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退伍後他幹24年臨時工,36年後一封立功喜報,兒女才知他多牛

1955年,曾參加北韓戰役的27歲軍人蔣誠退伍返鄉,回到家鄉的蔣誠,對自己在戰場上的事情,并未過多提起,他的孩子們除了知道父親腹部有一道6厘米長的傷疤外,其餘的事情并不清楚。

退伍後他幹24年臨時工,36年後一封立功喜報,兒女才知他多牛

退伍後的蔣誠,在老家當起了農民,閑暇時,還參與鐵路建設,1964年,因為蔣誠善于養蠶,被調到當地的蠶桑站當臨時工,這一幹,就是24年,日子過得很是清貧。

然而,1988年的一份“立功喜報”,卻讓所有人重新認識了蔣誠,讓他們知道,自己眼中的這位平凡老人,在年輕的時候,有多不平凡,因為在這份立功喜報上,赫然寫着:

蔣誠同志,在上甘嶺戰役中,創立功績,經準許,記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給獎外,特此報喜,恭喜蔣誠同志為人民立功,全家光榮。”,時間的落款,是1953年。

退伍後他幹24年臨時工,36年後一封立功喜報,兒女才知他多牛

為何1953年的立功喜報,到了1988年,才送到蔣誠手中呢?原因很簡單,當初在登記的時候,蔣誠誤把自己所在的隆興鄉,給說成了興隆鄉,當年,軍區把喜報送到縣裡的時候,興隆鄉沒有蔣誠這個人,立功喜報,又被退了回去,蔣誠的功績,就此塵封,而蔣誠,當初參加北韓戰争時,是在為國家戰鬥,在為人民戰鬥,對于個人得失,就沒當回事兒,是以,也沒計較這些,此事兒,也就沒人提起。

直到1988年,曾擔任合川師範學校校長的王爵英在編輯《合川縣志》的時候,才看到了這份喜報,因為蔣誠的兒子,曾給王爵英做過學生,王爵英便找到蔣家,經過證明,才發現,這份喜報,正是蔣誠的。

退伍後他幹24年臨時工,36年後一封立功喜報,兒女才知他多牛

那麼,蔣誠的這個一等功,是怎麼立的呢?原來,在1951年1月,蔣誠便跟着部隊,挺近北韓,入朝參戰,僅僅3個月,蔣誠便被提拔為為機炮連副班長,1952年11月的上甘嶺戰役,蔣誠所在的班,殲敵四百餘人,擊毀敵重機槍一挺,擊落、擊傷敵機各1架,全班僅3人負傷,榮立集體二等功,而蔣誠,更是因為重傷不下火線,榮立一等功,并獲得“人民功臣”的稱号。

蔣誠的事情,在1988年曝光後,也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就在這一年,在蠶桑站當了24年臨時工的蔣誠,也成為了正式勞工,工資總和80元。

當有人問蔣誠幾十年間,沒有人知道您是上甘嶺戰役英雄,有沒有遺憾時,蔣誠的回答,讓人敬佩:“

我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國家和人民也給了我不少,沒啥遺憾的

。”。

退伍後他幹24年臨時工,36年後一封立功喜報,兒女才知他多牛

如今,蔣誠已經是一位92歲的老人,雖然神志已經有些不輕,但聽到《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還是總會跟着哼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