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被割掉舌頭,農夫去報官,包拯:回去殺了牛,第二天兇手就落網

相信很多人對包拯的名字并不陌生,民間還流傳着不少關于他的故事。包拯是北宋的名臣,因為人剛正不阿、不附權貴、廉潔公正、鐵面無私而聞名于世。他英明決斷,敢于替老百姓伸張正義,打抱不平,故被稱為“包青天”、“包公”。後世奉他為神明,甚至認為他是奎星轉世,非常崇拜他,還修建了包公祠來紀念他。

牛被割掉舌頭,農夫去報官,包拯:回去殺了牛,第二天兇手就落網

包拯已經成了清官的代名詞,以及清廉的象征。傳說他非常聰明,斷案有一套獨特的方法,比如說著名的“牛舌案”。

宋仁宗天聖五年,28歲的包拯考中進士,被授任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知縣。由于不放心家中年邁的父母,包拯便請求朝廷安排自己在老家合肥附近做官,于是改授和州監稅。但父母還是不想兒子離得太遠,包拯便辭去了官職,專心回家贍養父母。幾年後,父母先後離世,他就在雙親的墓旁修了一個草廬守喪,直到期滿他還願意離開。鄉親們多次來勸說包拯,他才赴京聽選。從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孝順、重情義的人。景祐四年,包拯被任命為天長縣知縣,“牛舌案”就是在這裡發生的。

牛被割掉舌頭,農夫去報官,包拯:回去殺了牛,第二天兇手就落網

一天,包拯正在處理公務。突然,有人到縣衙門口擊鼓鳴冤,他立即讓手下請擊鼓的人到公堂。原來啊,擊鼓的人是一位農民。他一見到包拯便跪下,邊哭邊喊着:“包大人,請您為草民做主啊!”包拯回答道:“你有什麼冤屈盡管說,我會為你做主的。”農民接着說:“昨天下午我趕着牛到地裡幹活,晚上的時候還給它喂了草料。可當草民今天早上準備去牽牛到地裡幹活時,卻發現牛的口中血流不止,它的舌頭不知道被哪個黑心腸的人給割了!是以,草民才來官府報案。”

聽完,包拯讓農民回去把牛殺了,然後把牛肉賣掉。農民吓了一大跳,因為朝廷為了保護農業生産,明确規定老百姓不能随意殺死耕牛,也就是說殺耕牛是犯法的。沒了耕牛,大不了餓肚子,可這殺牛是要被殺頭的,農民自然不敢殺牛了。包拯安慰他說:“我讓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出了什麼差錯,我負責。”

牛被割掉舌頭,農夫去報官,包拯:回去殺了牛,第二天兇手就落網

雖然不明白包拯為什麼讓自己回去殺牛,但有了他的保證,農民聽了他的話,回去偷偷殺了牛,然後把牛肉拿去賣錢。沒過多久,一個無賴就到縣衙擊鼓告狀,說有人偷偷殺耕牛,還把牛肉拿去賣錢。包拯一聽,就知道眼前這人是兇手了。因為無賴看農民不僅沒有因殺掉耕牛而遭到處罰,反而還把牛肉拿去換錢,他不甘心,便來報官,沒想到這是一個圈套,偷雞不成蝕把米。

牛被割掉舌頭,農夫去報官,包拯:回去殺了牛,第二天兇手就落網

後來,包拯以故意殺耕牛罪斬殺了那個無賴,農民無罪。由于無賴平日裡喜歡為非作歹,欺男霸女,是以他被處置後老百姓無不拍手稱快,包拯也因為此案而名揚天長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