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代人眼中的獸類什麼樣?自然博物館“清宮獸譜”展告訴你

1月13日

由上海科技館和故宮博物院聯合打造的

“清宮獸譜”展

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開幕

展覽通過标本與繪畫對比、中國哺乳動物科學繪畫發展兩條線索,将清宮《獸譜》中最具代表性的31幅神獸和現實獸高清繪畫作品與最接近清代标本制作工藝的标本實物進行展示,還将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類百科全書式的動物圖譜中的同種動物繪圖進行對比,借助3D模組化的神獸多媒體及互動展品等手段,從現代哺乳動物學視角重新诠釋清宮《獸譜》,讓現代動物學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相結合,從自然科學的視角認識這些動物繪畫之美,進一步挖掘“清宮獸譜”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清代人眼中的獸類什麼樣?自然博物館“清宮獸譜”展告訴你

清宮《獸譜》是清乾隆時期的一項浩大文史工程,全本共計繪畫動物180幅,由著名宮廷畫家餘省、張為邦繪制,軍機大臣傅恒、劉統勳等人校勘,經曆11年才得以完成的一部圖文并茂的獸類動物圖志。

《獸譜》集前人之大成,融中國傳統寫實風格和西洋繪畫光影技巧繪制而成,它對繪制的每種動物的名稱、習性、生境及文化進行了說明,為我們探索那個時代的人們對獸類的了解和哺乳動物學的發展狀況,以及當時的世界哺乳動物的交流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但是,由于時代局限,當時科學研究動物還沒有系統開展,是以在對動物的分類、形态、地理型及世界獸類物種的認識均有極大限制,導緻清宮《獸譜》中的一些動物繪畫缺乏科學依據,與真實的獸類在生物學的形态特征上有所不同。

清代人眼中的獸類什麼樣?自然博物館“清宮獸譜”展告訴你

展 覽 亮 點

展覽将标本與文物古畫結合,以具體的形象、直覺的對比,重新審視、科學解讀清宮《獸譜》,實作科學與藝術跨界融合;

展覽将中國古代獸類繪畫、《獸譜》生物繪畫及現代原色圖鑒獸類繪畫進行比較,直覺表現中國獸類科學繪畫的發展脈絡;

展覽以多媒體方式形象生動地展示神獸形象,實作靜中有動的展示氛圍,互動多媒體更是增強了觀衆的參與性、展示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清代人眼中的獸類什麼樣?自然博物館“清宮獸譜”展告訴你

展覽分為“開啟想象與好奇之門、現實之獸、與神獸共舞”三大展示闆塊。

第一闆塊“開啟想象與好奇之門”是在107幅傳說之獸中挑選最具有群衆基礎的神獸,同時考慮虎年新春的元素,對麒麟、白澤、九尾狐等7幅代表性的神獸進行解讀。結合現代哺乳動物學,通過高清圖譜圖檔、圖文版和大型互動多媒體《白澤蘇醒》《山之境》對這些神獸進行介紹,讓觀衆了解在《獸譜》中占了近七成比例的神獸,了解中華民族期盼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寓意。

清代人眼中的獸類什麼樣?自然博物館“清宮獸譜”展告訴你

第二闆塊“現實之獸”挑選《獸譜》中24種具有生物“種”意義動物,以及相對應的7目27件動物标本,讓标本和繪畫直接對比,令觀衆一目了然;每幅畫通過“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解讀圖注”和“從科學繪畫的角度解讀繪圖”兩個方面進行解讀,用現代哺乳動物學的視角來欣賞這些繪畫作品;同時将每個動物出現在古代圖譜類的百科式全書的形象與清宮《獸譜》中的形象及現代哺乳動物原色圖鑒上的動物形象進行對比,探尋中國哺乳動物科學繪畫的發展脈絡。

清代人眼中的獸類什麼樣?自然博物館“清宮獸譜”展告訴你

第三闆塊“與神獸共舞”對清宮《獸譜》的曆史地位及價值進行回顧和肯定,通過互動多媒體《筆墨生靈》闡明中華民族悠久動物學發展的曆史,《我心中的神獸》拼圖遊戲進一步加深觀衆對植根于我們民族精神家園的神獸的直覺印象,讓觀衆在互動體驗中結束觀展。

清代人眼中的獸類什麼樣?自然博物館“清宮獸譜”展告訴你

展覽通過仿“故宮”建築宮牆情景打造“清宮”氛圍,以紅、黃、棕、褐為基本色調,尤以紅、黃為裝飾主基調,與《獸譜》原作保持色調的統一。同時展覽采用了整體較暗、局部照明的燈光布展,重點突出畫作與标本展品。

展覽時間:1月13日-5月13日

展覽地點:上海市靜安區北京西路510号

記者:任超

圖檔:上海自然博物館提供

視訊:任超

編輯:徐悅琳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