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楊仔說曆史
編輯|楊仔說曆史
在衆多導演、編劇的眼裡,常勝将軍的人設就是“流量密碼”一般的存在。
近些年,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觀衆們在現實生活中承受了不少的壓力,是以一部分觀衆會轉向影視作品尋求解脫。
爽文情節往往會獲得年輕客戶的青睐,與之相配,常勝将軍也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角色。
然而在現實中,常勝将軍可謂是千年難得一遇。
白起、韓信、霍去病,這些都是我國曆史上比較有名的百戰百勝的将軍。
但他們的功績早已被時間裹挾着遠去,他們真實、完整的戰績,我們隻能通過史書的記錄進行拼湊。
至于拼湊出的答案是否完整,我們不得而知。
可我想,不論他們是否常勝,英雄的價值都絕不是根據勝敗來評判的。
故人的消息
1988年,江蘇省某辦公室内坐着一位花白頭發的老人。
雖然從外表來看,老人年事已高,但他身着軍裝,坐姿端正,氣度非凡。
這位老人便是我國的開國少将鐘國楚。
辦公室的門被叩響。
“請進。”
吱呀一聲,門被推開。
來者向老人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然後開口說道,
“少将,福建省某寺廟來了消息,說是有楊道明和鐘循仁兩位同志的消息。”
“什麼!?”
聽到下屬的彙報,鐘少将瞬間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兩隻眼睛瞪得老大,滿臉都寫着難以置信。
“趕緊去确定一下消息的真假。”
“是!”年輕人得到指令之後便退了出去,而鐘少将卻對着那扇緊閉的門看了好久,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靜......
五十多年過去了,他根本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還能收到兩位故人的消息。
可喜悅之餘,更多的情感是忐忑與害怕,畢竟他們都已經消失了這麼多年,若是真的還活着,為何一直沒消息?
鐘少将的心中暗自打鼓,擔心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不過是一場大夢。
得到希望後再失望,這樣的感覺才是最令人絕望的。
等待消息的那幾天,鐘少将寝食難安,每日提心吊膽,就好像有人在他的頭上懸了一把刺刀。
沒過多久,二人的消息就傳了回來。
“将軍,消息應該是準确無誤的,那名僧人名為馨揚法師,他自稱是楊道明本人。”
聽到這個消息,鐘國楚滿肚子疑惑。
為何消失了五十多年的楊道明會突然成了出家的僧人?
為什麼他突然把自己隐藏了這麼久的身份公之于衆?
這裡面,究竟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鐘國楚沒有過多糾結,立刻動身,準備去福建和故人見一面,把心中的疑惑全都問清楚。
一路上,年過古稀的鐘少将一言不發,眼睛直直地盯着窗外。
衆人擔心其身體不适,提出下車後先休整一番再前往寺廟。
但他不顧身邊人的勸阻,下車後就直奔寺廟,生怕晚到一秒鐘就見不到面。
寺廟門口。
一位小僧人手執佛珠,向衆人鞠了個躬,然後緩緩地張開了口。
“敢問可是鐘施主?”
“正是。”
“法師已在裡面恭候您多時了,請您随我來。”
二人終于會面,都難掩内心激動的心情。
兩個人強忍着眼眶中的淚水,互相詢問着對方的近況。
“這53年,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終于,鐘少将問出了這個最渴望知道答案的問題。
馨揚法師擡眼看了鐘少将一眼,然後低下了腦袋,緩緩地搖了搖頭。
“一轉眼,這麼多年都過去了。”
長歎一聲後,他才慢慢道出了這些年的經曆。
回望當年
楊道明,1910年出生,江西人。
“我并非是家中獨子,事實上,我上面還有兩個哥哥。”
“我的父親、兄長都是極具雄心壯志的人。”
“哥哥還沒成年的時候,就已經跟着父親投身于革命之中,為社會做貢獻了。”
“我那時的年齡實在是太小了,是以并沒有跟着他們一同參加革命。”
但在父親和兄長的影響下,他從小便有投身革命的壯志。
在他21歲那年,紅軍來到了他的家鄉附近召開誓師大會。
雖說距離不遠,但在那個年代,普通人根本沒有代步工具。
可楊道明按捺不住自己内心對紅軍的喜愛和向往,于是一個人偷偷背上了包,翻山越嶺來到誓師大會的舉辦地點。
他想親眼看看,誓師大會究竟是什麼樣的,和自己想象的一樣不一樣。
“那場誓師大會遠比我想象得要激情澎湃、鼓舞人心。”
年少的他看着偉人在台上熱情地演講,看着台下的戰士和百姓撕破嗓子回應,
才真真切切體會到了革命的魅力,認識到了為民服務的價值。
“我感覺之前的自己就像是那躺在沙灘上的貝殼,幹涸無力,沒有任何的目标與夢想;
而紅軍就像是波濤洶湧的海,潮水達到岸上,把貝殼一同卷入海水中,帶着我向新的目的地前進。”
楊道明站在台下,被偉人的演講感動得熱淚盈眶,不由得振臂呼喊,
“我也要為中國革命做出貢獻!”
