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儀謝幕:曆史上的張儀是吃裡爬外,兩面三刀嗎?

上回我們說到,五國伐齊,極大地削弱了秦國與山東六國的戰略平衡。但這在當時,各國間勢力發展的細微變化,是當局者所無法察覺的。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繼位後的第二年,秦國的蜀地發生内亂,秦人發兵平定。

張儀謝幕:曆史上的張儀是吃裡爬外,兩面三刀嗎?

同年,秦惠王通知楚懷王,要以武關之外的土地與楚國交換黔中之地。黔中,位于楚國西,秦惠文王吞并蜀地,也就是四川重慶地帶後,秦國的疆界就與黔中接壤。

黔中地處蠻荒,開發程度較低,基本屬于蠻荒地帶。而武關位于秦朝統治中心南部,是整個渭河平原的東南大門。可以說,武關對于秦國,類似于現在的台灣對于中國。而黔中對于楚國,類似于現在的勘察加對于俄羅斯。

乍一看,這個交換條件好像很誘人。武關外的土地是肥地,而黔中的土地可以說是廢地。但實際上,秦國此次提出的交易,是地道地道的霸權主義,其無恥程度不亞于當今的霸權主義國家行徑。

武關之地的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秦國為什麼拿一塊這麼好的地方去交換一個蠻荒之地?原因很簡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強買強賣。

秦國即便将武關以外的土地送出,但武關還在秦國手中,秦國的虎狼之師随時可以跨過武關,直撲關外,再将這關外之地奪回來。而黔中呢?那裡山高路遠,要想征服黔中,必定曠日持久,得不償失。如果能不費一兵一卒占領黔中,那對于秦國來說,豈不是一本萬利?

張儀謝幕:曆史上的張儀是吃裡爬外,兩面三刀嗎?

秦國這個算盤打得十分精明,也十分露骨。露骨到,如果你拒絕,就是不識擡舉,就是主動挑起争端,就可以以這個理由發兵教訓你。這種不對等的交易,強買強賣,是國際社會中弱肉強食的常态。

楚國君臣自然不傻,或者說不至于傻到看不出秦國的算計。楚國給的答複是,“不願易地,願得張儀而獻黔中地。”

别跟我來這套,你不就是想要黔中嗎?我給你就是!但你要拿張儀跟我換。至于關外的土地,放在我手裡沒兩天你再奪回去,我又打不過你,謝謝,不敢要。楚國看清了秦國的意圖,把皮球踢回了秦國這邊。

張儀謝幕:曆史上的張儀是吃裡爬外,兩面三刀嗎?

既然如此,張儀不得不出使楚國了。前面我們說過,張儀曾欺騙過楚國,讓楚國與齊國毀約。要知道,那時的齊國還沒有發生過五國伐齊的事,是足可以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大國。楚國背棄與齊國的盟約,大大削弱了楚國的國際地位,也使楚國紮紮實實的被秦國羞辱了一把。是以,楚國恨死張儀。

張儀到了楚國之後,楚懷王囚禁張儀,準備殺掉他。但楚國出了楚奸。張儀和楚懷王的寵臣靳尚關系不錯,至于怎麼個關系不錯,自然不會是君子間的惺惺相惜,大機率的還是金錢交易。張儀賄賂靳尚,然後靳尚便向懷王的寵妃鄭袖說,你知道現在秦王知道張儀被下獄了,要怎麼辦嗎?鄭袖當然不知;靳尚說,秦王要用上庸的土地和大量美女為條件,交換張儀。

土地什麼的無所謂,美女這兩個字倒是刺痛了鄭袖的神經。誰也不希望自己身邊一下子憑空多出那麼多的競争者,于是鄭袖便向懷王吹枕頭風,讓懷王放了張儀。

至于枕頭風的具體内容,我們不再贅述,實在無關緊要。一百年後,漢高祖白登之圍,陳平也是用了類似的計策,賄賂單于的枕邊人,最終讓劉邦逃出生天。可見冒頓單于雖是雄主,大概也是不讀史的。

值得一提的是,張儀離開了楚國,那就算交易的一方不複存在,自然楚國也沒有義務再給秦國黔中。不得不說,楚國的這次外交應對做的還是相當不錯,畢竟楚國不主動放棄黔中,對于秦國來說,要攻取黔中之地也絕不是易事,最起碼,要比攻打武關外之地難的多。

張儀被釋放後,又再接再厲,連續出訪了多個國家,相繼用他的固有伎倆,将六國捆綁到秦國的戰車上,最終實作他連橫的戰略。

細分析張儀的說辭,無非囚徒理論的實踐版本。張儀利用秦國固有的強大優勢,加之山東各國間資訊交流的不暢,及各國都想獲得本國利益最大化的自然心理,各個擊破,最終讓各國作出了不利于山東六國整體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年前,就将囚徒理論運用得爐火純青了。

張儀在山東轉了一圈後,回到秦國,正憧憬着秦惠王的賞賜時,天不開眼,還未到鹹陽,秦惠王就死了,惠王的兒子武王繼位。

再順便提一句,這個惠王,就是芈月傳裡芈月的丈夫。武王則是惠文後的兒子。

武王做太子時,就與張儀關系不和,是以,張儀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頭了。

雖然此時武王和張儀還能保持表面上的客氣,但聰明的政客都知道,新上司上台還沒有馬上整治你的原因,大機率是沒騰出功夫來。于是張儀趁武王剛繼位,向武王提出自己的建議,“現在齊國最恨我,我去哪,齊國必然發兵打哪。希望大王讓我去魏國,這樣就可以吸引齊國魏國兩家自相殘殺。”

張儀用了個金蟬脫殼之計,離開了秦國。

到了魏國後,齊國果然發兵進攻魏國。此時的魏國基本上已經喪失了獨立性,形同秦國的一個附庸國,論實力,也隻比東面的老牌國家宋國強一點而已。

魏國見齊國進攻自己,便十分恐懼。張儀告訴魏國國君,不必擔心,我自有退敵之策。張儀讓門客到楚國,然後讓楚國出動使者遊說齊國,大緻意思就是,張儀離開秦國,就是秦國的詭計,是想讓齊國和山東諸國相争,你們齊國讨伐魏國,不就正中了張儀的計嗎?如此一來,秦國國君就會更加看重張儀,這不是便宜了張儀嗎?

齊君一看,是呀,我發兵就是因為恨張儀,可不能讓他立功,便宜了他。于是齊國退兵。

由此看來,張儀可謂是兩面三刀,吃裡扒外的典型。他的連橫,和他那位師兄蘇秦的合縱一樣,都隻是為了他本人。這些人,作為個體,毫無道德廉恥;作為政客,毫無政治原則,不過就是些進階的江湖騙子,買藥郎中而已。

伴随着齊國的退兵,張儀那個紛亂天下的雄心也徹底退下了。張儀知道,他的政治生命已經接近完結,畢竟武王還小,山東六國也不足以給自己一個廣闊的施展舞台,于是,在失意中,在無奈中,甚至在恐懼中,張儀的生命走到了盡頭。

張儀相魏一年,卒。

張儀死了,但戰國亂世遠沒有終結。他沒想到,僅僅在自己死後兩年,那個橫亘在自己仕途道路前的大山,秦武王突然去世,秦國迎來了宣太後,昭襄王時代。

而就在此時,秦國東北,三晉大地上走出了戰國後期,山東諸國最後一位雄主——趙武靈王。

秦、趙都進入了各自的騰飛時代。我們下回接着來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