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不到一半,另外一大半都是哪些人?

有學者曾對清代官員的出身做過粗略統計,尚書、左都禦史、總督、巡撫這四個職務,進士出身的占到41%左右,不難看出在進階文官隊伍中,進士占了很大的比率,但還是沒有過半,這也意味着,清代有大部分文官都不是通過科舉入仕的。

清代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不到一半,另外一大半都是哪些人?

那麼,除了科舉以外,清代還有哪些入仕管道呢?

第一種是貢監生

貢監生入仕是明清兩朝比較普遍的現象,主要是指在國子監學習的舉貢(舉人資格入監)、蔭監、優監、恩監、例監(捐納入學)等五類監生,以及歲貢、恩貢、優貢、拔貢、副貢、例貢等六類貢生。

按例,國子監的貢監生,是不需要參加科舉考試的,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可以通過考試入仕。不過貢監生任職的級别都不高,大多是州縣佐貳官,主要是州同、州判,縣丞、主簿一類的。隻有蔭監生的授官較高,一般比父親的官職低四品。如父親是大學士,那麼蔭子授五品。

清代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不到一半,另外一大半都是哪些人?

第二種是世爵世職

世爵世職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宗室爵,是指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以及世職将軍等。宗室王公無需科舉,憑其皇家王公的尊貴身份即可預政、任官,這一點不用細說,是一種傳統的貴族政治殘留。

另一種是異姓爵位,有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等。異姓爵位都是以軍功獲封的,是以旗人占了多數。

乾隆以後異姓爵位授官形成定制,公以下雲騎尉以上,可以擔任都統以下護軍校以上的八旗武官。此外,子爵以下的還可以擔任文官,而且級别一般都不低,為各部郎中、員外郎。

不過有世爵世職的異姓貴族子弟,也不是都可以入仕為官的,他們需要在八旗官學中學習,等到年齡夠了并通過考試後才能授官,這些人因為不是憑真本事當官的,是以整體素質不及科舉出身者。

清代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不到一半,另外一大半都是哪些人?

第三種是保舉

這種情況不普遍,在清初時比較多見,乾隆以後就很少了。清入關時中原尚未統一,需要大量的人才充實統治機構,這一時期,舉薦就是最常見的辦法。比如多铎領兵下江南時,每攻陷一城,就會舉薦許多當地名士為州縣官。

康熙以後國家承平,加上科舉制度日趨完善,故而舉薦為官的情況也就少了。但是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往往不能勝任一些特殊的崗位,如河道系統就是個專業的部門,滿腹詩書是不能堵住黃河決堤的。

是以為了選拔某些方面的特殊人才,朝廷也經常讓在京官員及地方督撫舉薦。此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曾舉行一些制科,如博學鴻詞科、經濟特科等,考試合格者即可授官。

清代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不到一半,另外一大半都是哪些人?

第四種是吏員考職

清代官與吏的區分是很大的,吏不屬于官員的範疇。主要是指各衙門中的書吏,按照規定,吏也是可以通過考試入仕的,不過吏的身份地位不高,是以即便通過了考試,所授的官職也很低。

乾隆十五年以前,吏員考職,任用的都是正八品以下至未入流,正從八品、正從九品加上未入流,一共才五個等級。到了乾隆後期,吏員考職授官,就僅剩下正從九品和未入流了。

不僅如此,朝廷對吏員出身者還有一些限制,比如不能擔任正印官(知縣、知州一類)。而且任職僅有五年,五年期滿後必須離任回籍,官府還要對其加以督促,如果出現滞留,就要面臨處罰。

清代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不到一半,另外一大半都是哪些人?

第五種是捐納

捐納就是花錢買官,捐納是康熙皇帝開的頭,目的是通過捐納來彌補國庫收入的不足。盡管康熙是在平定三藩後,鑒于财政困難的不得已之舉。然而這一舉措一直被沿襲。

乾隆時期國庫充裕,捐納現象依舊存在,原本朝廷也不差這點銀子,但乾隆卻有一個謬論稱捐納是

“補科目所不及”

,意思是說通過捐納這條管道,可以選出一些特殊人才。但有一點還是肯定的,乾隆之前,捐納尚在可控的範圍内。

到了道光以後,捐納就成了戶部每年固定的大宗收入之一,捐納之風也是以大盛,國庫每年都有數百萬兩銀子的進項。

捐納入仕同樣也有很多限制,比如不能在吏部、戶部、禮部任職,不能擔任學官,且在京最高不能超過五品,任職地方最高不能超過四品。畢竟是花錢買的官,朝廷終究還是不放心的。

清代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不到一半,另外一大半都是哪些人?

上面所列的幾種入仕管道,是除科舉選官以外最常見的形式。但應該也不是全部,比如旗人中也有很多人是通過侍衛這條路走上仕途的,還有一些是普通旗人,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以軍功起家,比如乾隆朝的一等公海蘭察,其身份就是個普通馬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