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近濱州市曆史建築—複聖文化書院

在沾化區黃升鎮堤圈村偏東位置,一處帶有魯北鄉村傳統民居風格的院落南房,因其特有的顔氏複聖文化書院曆史色彩,在2021年7月14日被評為濱州市曆史建築。

走近濱州市曆史建築—複聖文化書院

房主張世柱老人介紹老房子來曆

走近濱州市曆史建築—複聖文化書院

這大門和門挂有了二百年曆史

據76歲的房主張世柱老人介紹,這處老屋最少住過四輩,有近200年曆史,在他記憶中原來還有大北屋,光那個房梁一個成年人抱不過來,再往以前可能還有其他房間,在哪個年代絕對是富裕之家。張世柱說他爺爺的爺爺屬于清代富紳财主,家庭非常富裕,後張世柱老人的爺爺年輕時被當時土匪盯上綁票,為贖人家中賣了很多田地。張世柱的父親張景基1947年入黨,曾參加過淮海戰役,因為有文化,被選為南下幹部。在四川省萬縣市做過區書記。

走近濱州市曆史建築—複聖文化書院

因年代久遠,部分青磚根基換了紅磚

村中張姓本姓顔,是複聖顔回後裔,據考證,從明洪武初年堤圈立村開始,村中有顔和陶兩大家族人家,在以後幾百年裡,顔姓村民因“鹽怕淘”諧音改為“張口吃桃”的張姓。

走近濱州市曆史建築—複聖文化書院

明清時期,堤圈村就非常重視教育

據村《堤圈志》記載,沾邑顔氏家族,曆來崇尚文化,興學重教。深知“耕耘是養生之本,讀書乃進身之術”。讀書為己以補不足,讀書為人可以利世。口耳相傳,在明代堤圈村就有“書房”。但書房起于何時,無文字記載。有文字記載的1871年(清同治十一年),複聖文化書院就是當時曆史文化的一個見證,為堤圈村留下了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

走近濱州市曆史建築—複聖文化書院

複聖文化書院為張世柱先祖在家中所建的“家塾”,其先祖為當地富紳财主,聘名師課授子弟。學生為本族中兄弟和親朋家子女。後來,随着時間的變遷,其後人慢慢的将家塾開放,開始招收窮人家的孩子,學生人數一般在10-20人之間。學生年齡不限,一般在7-12歲之間。學童年齡不一,有學業之分,無年級之别。是以,堤圈村士人學子,人才輩出,據記載,明清兩代,沾邑顔氏家族,五大支系,進士出身,鄉貢及第者73人,皆列府冊。堤圈村在濱州、沾化一帶享有“才子莊”之美譽。

現在走近這處老南屋,其建築特色為平房,四間南屋,門道大門朝南,青磚根基,土坯牆,木質梁檩椽結構,有方檩圓檩,木質門闆,大門為磚鑲門口,部分磚雕飾紋,因年久老屋外青磚根基出現堿性,解放後被抽出換上部分紅磚,磚鑲門口和磚雕飾紋還是明清樣式,但門兩邊青磚雕刻鹿頭早已脫落,大門上的門挂還是一二百年前的原樣。

這四間老屋,目前一間是張世柱老人家的廚房,另外幾間是老人家的儲物間,雖說南屋算偏房,但房梁很粗,木檩很壯,留存的老式門窗還是有明清風格,因為尊重張世柱老人的意願,村中旅遊開發中,這處老屋還保持着老人以前生活的原樣。

走近濱州市曆史建築—複聖文化書院

山東裕陽集團董事長張立軍創業成功,回村助學已經開展了14屆

作為沾化“才子村”,截至目前,村内生活張氏人口1438人,擁有耕地1800餘畝,本村在外上班經商達七八百人,鄰村馬家村的楊姓也是顔姓後人,這兩村人丁非常興旺,雖說兩村村民姓張或姓楊,但和各地顔姓族人從沒斷絕聯系,後來顔氏後人成立了顔楊張氏宗親聯誼會。該聯誼會為了鼓勵後人讀書成才,在山東裕陽集團董事長張立軍倡議下,成立基金會專門來獎勵考上大學的孩子,截至2021年底已經開展了14屆,共發放70多萬元資助大學生300多人。由于重視教育,僅堤圈村走出縣、科級以上幹部百餘人,有進階職稱的知識分子一百五十多人,博士後、博士多人。 責任編輯:楊孟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