後,慈禧必須按照當初的承諾,讓光緒親政。但是,慈禧顯然不願意遵守這一點。因為把權力還給光緒,對于權力欲望強烈的慈禧來說是難受的。也是以,在光緒親政之前,慈禧就開始未雨綢缪。

光緒15歲的時候,慈禧就宣布,想要盡快讓光緒親政。但是,以醇親王奕譞為代表的一幫大臣,立刻紛紛上奏懇請慈禧,雖然皇帝可以親政了,但是太後依然不能“退休”,在政務上必須要把關,要“訓政”。朝廷中的各種事情,先要去向慈禧太後請懿旨,然後才能向皇帝禀報。直到皇帝大婚後。

這個話,實際上就表明,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的模式,一點兒也沒有變。

後來,光緒大婚,慈禧仍然沒有放權,同樣由大臣上奏,慈禧“勉為其難”接受,慈禧在大事上繼續享有訓政的權力。一旦皇帝“胡來”,慈禧将随時回來垂簾聽政。

這樣一來,就相當于慈禧在光緒的脖子上套了一根繩子,而且這根繩子還是一個活結。隻要慈禧不滿意,她拿着繩子一拉,立刻就會把光緒置于死地。

二、光緒沒有可以幫助他的人。

光緒在親政以後,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幫手。他很明白,沒有幫手,永遠搬不倒慈禧。

但是要找幫手,卻并不容易,必須要有機會。如果在親政之前,就籠絡大臣,必然會引起慈禧的警惕。而光緒生性又比較懦弱,是以,雖然他有那樣的想法,但是他一直不敢有任何動作。

光緒親政以後,其實他也不敢有任何動作。

光緒哪裡沒做對,他一直試圖奪慈禧的權,為什麼始終沒成功

(慈禧太後)

光緒真正迎來機會,是在甲午戰争之後。

由于清朝在甲午戰争中輸得非常慘,在全國引起了廣泛的争論。是以,變法圖強的聲音,就在全國各地響起。這一點被光緒捕捉到了,是以,他以變法圖強為名,開始組建自己的班子,培植自己的勢力。

不過,光緒培植自己勢力的行為,顯然是很不成熟的。他在全國網羅的人,都是康有為、梁啟超、劉光第、譚嗣同等等這樣一些書生。這樣的書生确實思想比較開化,對世界形勢比較了解。但是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他們毫無政治基礎。既沒有朝廷中的人脈支援,手中又沒有兵權等硬實力。他們能做什麼呢?

說光緒不夠清醒,就在于這一點。他不明白,他所發動的變法運動,本質上是一場奪權運動。既然是奪權運動,就應該想辦法把權力搞到手裡。他要能夠掌控朝中大權,還要能夠掌控兵權。他網羅的人才,主要應該是掌握權力的那些人。至于激進的知識分子,完全可能讓他們擔任智囊。但是他需要依靠的,還是有權的那些人。

當時有兩個人,光緒應該提早就籠絡他們,就是袁世凱和榮祿。其實可喜的是,這兩個人并不反對變法,甚至一開始是積極支援變法的。尤其是袁世凱,一開始甚至是變法最積極的力量之一。榮祿也不反對變法,隻不過他認為應該漸變,不該突變。

既然這兩個人最初是積極的變法支援者,而且手中有很大的權力,就應該把他們網羅過來。但是光緒沒有想到這一點。

三、光緒缺乏必要的基礎。

當時提倡變法圖強的,隻是一些知識分子。中國絕大多數窮苦百姓,并不明白變法是什麼,也不支援變法。甚至由于當地舊地主舊鄉紳的反對,他們還把變法看成是洪水猛獸。

光緒哪裡沒做對,他一直試圖奪慈禧的權,為什麼始終沒成功

(榮祿)

當然了,群衆基礎不紮實,如果光緒掌控着權力,其實也無所謂。問題是光緒并沒有掌控權力,是以,反對他的人,自然要以這個為借口。

光緒除了沒有獲得國内群眾的支援外,他也沒有獲得國外的支援。固然,光緒如果想獲得國外的支援,在當時的殖民環境下,說不定會吃虧。但是光緒完全可以借力打力,借一些外國列強的手,打倒慈禧集團,打倒另一些列強。等到他自己能夠做主了,再變法也不遲。

光緒沒有理順政治體制,因而最終把一切都搞得一塌糊塗。

(參考資料:《清史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