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發者說:願為你點亮“懂環境知冷暖”智能的燈

摘要:看一個城市發的白光多還是黃光多,就能看出它的經濟水準和智能化水準。
開發者說:願為你點亮“懂環境知冷暖”智能的燈

乘坐夜班飛機的時候,你一定看過窗外的城市夜景,俯瞰下去,城市燈火輝煌,一片燦爛。

而你所看見的光亮,大部分由路燈構成。

一般人很少留意,北上廣的夜景多呈現白色,而較落後的小城市,可能是一片黃色。

“看一個城市發的白光多還是黃光多,就能看出它的經濟水準和智能化水準。”張坤說,在飛機上觀察路燈已經成了他的職業習慣。

作為一個研發智能路燈已有10年的産品經理,張坤眼中的黃光代表着高壓鈉燈:自 1961 年被發明以來,它一直是這個星球上最普遍的被用于路燈照明的燈。而發白光的是LED 燈,也就是半導體發光二極管,當它被用作路燈時,意味着更省電、更環保。

一盞點亮黑暗的智能路燈,“智能”當然不止展現在LED燈珠上,更展現在先進的路燈檢測與控制技術上。基于這項創新技術,憑借《懂環境知冷暖的智慧路燈》項目,張坤帶領的泰華智慧照明團隊,在2018年獲得了華為開發者大賽一等獎。

而他們的工作,可能遠比你想象的有價值。

「智能無處不在,是最理想的狀态」

在發達的大城市,天黑了,燈便亮了,它理所當然地立在那裡,整夜照亮回家的路。但對于小城居民而言,“半夜燈”才是生活常态——為了省電,有些城市會在午夜12點後全城滅燈,簡單粗暴地達到節能50%的效果。

黑暗昭示着危險,亮燈率與犯罪率是有一定反比關系的。照明有助于減少犯罪,在美國,許多城市都把光照作為預防犯罪的一項措施。

張坤團隊解決了很多城市的照明難題。他們的路燈根據時間分布,在人越少的後半夜,燈光越暗,從一開始的高亮度,到入夜後,調整至80%的亮度,再到50%、30%,保證道路上有光的同時,省了電,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預防犯罪效果。

這種效果源于“單燈監控”技術,簡單來說,它讓管理者能夠遠端控制一條街上每一杆路燈,亮燈狀态、是否損壞等資訊,都能被逐一看見、統計。

而智能路燈,不僅僅是節電這麼簡單。

在很多城市,亮燈率不低于98%是一項硬名額,一到天黑亮燈時間,路燈管理部門就要開車出動,環繞街道檢視哪盞燈亮,哪盞燈滅,發現有損壞的再派人維修,管理效率低下。

張坤團隊的智能路燈實作了每一盞燈的運作狀态監測,燈具發生異常或者故障後,系統自動報警并第一時間通知維護人員進行維修,減少人員車輛成本的同時,大大提高了路燈的維護效率。

泰華的智能路燈一直與華為有多方面的技術合作,參加華為開發者大賽時,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做創新,結合華為海思最新的晶片,應用于華為雲與OceanConnect物聯網平台,作品深度應用了華為雲的開放能力,讓技術在融合中發揮最好的效果。

于是,泰華與華為共同成就了這盞“懂環境知冷暖”的智能路燈。

開發者說:願為你點亮“懂環境知冷暖”智能的燈

懂環境,指的是環境感覺,通過雷達感應人與車的動态,人走來、車開動,燈便亮起來,人走車離,燈便暗下來。

知冷暖,則是根據環境溫度,調解燈光顔色。“如果冬天燈還發白光,顯得很冷,讓人不舒服,特别是人少的地方,就有點像鬼城。”

是以,節省人力與電力成本,提高路燈的管理水準是智能路燈的最大作用。他們格外注重“按需節能”,也就是亮燈與節能需求之間的權衡:如果為了節能,讓人明顯感受到道路變黑,隻能說明它并沒有滿足人們的需求。

“作為普通市民,你沒有感覺到(燈暗),我們又節能了,這是最理想的狀态。”

