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了一件趣事:漢高祖劉邦對他父親說道: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産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很明顯,劉邦把漢室江山當成他劉家的産業,還聚群臣殺白馬而盟曰,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真是個大流氓,你劉家以天下奉一人,盡享民脂民膏,别人隻能在一邊眼巴巴地看着?說到天兒也沒有這個道理。是以西漢變新漢,新漢變東漢、三分魏蜀吳、南北朝、隋唐宋,你方唱罷我登場,上了台就絞盡腦汁地想辦法,讓兒孫多風騷一二天。
到了明朝,牧牛娃朱元璋登上了皇位。他大概很信奉歐陽修的話“盛衰之理, 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先是參考曆朝曆代的經驗為太子朱标打算,朱标死了,他又為孫子朱允炆的江山永固留下四張底牌,可防朱棣造反,建文帝卻自作聰明全給廢掉了,結果砸了鍋,朱元璋在九泉之下有知恐怕會痛哭流涕、捶胸頓足。
早死的太子
朱标是朱元璋立的太子,多次代替朱元璋處理朝政,深得老朱的喜愛。
老朱深謀遠慮,為朱标的位子立下了好幾道保險,先是分封皇子,如朱棣封燕王就藩于北平,朱甯封甯王就藩于大甯,這些皇子都手握重兵,平時為國戍邊,朝中有奸臣可以清君側,還能防止皇室被一鍋端。
涼國公藍玉骁勇善戰,曾經一舉平滅北元,而且他是功臣常遇春的小舅子,更妙的是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朱标,算起來是朱标的親戚,正好輔佐朱标。
想一想,朱标身邊朝裡朝外有這麼多能人輔佐,就算想輸都難,隻是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标居然死啦,還死在朱太祖之前。
朱允炆的四張牌
白發人送黑發人,朱元璋來不及傷心,先把托孤重臣藍玉幹掉,免得他當大白臉曹操,然後就要考慮下一個繼承人是誰。
後世之人當然說要立朱棣,免得打一場靖難之役,很麻煩是不是。可是朱元璋深察當今局勢,不管立哪一個兒子,清朝康熙時的九王奪嫡恐怕就要提前上演,勉強登了基也坐不穩,至少還要上演一次七王之亂。
是以隻能選擇皇孫,立了朱允炆。朱太祖就是這麼算計的,皇子們分封各地為國屏藩,但是封地犬牙交差,互相制衡,平時走親戚很友善,擒拿反賊也很友善,例如燕王造反,他的軍隊剛離開北平,甯王的軍隊就可以抄他的老窩。
另外皇子們雖然手握重兵,但是老朱悄悄地埋下了地雷,如軍隊的将領,王府的官員,全都由中央任命,由中央發工資,吃誰的飯,聽誰的管,不聽朝廷的王爺恐怕剛一宣布造反就成了孤家寡人。
除此以外朱元璋還深謀遠慮為皇太孫朱允炆準備了四張牌。
以情感之,以恩結之。
國事為君臣,家事為叔侄,佳節來臨,必緻問候,雖一瓜一果亦分而享之,皇叔感念,必感激涕零矣。
分地貧瘠,必予更改,予以利。
以小換大,以貧換富,塞外苦寒換以江南膏腴,皇叔必心滿意足,再無他念。
燕王反謀未萌,曾有大臣獻策,改封燕王于南昌,惜乎允炆不納,否則京師密迩,反謀未萌,六軍已至,必當安分守已矣。
犯法則廢為庶人,以其子代之。
外則君臣,内則叔侄,國法難饒,家法可恕。老王犯法,其子代之,則老王優遊林下,不問世事,新王感恩戴德,為國屏藩,雙方不撕破臉面,還是一家人,七國之事可以休矣
最後一招就是舉兵平叛。
以上三者,雖木石之人亦心有感懷,若有冥頑不靈者,朝廷出兵平叛。然出兵之時,必昭告内外,告之叛賊非為大明奸臣,亦為朱氏之不孝子孫。中外感覺理曲何在,懸以重金,購以賊首。六軍遠出,聲威赫赫,賊首或自縛請降,委命下吏,或義士奮起,獻首麾下。成敗之事不蔔而斷矣。
朱太祖安排四張王牌,直如金城湯池,可令日月永照山河,護佑朱允炆可遞二世三世以至萬世而為君,真深謀遠慮矣!
靖難之役
朱元璋操心一輩子,終于在1398年放下一切安安心心地去見他的馬皇後。朱允炆登基稱帝(後被稱為建文帝),号朱元璋為明太祖,葬于孝陵。
葬禮剛剛結束朱允炆就迫不及待地按照既定方針開始找幾位皇叔的麻煩。他記得皇爺爺的四張底牌,隻是忘了打牌的順序,根本不講什麼以情感之、以恩結之,換封地也别想,直接就來了個舉兵平叛、泰山壓卵,就像兩王四個二鬥地主,他出手就大小王。
皇帝心願自然有人出手相助,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明史曰:會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帥兵襲執之,詞連湘、代諸府。于是廢肅及岷王楩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齊王榑于京師。湘王柏自焚死。
短短幾個字,周王、肅王、岷王、代王、齊王和湘王都完了,而且一點面子也不給,直接派兵把幾個叔叔捆成死豬樣,湘王最慘,直接燒死了。這可是皇帝的親叔叔,看來當了皇帝,親戚是最危險的。
如果朱允炆以情感之,以恩結之,伸手不打笑臉人,互相牽制的皇叔們想造反也找不到幫手,就算動手了弄不好也會被人抄了老窩,那樣的話心懷鬼胎的朱棣就隻能在北平裝瘋賣傻。可是朱允炆直接下死手,還這麼狠,皇叔們這下子看出來了,朱允炆這是讓他的好叔叔、壞叔叔全部玩完啊!
你個小屁孩當皇帝,我們當王爺本來就很委屈,怎麼?還要要我們的命啊,好吧,我們先要了你的命再說。
于是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别的王爺或作壁上觀待關鍵時刻背刺朱允炆打開金川門如谷王,或如甯王背地裡幫忙,送上精銳騎兵朵顔三衛做投資,朱允炆與各位皇叔開戰,昏招不斷,打得一塌糊塗,直到朱棣兵圍南京,朱允炆失蹤才結束,史稱靖難之役。
結語
朱允炆失蹤,朱棣登基,可以說朱元璋的四張底牌失靈,布局一敗塗地。
朱元璋真是太疼他的孫子了,四張底牌在手,朱允炆躺赢都可以。隻可惜朱允炆是個嬌生慣養的熊孩子,拿到小抄也不先仔細看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抄了起來,抄到半截才發現抄錯了,答案的前半部漏寫了。
結果考試時間到,判卷的朱棣老師很幹脆地在卷子上畫了個鴨蛋。
唉!朱允炆真是個抄答案都抄不明白的熊孩子,這場必勝的牌局居然打輸了,辜負了他皇爺爺的一片苦心,讓後世之人笑話明太祖年老昏聩,不知道明太祖在孝陵裡氣沒氣得翻身。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