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肖申克的救贖》:唯有自救,方能得救

作者:閱讀時代雜志

說起高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永遠榜上有名。

自1994年上映以來,27年間,這部“牢獄題材”的電影,熱度不減。

每當我們重溫它,我們究竟在懷念什麼?

影片将人性中的迷茫、欲望、殘暴乃至自私或者崇高,統統隐喻在肖申克監獄之中。

而主角——安迪•杜弗蘭,則肩負救贖的使命。在經曆被誣陷、被欺辱的厄運後,成功越獄,涅槃重生。

“英雄故事”落幕後,他的生平過往,會在我們心裡撒下種子,在歲月中生出一片花園。

就像它所表達的“自我救贖”精神,鼓勵了不少深陷絕望的人,走出困境。

我們偏愛這樣的英雄,生活也需要這樣的“神話”。

每當我們被命運捆住手腳,安迪•杜弗蘭那堅毅的目光仿佛在提醒我們:“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真正的救贖,是源于内心的自我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唯有自救,方能得救

接納命運 沉穩心性

如果給人生畫一道曲線圖,安迪30歲這年的線,有着斷崖式的起伏。

前一刻,他是波蘭特銀行副總裁,絕對的成功人士;後一秒,他卷入妻子死亡的謀殺案,被誣陷為“冷血殺人犯”。

突如其來的厄運打碎了一切,上帝重新洗牌後,他像一個嬰兒,在1948年重新投生在了肖申克的監獄中。

如果說白天的驅使和奴役,是種絕望;那熄燈之後的夜晚,則是群魔亂舞的地獄,恐怖地足以緻命。

來肖申克的第一晚,安迪就親眼看見因極度恐懼而大聲喊冤的新人,被獄警哈德利活活打死。

之後,安迪控制情緒,沉穩心性,在充斥着變态和暴徒的囚籠裡,把自己活成空氣。

他可以一個月不和任何人說話;看到飯菜裡的活蛆或者遭遇突如其來的謾罵,他始終面不改色。

他拒人千裡之外,被嘲諷為“耍酷的菜鳥”。

安迪,就這樣孤獨地開啟了他的新生,全盤接納了命運的安排。

《肖申克的救贖》:唯有自救,方能得救

《心是孤獨的獵手》中說:“人越是明白,越是有追求,就越孤獨。”

在孤獨中增長智慧,在獨處中沉穩心性,是安迪初入監獄時,與世界的相處方式。

這種低調的韌性,反而在張牙舞爪的肖申克監獄中,有了一股舒緩的力量。

借由此,安迪護全了自己,還得到了獄友瑞德的欣賞和關懷。

“神通廣大”的瑞德,幫安迪弄到了一把鶴嘴鋤,這件神器将在27年裡,鑿開安迪飛向自由的通道。

生活的希望漸漸越過監獄的高牆照射進來,人生的一切,都似乎有了微小的轉機。

就如作家馬丁所言:

每一個強大的人,都曾咬着牙渡過一段沒人幫忙,沒人支援,沒人噓寒問暖的日子。

過去了,這就是你的成人禮,過不去,這就是你的無底洞。

雖然,鏡頭語言與真實生活之間,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偏差。

但現實中的我們,同樣會陷入突如其來的困境,同樣會在命運的起伏裡不知所措。

每當這時,我們不妨像安迪這樣,活成厄運裡的“局外人”。

将委屈和不甘暫存心底,平靜而堅韌地活着,先穩住自己的心性,再破局求變。

《肖申克的救贖》:唯有自救,方能得救

改變生活 堅守希望

在監獄裡,向來拳頭硬的是大哥。在粗淺的認知下,一切行為都被扁平化為暴力。

安迪,就一度陷入“暴力”中,險些喪命。

入獄後不久,他被變态的“三姐妹”盯上,動辄拉到小屋裡毒打或者羞辱。

每次,他都拼命抵抗,臉上總是新傷蓋舊傷。

這件事,讓好友瑞德明白,安迪不是窩囊的菜鳥,他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比起安迪的“英雄感”,瑞德更像一個鮮活的人。

他狡猾又善良,能在獄警和囚徒的夾縫中,活出一點自由。

除了安迪和瑞德,其他囚犯則模糊為被馴服的人。

他們的人生,一眼就能望到頭,往前一步是高牆,後退一步是深淵。

時間浸泡下,他們喪失了希望,失去了改變生活的本能。

就像在監獄待了一輩子的老布,被假釋後,适應不了新環境,在孤獨和緊張中,自殺身亡。

與“老布”不同,沉默寡言的安迪,内心卻充滿希望。

他曾對瑞德說:“萬物之中,希望最美。最美之物,永不凋零。”

