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八旗制度和綠營兵制,從興起到衰落

八旗和綠營是清朝封建國家賴以進行統治的支柱和對全國進行軍事鎮壓的工具。

八旗制度是滿族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原來處在氏族制時期的女真人,在從事狩獵和軍事活動時,以每十人為一機關,各出一支箭,滿語稱為牛錄(漢譯為大箭)。并以一人為頭目,稱為牛錄額真(以後統稱為佐領)。清太祖努爾哈赤興起後,援用牛錄名稱,将其改編為統轄三百人的基本行政機關和軍事機關。

清朝八旗制度和綠營兵制,從興起到衰落

1601年,努爾哈赤改牛錄制為固山(漢譯為旗)制,設立四個固山,即黃、白、紅、藍四旗。1615年,為适應對明朝作戰的需要,努爾哈赤正式建立八旗組織。八旗各有不同顔色的旗幟,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種。這一組織,就是通稱的滿洲八旗。皇太極時,又将降附的蒙古人和漢人編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兼有軍事、行政和生産三方面的職能,凡大事,均由八旗聯合共議。它的産生,對滿洲統一局面的形成和況固,對軍事力量的增強、社會生産力的提高以及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都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為滿族統治者建立清政權和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清朝八旗制度和綠營兵制,從興起到衰落

從皇太極開始,逐漸削弱旗主勢力,改變了八旗旗主平起平坐的慣例,加強了中央集權。清軍入關後,經過順治、康熙時期改革,到雍正時代,進一步打擊八旗貴族勢力,下令八旗人民必須尊奉皇帝為至高無上的君主,脫離與旗主的直接隸屬關系。這樣,旗主僅存部分封建特權,八旗完全變為中央集權國家機器的部分。八旗兵駐防都市城鎮後,表面仍是軍政合一的組織,但軍事職能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清朝封建政權的軍事支柱。

清朝八旗制度和綠營兵制,從興起到衰落

綠營是清朝入關後建立的兵制。清統治者每占據一地,便将當地軍隊改建為一種由漢兵組成的綠營的軍隊。綠營以綠旗為标志,并以營為建制機關,是以叫做綠營。

綠營兵有四個兵種:馬兵、戰兵、守兵、水師。兵額常在六十萬左右。駐防在京師和全國各地。綠營的官兵絕大部分是漢人但重要官職都規定為滿族,這是清統治者民族歧視政策的表現。綠營營制,分标、協、營三大系統,各級長官主要有提督、總兵、副将、參将、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外委等。駐紮在京師的綠營總長官是步軍統領(也稱九門提督)。在八旗兵腐敗不堪的一段時期内,綠營兵成為清政府最重要的軍事力量。

清朝八旗制度和綠營兵制,從興起到衰落

作為軍事組織,八旗兵和綠營兵共同構成清政府統治全國的工具。清朝統治者把旗人尤其滿洲甲兵看成是國家的根本,因而使八旗兵環繞京城内外駐守,旗人世代當兵,專靠糧饷過日子,脫離了生産勞動。雍乾以後,由于人口劇增,限制旗人自由的制度沒變,旗人全靠國家供養,而清政府已無法滿足旗人日益增加的需求量,使八旗生計日漸窘迫。其次由于清初對旗人供給優厚,使八旗官兵逐漸養成驕奢淫逸、貪吃懶散、酗酒賭博的惡習,戰鬥力是以大大減弱,以至連綠營兵都不如。再者,清政府為維護正身旗人的權益,對鑲紅旗漢軍實行種種限制,使旗人之間等級差距擴大,沖突激化,八旗制度因而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它雖延續到清末,但已無法挽救清王朝覆滅的命運。

乾隆末年以後,綠營也逐漸腐化。首先,綠營差務繁重,不僅因擔負差務而影響操練,而且使軍隊染上衙門油滑習氣。其次,綠營是世兵制,以吃糧當兵為世業,全家依靠月饷為生,而康雍以來,月饷日薄,綠營兵難以為計,不得不靠做小販、手藝為生,影響了操練,戰鬥力日漸下降,以至嘉慶年間鎮壓白蓮教起義,已倚靠部分鄉勇力量。到太平天國革命時,綠營建制已不堪用,曾國藩隻能用勇營制度組織湘軍來鎮壓太平軍。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政府企圖重建綠營舊制已不可能。清末,綠營建制逐漸裁廢,有的改編為警察。綠營制度消失後不久,清王朝也随之滅亡了。

清朝八旗制度和綠營兵制,從興起到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