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仪谢幕:历史上的张仪是吃里爬外,两面三刀吗?

上回我们说到,五国伐齐,极大地削弱了秦国与山东六国的战略平衡。但这在当时,各国间势力发展的细微变化,是当局者所无法察觉的。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继位后的第二年,秦国的蜀地发生内乱,秦人发兵平定。

张仪谢幕:历史上的张仪是吃里爬外,两面三刀吗?

同年,秦惠王通知楚怀王,要以武关之外的土地与楚国交换黔中之地。黔中,位于楚国西,秦惠文王吞并蜀地,也就是四川重庆地带后,秦国的疆界就与黔中接壤。

黔中地处蛮荒,开发程度较低,基本属于蛮荒地带。而武关位于秦朝统治中心南部,是整个渭河平原的东南大门。可以说,武关对于秦国,类似于现在的台湾对于中国。而黔中对于楚国,类似于现在的勘察加对于俄罗斯。

乍一看,这个交换条件好像很诱人。武关外的土地是肥地,而黔中的土地可以说是废地。但实际上,秦国此次提出的交易,是地地道道的霸权主义,其无耻程度不亚于当今的霸权主义国家行径。

武关之地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秦国为什么拿一块这么好的地方去交换一个蛮荒之地?原因很简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强买强卖。

秦国即便将武关以外的土地送出,但武关还在秦国手中,秦国的虎狼之师随时可以跨过武关,直扑关外,再将这关外之地夺回来。而黔中呢?那里山高路远,要想征服黔中,必定旷日持久,得不偿失。如果能不费一兵一卒占领黔中,那对于秦国来说,岂不是一本万利?

张仪谢幕:历史上的张仪是吃里爬外,两面三刀吗?

秦国这个算盘打得十分精明,也十分露骨。露骨到,如果你拒绝,就是不识抬举,就是主动挑起争端,就可以以这个理由发兵教训你。这种不对等的交易,强买强卖,是国际社会中弱肉强食的常态。

楚国君臣自然不傻,或者说不至于傻到看不出秦国的算计。楚国给的答复是,“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黔中地。”

别跟我来这套,你不就是想要黔中吗?我给你就是!但你要拿张仪跟我换。至于关外的土地,放在我手里没两天你再夺回去,我又打不过你,谢谢,不敢要。楚国看清了秦国的意图,把皮球踢回了秦国这边。

张仪谢幕:历史上的张仪是吃里爬外,两面三刀吗?

既然如此,张仪不得不出使楚国了。前面我们说过,张仪曾欺骗过楚国,让楚国与齐国毁约。要知道,那时的齐国还没有发生过五国伐齐的事,是足可以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大国。楚国背弃与齐国的盟约,大大削弱了楚国的国际地位,也使楚国扎扎实实的被秦国羞辱了一把。因此,楚国恨死张仪。

张仪到了楚国之后,楚怀王囚禁张仪,准备杀掉他。但楚国出了楚奸。张仪和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关系不错,至于怎么个关系不错,自然不会是君子间的惺惺相惜,大概率的还是金钱交易。张仪贿赂靳尚,然后靳尚便向怀王的宠妃郑袖说,你知道现在秦王知道张仪被下狱了,要怎么办吗?郑袖当然不知;靳尚说,秦王要用上庸的土地和大量美女为条件,交换张仪。

土地什么的无所谓,美女这两个字倒是刺痛了郑袖的神经。谁也不希望自己身边一下子凭空多出那么多的竞争者,于是郑袖便向怀王吹枕头风,让怀王放了张仪。

至于枕头风的具体内容,我们不再赘述,实在无关紧要。一百年后,汉高祖白登之围,陈平也是用了类似的计策,贿赂单于的枕边人,最终让刘邦逃出生天。可见冒顿单于虽是雄主,大概也是不读史的。

值得一提的是,张仪离开了楚国,那就算交易的一方不复存在,自然楚国也没有义务再给秦国黔中。不得不说,楚国的这次外交应对做的还是相当不错,毕竟楚国不主动放弃黔中,对于秦国来说,要攻取黔中之地也绝不是易事,最起码,要比攻打武关外之地难的多。

张仪被释放后,又再接再厉,连续出访了多个国家,相继用他的固有伎俩,将六国捆绑到秦国的战车上,最终实现他连横的战略。

细分析张仪的说辞,无非囚徒理论的实践版本。张仪利用秦国固有的强大优势,加之山东各国间信息交流的不畅,及各国都想获得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自然心理,各个击破,最终让各国作出了不利于山东六国整体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年前,就将囚徒理论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张仪在山东转了一圈后,回到秦国,正憧憬着秦惠王的赏赐时,天不开眼,还未到咸阳,秦惠王就死了,惠王的儿子武王继位。

再顺便提一句,这个惠王,就是芈月传里芈月的丈夫。武王则是惠文后的儿子。

武王做太子时,就与张仪关系不和,所以,张仪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头了。

虽然此时武王和张仪还能保持表面上的客气,但聪明的政客都知道,新领导上台还没有马上整治你的原因,大概率是没腾出功夫来。于是张仪趁武王刚继位,向武王提出自己的建议,“现在齐国最恨我,我去哪,齐国必然发兵打哪。希望大王让我去魏国,这样就可以吸引齐国魏国两家自相残杀。”

张仪用了个金蝉脱壳之计,离开了秦国。

到了魏国后,齐国果然发兵进攻魏国。此时的魏国基本上已经丧失了独立性,形同秦国的一个附庸国,论实力,也只比东面的老牌国家宋国强一点而已。

魏国见齐国进攻自己,便十分恐惧。张仪告诉魏国国君,不必担心,我自有退敌之策。张仪让门客到楚国,然后让楚国出动使者游说齐国,大致意思就是,张仪离开秦国,就是秦国的诡计,是想让齐国和山东诸国相争,你们齐国讨伐魏国,不就正中了张仪的计吗?如此一来,秦国国君就会更加看重张仪,这不是便宜了张仪吗?

齐君一看,是呀,我发兵就是因为恨张仪,可不能让他立功,便宜了他。于是齐国退兵。

由此看来,张仪可谓是两面三刀,吃里扒外的典型。他的连横,和他那位师兄苏秦的合纵一样,都只是为了他本人。这些人,作为个体,毫无道德廉耻;作为政客,毫无政治原则,不过就是些高级的江湖骗子,买药郎中而已。

伴随着齐国的退兵,张仪那个纷乱天下的雄心也彻底退下了。张仪知道,他的政治生命已经接近完结,毕竟武王还小,山东六国也不足以给自己一个广阔的施展舞台,于是,在失意中,在无奈中,甚至在恐惧中,张仪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张仪相魏一年,卒。

张仪死了,但战国乱世远没有终结。他没想到,仅仅在自己死后两年,那个横亘在自己仕途道路前的大山,秦武王突然去世,秦国迎来了宣太后,昭襄王时代。

而就在此时,秦国东北,三晋大地上走出了战国后期,山东诸国最后一位雄主——赵武灵王。

秦、赵都进入了各自的腾飞时代。我们下回接着来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