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空城計的可疑之處,其實是諸葛亮身旁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後撤兵

相比大多數人對《三十六計》并不陌生,或許記不全,但細數之下總會有那麼十來計,而說起這些計謀,往往都會想起那個充滿爾虞我詐,各種陰謀詭計貫穿始終的《三國演義》,将一幕幕勾心鬥角、政治與軍事較量的權利大戲呈現給觀衆,其中的情節與計謀,都十分引人入勝,甚至讓人回味無窮,而整書中最為矚目的定當屬諸葛亮,随着書籍的影視化,大家在對書籍的研究與考證的過程中,發現空城計最可疑之處,其實是諸葛亮身旁兩童子,那麼童子究竟是如何讓司馬懿看後撤兵呢?

諸葛亮作為計謀使用中的佼佼者,雖然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被作者更為美化,但是他本身是存在的,諸葛亮出生在四川世家之中,可以說家世還不錯,如果正常發展一生生活應該富足而優渥,但現實就是現實,在諸葛亮很小的時候,便父母雙亡,在古代,失孤的孩子生存往往十分艱難,是以諸葛亮不得不帶着弟弟投靠自己的叔父諸葛玄,而當時諸葛玄在豫章為袁術所用,但袁術管轄下的官場并不清明,後來諸葛玄的官職便被頂替,于是諸葛玄轉而投奔劉表,也就此諸葛亮兄弟跟随叔父來到荊州,在諸葛玄死後,便一直隐居蜀中,直到劉備三顧之後,他才登上政治舞台,讓人們認識到這位足智多謀的孔明先生。

空城計的可疑之處,其實是諸葛亮身旁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後撤兵

在諸葛亮入世之時,已經天下三分,各方諸侯早已有了各自的領地與軍事實力,而“空城計”發生便發生在諸葛亮北伐時期,當時曹操的主帥司馬懿在攻占街亭之後乘勝追擊,直奔諸葛亮所在之地,此時司馬懿統領軍隊約十萬餘人,而諸葛亮基本無人可用,在此危機時刻,諸葛亮再一次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将“膽大、心細”運用到極緻,将城門打開,帶着兩個小童在城樓上悠然彈琴,與司馬懿十萬大軍對峙城門,見他如此,司馬懿認為前方有陷阱,大開的大門之時引誘他們,就此退軍,這便是“空城計”的官方說法。

而今的觀衆,對此有非常多的疑點,司馬懿在占盡優勢的情況下,為何不攻進城門呢?真的就隻是看到諸葛亮的雲淡風輕,就此退兵嗎?這種說法他們看來是十分不成立的,經過分析認為司馬懿退兵主要有兩點,而諸葛亮帶上城門的兩位小童子,是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的。

空城計的可疑之處,其實是諸葛亮身旁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後撤兵

首先,對一切的計謀一定是在彼此相知的情況下設定的,“知己知彼,百戰不已”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這裡就必須要說道司馬懿自身了,他雖然沒有像諸葛亮一樣自帶光環,但是司馬懿一生來說基本呈現都是十分精明能幹,所作出的決斷與計策也是朝着正确的方向,但也就是這樣精明的人就有相應帶來“多疑”的一面。

起關鍵作用的童子:在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峙之中,司馬懿自持對諸葛亮的了解,在這樣的情景諸葛亮作為一個足智多謀的人,所謂的淡定是可以假裝出來的,但是身旁的兩位童子都是小孩子,小孩子在沒有底氣的情況,是無法做到像大人一樣将心緒完美隐藏,而諸葛亮身邊的兩位童子都十分的自然和平靜,這給司馬懿的判斷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此他懷疑諸葛亮有埋伏,埋伏給了兩位童子于千軍面前面不改色。

空城計的可疑之處,其實是諸葛亮身旁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後撤兵

對自身命運的聯系:司馬懿或許本身就沒有對諸葛亮“趕盡殺絕”的打算,畢竟在封建時代,“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時常發生的,而在當時的局面下,隻要諸葛亮敗了,他自己隻是失去了一位對手,但是對于朝廷來說他自己便失了存在的價值,當對方重量級選手被拿下之後,我方隊友便可以随意上場,這對深谙朝廷“職場”規則的司馬懿來說也是無法接受的。是以即便心中懷疑隻是空城計,或者肯定就是空城計,他也不會選擇出兵。

這裡隻是對“空城計”做一個合理的推測與懷疑,探究的是事件的本身,但看到這裡,小編一方面不得不佩服觀衆們對此事換角度的重新看待,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羅貫中的心思巧妙,“空城計”本身在正史中是沒有的,因為在曆史記載上街亭之戰時,當時的司馬懿還遠在洛陽,攻下孟達之後駐軍在宛城,與書中記載的地點相隔千裡之遙,并且與諸葛亮對戰的将領乃張郃,并且在街亭兵敗後,諸葛亮立馬撤回漢中。書中對諸葛亮的多種事迹的描寫都有過很濃重的藝術加工的痕迹,但這并不影響大家對諸葛亮的喜愛,與對書中故事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的認可。

空城計的可疑之處,其實是諸葛亮身旁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後撤兵

“空城計”雖然在讀者的重新解讀之下有了新的觀點與方向,但在兩種思維模式中,都肯定了司馬懿與諸葛亮之間的互相了解,或許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立場是對立的,而在“空城計”中展現的不僅僅是他們雙方的聰明才智與立場的顧忌,更是展現了互相了解,是對手更是知己,像《毛騙》中所描述的那樣一種特殊的狀态,“兩個勢均力敵的人 做不了朋友 最好也不要做敵人。”

他們是雙方作為各自陣營中核心代表,但又擁有不同處境下的互相博弈,“空城計”若是失敗了,諸葛亮将立馬面臨兵敗,也就沒有了曹操對諸葛亮的擔憂,而司馬懿将會在随後的政治生涯中,失去對抗“大敵”的利用價值,輕則退出權利舞台,重則跟随諸葛亮的腳步,“空城計”若是成功了,最終也是成功了,便成為了我們看到的局面,表面上似乎是司馬懿敗了,被諸葛亮的才智吓退縮了,但回望另一種結局,這反而成了最好的“雙赢”局面。

空城計的可疑之處,其實是諸葛亮身旁兩童子?難怪司馬懿看後撤兵

《三國演義》,從來都不僅僅隻有“空城計”能引發如此巨大的反響與回味,還有同樣讓人愛不釋手的“草船借箭”……“暗度陳倉”等讓人目不暇接的計謀,每次人物的碰撞都是一次政治與權力的較量,我們演繹不了這樣的人生,但我們可以欣賞這樣的頭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