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淵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就懂了

李淵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就懂了

李淵最初出現在隋史中,他的形象是一個積極參與鎮壓各地起義、維護隋朝統治的正面形象,而後不久,他卻成為了進軍長安、推翻隋朝統治的領袖。

李淵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就懂了

在外人看來,李淵出身貴族,與隋炀帝為表親,關系緊密,盡管最終起兵造反,似乎也是他的不得已而為之。确實,人們往往認為是在農民起義者直接威脅到李淵這個貴族的利益時,李淵才起兵長安,将江山收入囊中。

但真實的李淵卻并非是這般簡單之人,他早已經将自己的野心暴露了,隻要将他四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就能明白他的野心究竟有多大了。

“四子之名”下隐藏的野心

李淵是對天下早有企圖的,四子的名字代表的正是他對天下的一步步謀劃。

李淵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就懂了

長子李建成;

衆所周知,封建王朝奉行嫡長子繼承制,對于長子的重視不言而喻,在貴族宗室中更是如此。而李淵為自己的長子起名“建成”,也正蘊含了他的雄心壯志——建功立業、建國功成。

次子李世民;

“世民”是濟世安民之意,李淵取下這個名字也是深深明白,在建國功成後便要濟世安民,使得百姓安居樂業,這已然是李淵對奪取天下後的試想。

三子李玄霸;

所謂天地玄黃、争霸天下,“玄霸”之名便是表達了李淵對未來争奪帝位的決心,他李淵必有一番争奪天下的雄心壯志。

四子李元吉;

“元吉”便是大吉洪福、大吉随身之意,在封建王朝中,人們對于氣運十分重視,天子氣運更是如此,若是沒有氣運,又如何能夠成功召令天下呢?

而按四字順序排名,他們的名字也就是寓意着“建國、安民、奪帝、大吉”的道路,足以可見,李淵是早有稱帝之心的。

李淵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就懂了

既然李淵對建立李家天下已經有了自己的一步步謀劃,如此野心,李淵又是否有能力實作呢?

從隋朝貴族到唐朝皇帝的“進階之路”

李淵本是隋朝貴族,身份地位已然不低,但他的野心又何至于此,待到隋朝末年,各方暴亂,也讓李淵意識到時機已到,故而揭竿而起,謀求屬于李家的天下。而李淵的實力也不可小觑。

李淵出生于門閥世族,他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而生母同樣是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之女,是隋文帝皇後獨孤氏的親姐妹。與隋皇室的這一層關系使得李淵年僅七歲時,就襲封了父親的唐國公爵位。

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遍及全國各地,而李淵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表面為太原留守、鎮壓農民起義,但實際是為了向各地募兵。

李淵比之同期起兵的王世充、劉武周、窦建德等人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他皇親貴族的身份,他的起兵在日後來說會是更加地名正言順,自然看好跟随的人也就更多了。

李淵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就懂了

是以,李淵在短期内迅速号召了各地的反隋人士,李淵的實力也迅速壯大。

公元617年,李淵從太原起兵,四子李元吉為太原留守,以長子李建成為左軍,次子李世民為右軍,自己領中軍,以猛烈的攻勢向長安挺進。

而這一路可謂十分順利,隋朝早已失去民心,不堪一擊,而李淵軍隊則氣勢如虹,常勝不衰。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李淵就攻下了長安,稱帝建唐,年号武德。

在這條通往“帝位”的道路上,李淵無疑是一步步實作了自己的野心,一如他當初為四個兒子取的名字一般。可當他逐漸實作自己的雄心壯志時,四個兒子的結局卻令人遺憾。

野心逐漸實作,四子結局卻大為迥異

李淵實作了自己的野心,算得上是圓滿,但與之相反的是,李淵四子的結局卻是充滿遺憾的。

李淵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就懂了

從起兵之初,李淵每日便是在經曆無數的戰鬥,片刻不得停歇,待他終于攻占長安,建立李唐天下後,他終于有機會實作自己的謀略。

李淵确實是想以仁政治天下,一如“世民”所寓意的那般濟世安民。于是進入長安之後,李淵的首要之舉是廢除隋炀帝的各種暴政,安撫百姓。

李淵一方面安撫百姓,一方面則是與各個王爵建立關系,使得唐朝基業能夠迅速穩固下來,實作了他所期望的“濟世安民”。而“争奪天下、大吉鴻福”從李淵稱帝之後自然也是實作了的。

如此看來,李淵也算是圓滿了自己,完成了自己的所有預想,但他萬萬沒有預料到的是,自己四個兒子的結局,四子之中,三人皆是不圓滿。

三子李玄霸年僅16歲便夭折了,還未曾随李淵征戰;而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也因玄武門之變被殺,隻剩下了李世民一人。

學李淵的“步步為營”,卻不可能學“兄弟相殘”

李淵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就懂了

毫無疑問,作為一個強大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身上有太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東西。單從他對天下的一步步謀劃中就可見他是一個善隐忍、有大局觀的人。

曆史上王朝更替大多分為兩種,自下而上的起義以及外部民族的侵略。

前者的典型有漢朝、唐朝、宋朝以及明朝,但除卻唐朝的建立者之外,其他三個朝代的開創者皆是農民出身,是暴政禍害下揭竿而起、一步步被潮流推着向前的農民起義。

可以說,他們在踏上開國這條路的時候、甚至于到臨門一腳的時候,他們可能都沒有多大野心和明确的規劃。

李淵則是作為貴族,在看到隋朝繁榮表面下的“深淵”後,他早早便為李家謀劃了一條更加光明的道路,謀略布局多年,隻為一舉成功。

曆史也證明了,李淵的抉擇之路是正确的,才有了曆史上的大唐帝國。

但李淵也有不可取之處,例如他“高高挂起”所緻後來的玄武門之變,李家兄弟手足殘殺。

李淵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就懂了

李建成與李世民争奪皇位激烈,而擁有決策權的李淵卻沒有當機立斷,以至于兩人的争奪愈發激烈,直至爆發玄武門事變。實際上,若是李淵想避免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厮殺也非難事,但他終歸沒有站出來。

原因諸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過是為了選擇出一個更能開拓李唐江山的君主罷了。

李淵擁有一個帝王應有的魄力和狠絕,但卻算不得是一個好的父親。

所幸,兄弟相殘雖令人遺憾,最終勝利的李世民并沒有辜負李淵和李唐,終将唐朝帶入了繁榮的盛世。

小結

李淵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把他4個兒子的名字連起來看,就懂了

毋庸置疑,作為一代帝王,李淵是功業卓著的,他既是李唐王朝的開創者,也是延續二百九十餘年的盛唐王朝的奠基者,單論這一點,李淵的野心和謀略心計都是不可小瞧的。若是二者缺其一,推翻隋朝建立唐朝的人都不會是李淵了。

正如一些史學觀點所說“李淵是被低估的有為帝王”,一個有身份、有謀略的人如何會是碌碌無為的。但可惜的是,李淵晚年是對不起他前面所付出的,當斷不斷、二子相争導緻政變,這才造成了他一生功業被蒙上了層層陰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