「痛并快樂着」

做路燈不是件輕松的工作,現場測試隻能在夜晚進行,因為如果白天有路燈亮起,會招來熱心市民投訴。

加班是常事,“加班量至少是公司前10%吧”,他又一次以技術宅的方式,用資料表示自己的加班強度。

張坤至今記得,入行的第一年,2009 年冬天,他參與了第一次現場測試。團隊開車到濟南一條名叫天辰路的街道上,大家在臘月的寒風中調試裝置,每工作一會兒,就得接連上車暖和身子,暖一陣子再下車繼續調試。

夏天到野外測試,更要抵抗酷暑和無縫不鑽的蚊子,他稱這種工作狀态是“痛并快樂着”。

開發者說:願為你點亮“懂環境知冷暖”智能的燈

他們團隊從中獲得的最大快樂,是來自于 2017 年的一個項目。

兩年前,随着NB-IoT(窄帶物聯網)技術成熟,泰華與華為、中國電信聯合,在江西鷹潭,落地了全球首個NB-IoT智慧路燈規模化商用項目,一共部署了572盞他們團隊研發的智能路燈。

NB-IoT是物聯網重要的通信技術,它強覆寫、低功耗、低成本、廣連接配接的特點,能讓路燈的管理水準和節電能力很大程度地提高。

“全球首個”是響當當的名頭,但對張坤他們來說,也是壓力的一部分。

“我記得非常清楚,2017年的3月26号”,在江西鷹潭,他們測試了十個試點燈,效果很好。分公司上司當即說,要做批量化幾百盞規模的項目,要求在五一之前完成。“當時我認為這完全不可能。”

開發者說:願為你點亮“懂環境知冷暖”智能的燈

彼時,華為IoT平台剛推出不久,為了幫助項目推進,很多華為開發者也加入進來。一個多月裡,支援現場調試的群組從20多人壯大到120多人,經過多個團隊的共同努力,項目如期完成,硬是将“不可能”變為了現實。後來的二期項目,路燈擴充到了5544盞,基本覆寫了全市的重點道路。

「參賽,推動着技術更新」

談到參賽的初衷,張坤團隊是帶着技術比武的心态來的。同時,也希望在參賽中收集新需求和新技術,推動自己産品的創新。從報名到10月的決賽,兩三個月的時間,他稱之為“攻關”階段。

期間,華為海思在8月底為泰華開放剛推出的Boudica 150晶片OpenCPU技術。他們是第一個采用的廠家。“如果沒有這個,我們的勝算會小很多”。

開發者說:願為你點亮“懂環境知冷暖”智能的燈

去年10月8号,到華為上研所的決賽當天,他才知道,入圍的32個隊伍是從上千個隊伍中篩選出的,“從一千多殺到32了,基本上已經成功了。”

經過一天緊張的決賽路演,等到最後,評委宣布,《懂環境知冷暖的智慧路燈》獲得一等獎時,“我們激動得抱成一團。”獎金10萬元,後來都被用作團隊的開發工作。

「忽如一夜春風來,未來何時到來?」

郗書堂主編的《路燈》中,提到單燈監控時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相信不久的将來,單燈監控就會如千萬朵梨花,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遍地盛開。”

開發者說:願為你點亮“懂環境知冷暖”智能的燈

張坤他們的工作如此充滿着未來感,“任何一個産業都會經曆一個過程,我們很難一步跨越到一個新的時代”。就像如今在張坤的家鄉,4G信号也沒有完全覆寫一樣。而路燈的現狀是,全世界實作單燈監控的仍然不足 5%。是以,路燈的智能化不能一蹴而就,前面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和華為一起解決路燈通信的問題,我們如果在路燈行業裡沒有任何積累,是沒有辦法做成這件事情的”,華為在他眼中,是踏實認真、專注研發的代名詞。本就以通信技術起家的華為,多年積累而成的,都是硬核技術、硬本事。他們的團隊一直在以華為為榜樣,立志做“智能路燈界的華為”。

“如果全國都能實作單燈監控技術,非常保守地算,用電量能比目前路燈用電節省25%。”

那,25%的電是多少?

張坤說:“應該是一個千億千瓦規模的”。接着,他終于用了個不那麼技術宅的形象比喻,“每年,我們能節省下來一個三峽(水電站)。”

或許就像張坤說的那樣,未來不是想象,而是腳踏實地的征程,是無數堅韌的開發者們,在日複一日的工作中緩緩填充色彩的夢想藍圖。

點選關注,第一時間了解華為雲新鮮技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