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慈禧死後,李蓮英為何能夠保住小命?背後的真相竟然是這樣!

太監的最高長官是四品“宮殿監督領侍”,其衙門“宮殿監辦事處”(又稱敬事房),是内務府的下屬機構,太監如有不法之行,内務府有權先拿後奏。清宮交泰殿前鑄有鐵牌,銘文是:“有犯法于政、竊權納賄、囑托内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淩遲處死。”

慈禧死後,李蓮英為何能夠保住小命?背後的真相竟然是這樣!

清代太監的權勢和漢、唐、明不可同日而語。而李蓮英在清末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決不是戲劇舞台上的劉瑾。慈禧死後,李蓮英能全身而退,也與他的為人有直接關系。

他雖然有上百萬兩白銀,但不敢起大第;身為二品大員,但在1886年奉旨陪同醇親王巡閱北洋水師時不敢戴二品紅頂子,隻戴了個七品小官的金頂子。因為李蓮英知道,太監授二品頂戴是“違制”,若在此時耀示“殊榮”,乃是招禍。是以李蓮英的态度十分拘謹,布鞋、布衣,每日手執親王的長杆煙袋、大支煙荷包,侍立裝煙,不知根底者,皆以為他是親王的侍從人員。而且回避一切進谒者,使企圖獻物邀寵的人大失所望。

李蓮英是以如此小心謹慎,因為他知道醇親王是光緒皇帝的生父,慈禧太後的妹丈,權勢決不在殺安德海的恭親王之下。他奉旨陪同親王巡閱海軍,朝野輿論紛紛,恐開太監監軍之先河,禦史們此時正拭目以觀,李蓮英縱有愛财之心,也隻能取韬晦之計,決不敢“招事”。

李蓮英常對手下的人說:“一個内務府,每年穩穩當當的十萬兩銀子,足夠我花的,用不着交外官,交外官是有危險的。”

慈禧死後,李蓮英為何能夠保住小命?背後的真相竟然是這樣!

庚子之後,袁世凱、楊士骧等人給“老佛爺”進貢時,總派差官先給李蓮英送一份,李蓮英是近視眼,聞送禮的差官将到,早就迎出門去,不待差官請安,李先曲下腿去等候。所獲之禮如值“一千”,次日必還禮“八百”,用心可謂良苦,因為拒收得罪人,收下又怕惹出不好應付的事來,故用“八百”對“一千”之策,來個兩情相抵。

慈禧死後,李蓮英為何能夠保住小命?背後的真相竟然是這樣!

總而言之,在清末的政治舞台上,李蓮英夠的上個“角”,小說、戲劇中把他臉譜化了。

在宮廷之争中,他在慈禧和光緒之間左右逢迎,兩面讨好,在夾縫中求“榮”。他沒有控制軍權左右政局的能力,不但客觀上無此可能,而且主觀上也無此野心。究其所欲,隻不過是當個不“露白”的富家翁以終老天年。李蓮英常對下屬表示:“主人是個老虎,我受恩深重,不可失慎,天恩越大,性命越險,吾人不可不慎。”

慈禧死後,李蓮英為何能夠保住小命?背後的真相竟然是這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