希望給了安迪永不凋零的心勁兒,他奮力抓住身邊的一切機會,把死寂沉沉的生活撕出裂縫。

《肖申克的救贖》:唯有自救,方能得救

1950年5月,他和瑞德一起被配置設定到車牌廠維修屋頂。

偶然的機會,安迪聽見了獄警哈德利正為遺産稅苦惱,他壯着膽子走過去,用他的專業知識,替哈德利解決了難題。

很快,安迪的才華被典獄長諾頓賞識,不僅提拔他去了監獄圖書館做管理者,還委托他替自己洗黑錢。

在一衆囚犯中,安迪的聲望越來越高,不僅有了真心待他的獄友,還逃脫了“三姐妹”的糾纏。

但安迪求變的心勁兒,遠不止于此。

他連續六年,每周給州政府寫信申請費用,終于成功地擴建了圖書館,改變了獄友的消遣方式;

他擅自用監獄的廣播,播放唱片《費加羅的婚禮》,讓所有人感受久違的美好;

他送給瑞德一枚口琴,希望他的生活也有點新鮮的玩意兒。

尼采曾說:“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這句話形容安迪,再适合不過。

在密不透風的壓抑中,安迪從未放棄希望。

他希望有一天,定居在西班牙的海島上;他希望有一天,重獲自由。

讓希望成為心裡的一股勁兒,靠自己改變生活,是安迪教給我們的生存法則。

《肖申克的救贖》:唯有自救,方能得救

堅持正義 救贖自我

在安迪入獄15年的時候,決定他人生走向的目擊者,出現了。

湯米的出場帶有一絲偶然,他不過是不懂事的小痞子,在各大監獄流竄。

他因入室搶劫被關入肖申克監獄,結識了安迪和瑞德。

在安迪的幫助下,湯米考取了高中文憑,倆人建立起了“亦師亦友”的深厚情誼。

在一次閑聊中,湯米說起了一宗殺人案,發生在鄉村俱樂部的高爾夫教練家中。

《肖申克的救贖》:唯有自救,方能得救

當時,行兇者埃爾默見财起意,把教練和他的情婦連射四槍,導緻斃命。

事後,埃爾默遠遁他鄉,被殺女人的丈夫,不僅遭遇出軌,還成了替罪羊,含冤入獄。

所有的細節都和安迪的案子對得上,真相似乎就在眼前。

安迪壓不下心裡的沖動,第一時間告訴了典獄長諾頓,希望他主持公道。

遺憾的是,這次安迪看錯了人。

諾頓為了一己私利,槍殺了湯米這個唯一的證人,還威脅安迪繼續臣服于他。

湯米的死,讓安迪頓悟到:肖申克沒有他想要的正義,他必須逃離。

美國“教育之父”諾亞•韋伯斯特曾說:“隻要提着正義之劍攻擊,再柔弱的手臂也會力大無窮。”

為了自己,為了湯米,安迪決定放手一搏。

他一邊佯裝臣服于諾頓,一邊加快了越獄的步伐。

在替諾頓洗錢的時候,安迪制造了一個“假人”,這個“假身份”會是他出獄後的新身份。

此外,他收集諾頓的犯罪證據,為自己的後半生鋪好去路。

最重要的是,挖了二十多年的隧道,終于挖通了。

湯米死去的第8年,安迪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打響了他和命運的決戰。

他從囚室的隧道,爬到下水道,在惡臭中繼續爬行了500米,終于重獲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唯有自救,方能得救

暴雨将安迪一身的泥污沖刷幹淨,他再次像嬰兒一樣,走入世界。

他用那個新身份,在緬因國際銀行轉走了諾頓37萬美元作為他的酬勞。

離開美國前,他将諾頓A錢、殺人的罪證寄去了報社。

還給瑞德留下了去找他的路費。

這一切在瑞德眼裡,簡直像個奇迹。他用近乎崇拜的口吻說:

“有些鳥兒是注定不會被關在牢籠裡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着自由的光輝。”

《肖申克的救贖》:唯有自救,方能得救

如果說肖申克的監獄是對人心的暗喻,那每一個囚犯則象征着我們人性中的某個側面。

狂躁的哈德利、陰鸷的諾頓、膽小的老布、偏執的“三姐妹”、仗義的瑞德、活潑的湯米……

衆生相中,總有那麼一個人會擊中你,像電流一樣喚醒你的記憶。

而化身為英雄的“安迪”,更像是衆生求渡中的一種精神信仰。

他很好地诠釋了内心的力量,在自我救贖中,上演了一個個漂亮的“人生反轉”。

看完《肖申克的救贖》,才明白:

越是不順的時候,越要沉住氣,艱難的路并不是誰都有資格走。

扛得住涅槃之痛,才配得上重生之美。

真正的救贖,永遠是自我救贖。

共勉之。

來源:微信公衆号“十點讀書”

作者:瑾山月

【聲明:本号是為服務各級政府、企事業機關決策的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