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聊一個假設性問題,二戰中的德軍,是不是真的沒辦法滅亡蘇聯,德國的進攻,存在什麼緻命缺陷。

1941年6月22日,虎狼之國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背信棄義的集結了約550萬人,向蘇聯發起猛烈的進攻。
由于德國人的進攻太突然了,以及蘇聯當時整個軍隊,呈現着攻擊狀态,在為突擊歐洲戰場,坐收德法等國内耗後的利益做準備,沒有構造足夠的防禦設施。
最終德國在戰争爆發前期,得以所向霹靂,僅9月30日,就逼近了蘇聯首都莫斯科,193萬德軍在莫斯科郊外磨刀霍霍,向蘇聯人宣告自己即将滅亡您的國家。
因為德國推進速度極快,以及蘇聯人一戰擊潰的表現,當時全世界很多人都相信,德國可以滅亡了蘇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德國即将誕生。
但結果是“喜人”的,德國人沒有打赢,整場戰役以12月5日蘇聯全面反攻結束。至此蘇德戰局,開始從德國一邊倒的勝利,進入了德國和蘇聯互有輸赢的拉鋸階段。
至于德國人為什麼打不赢,失去了将蘇聯滅國的可能,小袁個人認為,德國進攻戰術中存在的緻命缺陷,就是德國人當時引以為傲,滅亡了法國、波蘭的戰術“閃電戰”。
閃電戰講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用速度讓對手捉摸不透自己,而自己往往又可以狠狠的刺對手一刀,這種不對等,可以快速瓦解對手的抵抗意志。
在閃電戰的成功案列中,德國閃擊波蘭、閃擊法國,都不是把對方的所有士兵殺完了,而是突進到對手的防禦線之後,用奇兵的方式,迫使對方投降。
然而快速突進,縱然可以打對手措手不及,但是也帶來了足以緻命的後遺症,該症簡單的說,就是後勤和前線作戰部隊脫節,前線跑的快,是機械化動力在動,雙腿為主的後勤,那裡跑地過機器。是以德軍在閃電戰蘇聯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其實是急缺物資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德軍前線進攻稍微受阻,很快就會陷入彈盡糧絕中。
而蘇聯橫跨歐亞的版圖,讓它有了足夠戰略縱深,而這決定了他是有能力擋住第一波進攻的。蘇聯廣袤的領土,縱使不對德國進行阻攔,它也得跑個數月,才能跑完。
成功案例中的波蘭、法國,國土相對蘇聯小很多,往往德軍月餘就可以跑完全境,隻要德國人突破了第一道重兵防線,基本滅亡該國就已經大局已定,他們無路可走。
話題轉回莫斯科戰役,德國之是以會輸,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攻擊受阻,後勤跟不上,造成整個前線德軍在大雪中凍得打抖抖,甚至有些人連槍都端不穩了,這樣的士兵怎麼打仗?
剩下路的僅僅隻會有一條,那就是在12月5日蘇軍的大反攻中被俘,然後關進戰俘營勞作。不過話也說過來了,戰俘營環境不好,但相對子彈、炮彈亂飛的戰場,相對安全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