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車市終于踩下了連續三年下滑的“刹車”,重新回到了上升通道。
1月12日,工信部在2021年汽車工業發展情況新聞釋出會上公布,2021年,我國汽車産銷分别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别增長3.4%和3.8%。
回顧2021年車市,可謂是“驚喜交加”。這其中,既有大到缺芯難産這種蔓延全行業的驚慌,也有小到個别車企代言明星“翻車”帶來的虛驚。當然,還有我們在新能源“賽道”一馬當先和國貨汽車品牌加速向上這些振奮人心的喜事。
為此,我們梳理了15個關鍵詞,以期一窺2021年車市之變。
【碳達峰】
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成為熱詞。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紮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
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國新能源汽車迎來發展機遇。2022年1月12日下午,工信部釋出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完成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
政策端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支援充電樁等新能源汽車配套基礎建設方面持續出台政策,增強新能源汽車用車便利性。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1月,中國充電聯盟成員機關總計上報公共類充電樁109.2萬台,環比增加3.0萬台,同比增長57.1%。從2020年12月到2021年11月,月均新增公共類充電樁約3.3萬台。
【缺芯】

晶片短缺始終貫穿着2021年汽車産業,并導緻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全球車企均因晶片短缺而停産,連大量采用自研晶片的特斯拉也未能幸免。通用、福特、本田、豐田、長城等一線廠商也受到缺芯影響,出現不同程度的減産。此外,因缺芯也導緻二手車市場出現瘋狂加價的情況。
【氫能源】
2021年,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中,載明氫能産業成為六大未來産業之一。2021年 8 月,由北京市牽頭申報的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被國家五部委聯合準許為首批示範城市群。
在交通運輸領域,氫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氫能産業落地的重要載體,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契機。尤其是氫能源能效高的特性,以重卡和客車為代表的商用車将率先實作氫動力轉型。
【使用者共創】
最初源于網際網路企業的使用者共創概念,已經迅速滲透進汽車行業,成為車企使用者營運的核心舉措之一。
蔚來的車主福利合夥人項目,吉利的使用者共創品牌“我們”,長城的“千人共創大會”,長安的“UNI星球”……在品牌營銷的理念之下,使用者開始逐漸參與到各大汽車品牌的周邊産品甚至是新車型的設計之中,同時也更加積極的參與品牌相關的内容生産、分發與互動之中,使得汽車品牌和使用者之間形成一種全新的互動模式。
【補貼退坡】
2021年12月31日,四部委釋出了《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财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根據該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标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30%。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含網約車)、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車輛,補貼标準在2021年基礎上退坡20%。同時,通知還顯示,2022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終止,2022年12月31日之後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
【新能源汽車專屬車險】
2021年12月27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釋出的《新能源汽車商業保險專屬條款(試行)》(以下簡稱《專屬條款》)正式實施,這意味着新能源車将正式步入專屬車險的時代。從此不論是新保還是續保的新能源車,都隻能用《專屬條款》的内容承保。據悉,與傳統的燃油車商業保險相比,新能源汽車專屬保險增加了電池及儲能系統、電機及驅動系統、其他控制系統、其他所有出廠時的裝置等保障範圍,承保範圍包括自然災害、意外事故。
【國潮】
2021年,在疫情、缺芯雙重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車市再次遭遇挑戰,但代表着“國潮”的中國品牌表現卻異常突出,資料顯示,包括五菱、長城、長安、吉利四家車企的銷量,均超過百萬輛,而奇瑞、比亞迪、上汽乘用車等品牌,銷量更是迎來大幅增長。就車型來看,五菱宏光MINI EV成為了純電市場的銷冠王,而哈弗H6和五菱宏光更是繼續牢牢占據SUV、MPV細分市場第一的位置。
【L3】
2021年12月,梅賽德斯-奔馳通過了德國聯邦機動車運輸管理局(KBA)審批,成為全球首個獲得聯合國法規UN-R157認證的汽車企業,L3自動駕駛系統第一次獲批合法上路,相信2022年會有更多的車企加入L3自動駕駛運用的行列。
【OTA】
随着消費者的需求多樣化,2021年開始,在特斯拉、小鵬、蔚來等新勢力車企的帶動下,FOTA開始普及,FOTA遠端更新可實作整車的動力、制動等全方位功能的更新,被不少網友調侃為“買車才是開始”,2022年,相信FOTA将會更加普及。
【霸屏】
2021年釋出的新車,無一例外都采用了超級大屏,比如梅賽德斯-EQS系列,采用三聯屏加一體式玻璃蓋闆的方式,以1.41米貫穿式曲面屏将汽車帶入全屏時代,相信汽車将會是繼手機之後的下一個大屏智能終端。
【車名亂象】
說起汽車取名亂象,不得不從長城汽車說起,率先推出了狗、貓、兔、坦克、咖啡、炮等系列,随之而來像比東風雪鐵龍凡爾賽、比亞迪海豚、捷途三國、奇瑞冰淇淋等等開始紛紛效仿。總體來說,這一類的取名,不僅給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還大大提高了傳播效果。
【1000公裡】
消費者選購新能源車型時,最關注的依然是續航裡程,其中,純電續航破千被認為是電動車進入月充時代的門坎。從2021年初開始,就陸續有車企宣布将推出續航超過1000公裡的重磅車型,但遺憾的是,直到2021年結束,仍未出現量産車型。直到2022年1月,首個破千公裡續航的量産車型,廣汽埃安AION LX Plus才宣布正式上市。
【網際網路造車】
随着新能源汽車的興起,各行各業的有錢大佬與創業公司蜂擁而至,熱情擁抱這個新興市場。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網際網路造車運動中,既有人們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巨頭,比如蘋果、谷歌、百度、阿裡巴巴、騰訊等,也催生了一批新加入的科技新貴,如小米、華為、OPPO等。
【明星代言輿情】
近年來,明星代言屢屢翻車,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問題層出不窮,事後往往道歉、解約了事,而消費者、粉絲因相信明星購買産品而造成的損失難以挽回,在輿論場中帶來極壞的影響和負面評論。2021年7月19日,保時捷中國決定即日起終止與吳亦凡先生“保時捷中國賽車運動代言人”的合作關系;2021年12月18日,英菲尼迪與王力宏終止合作關系,都帶來了很大的争議。
【城市展廳】
當特斯拉放棄傳統的4S分銷,另辟了一個頗具風險的汽車直營模式并被市場認可之後,越來越多的造車新勢力品牌和傳統車企的新能源産品,也紛紛将目光聚焦到人流量更集中、消費能力更強勁的的繁華商圈。以成都為例,在春熙路、錦華萬達、銀泰IN99等地,各大汽車品牌體驗店的身影數見不鮮。
封面新聞記者 劉念 李繼龍 李思靜 張海軍 張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