那天,在偉人的話化作了生命的泉水,澆灌在少年心中“革命”的嫩芽上。
嫩芽瞬間長成了參天大樹。
誓師大會結束之後,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
起初,他在财政委員會任職,幫戰士們解決軍糧等問題。
“一直以來,我都以全家人投身革命這件事為傲,可我沒有想到,變故來得如此快。”
沒過多久,他的家裡就傳來了消息。
由于楊道明一家人革命性太強,國民黨為了“殺雞給猴看”,先拿他們家人開刀,将家裡洗劫一空。
不僅如此,他的母親被國民黨抓進了監獄,他的父親被逼得跳河自盡,兩個哥哥一個被槍殺,一個下落不明。
“我的内心極為痛苦,但我不曾動搖過,我明白隻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我更加堅定了打倒國民黨,為民報仇的信念。”
憑借自己優異的表現,他很快就成為了最年輕的部長。
24歲那年,偉人親自任命他為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
彼時,紅軍由于反圍剿失敗不得不開始進行戰略轉移,長征就此開始。
楊部長臨危受命,負責掩護我軍的主力部隊撤退。
當時國民黨火力迅猛,此項任務極為艱巨,但是楊道明并沒有退縮。
“革命,比我的生命更加重要。”
他帶領戰士們奮起抵抗,可雙拳難敵四手,在敵軍的先進武器下,我軍很快便敗下陣來。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楊道明帶領戰士們退到了後方,準備保守作戰。
可是時任軍區司令的宋清泉卻堅持不肯聽從楊部長的建議,執意帶着戰士們沖到前方與敵軍搏鬥。
事實上,當時敵我士兵的數量差異懸殊,這種做法無疑是送死。
由于宋清泉的錯誤決定,對我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新到任的軍區政委鐘循仁很快便發現了閩贛省軍區的問題,是以找到楊道明和鐘國楚商議對策。
然而,還沒等三人商議好對策,國民黨部隊便突然對我軍展開襲擊。
之前還主張正面對抗的宋清泉見情況不妙,絲毫不顧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們,立刻帶着部下叛軍投降。
楊、鐘二人隻好帶着部下連夜進行轉移。
為了分散敵軍的注意力,大家分組逃生。
由于楊、鐘兩人目标較大,極易引人耳目,是以兩個人決定一同轉移,省得給其他兄弟帶來麻煩。
可當時國民黨圍剿力度極大,尤其是對我軍的重要将領,他們不肯放過一絲一毫的線索。
兩個人為了保命就改名換姓,躲入了附近的暗亭寺裡。
遁入空門
那場戰争之後,我黨多次下令尋找失蹤的革命戰士。
直到國民黨方面傳出消息,稱在那場戰争中,我軍“全軍覆沒”。
我黨這才停止了尋找,并在後來将兩位将領追封為“烈士”。
事實上,楊、鐘兩人也多次尋找與組織取得聯系的機會。
可國民黨軍隊打擊我黨人士的力度實在太大,一旦暴露便可能有生命危險,保險起見,兩個人隻能剃度出家,以此來隐藏自己的真實身份。
直到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了寺廟裡,兩個人欣喜不已,但也是以沒了回歸隊伍的勇氣。
“剛開始的幾年,我們還一直在尋找機會,想回歸隊伍,繼續為革命做貢獻,但礙于身份不便,一直沒能找到機會。”
“好不容易等到我們的隊伍取得了勝利,我們終于可以平安地說出自己的秘密了,可我們又不好意思說了。”
“革命的勝利都是靠同志們拿命打下來的,現如今成功了,我們如何能回去搶功勞呢?”
“我沒能完成組織上交給我的任務,我内心有愧。”
是以,兩人選擇把這個秘密瞞下去。
1981年,鐘循仁溘然長逝。
臨走前,他交代楊道明,千萬不要把他們的秘密說出去。
可7年後,楊道明的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差。
他思來想去,還是覺得不應該讓這段曆史随着自己的離去而被掩埋,于是違背了和友人的承諾,說出了這段故事。
每一位英雄的故事,都值得我們銘記。
不以成敗論英雄。
不論勝利與否,他們都永遠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共和國的今天,離不開每一位英雄的奮鬥與犧牲。
向英雄們緻敬!
注: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