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18歲當師政委,授銜時當衆扯下肩章,到死下葬也不願穿軍裝

1927年,面對急轉而下的革命形勢,我黨不得不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反抗,數月之間,全國多地爆發武裝起義,其中就有主席上司的湘贛邊秋收起義。在大局勢下,實力微弱的起義軍結局也隻能是失敗。但主席審時度勢,做出最正确的進軍決策,在大多數人的支援下,終于挽救了這支革命的星星之火,還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他18歲當師政委,授銜時當衆扯下肩章,到死下葬也不願穿軍裝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湖南的茶陵,當年在探尋革命之路上,就在這裡成立了中國首個工農兵縣級政府。在紅色革命思想的熏陶下,茶陵人民全力支援紅軍,革命戰争期間,光是犧牲的烈士就有五萬餘人。經過戰火的洗禮,幸存下來的勇士也成長為軍中各級軍官,建國後在茶陵的農家子弟中,共誕生25位開國将軍,有一位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幾經生死磨難的段蘇權。

危難中接受重任

段蘇權生于1916年,在封建地主、地方官僚的壓榨下,段家與周圍鄉鄰一樣過着清貧的生活,後來工農革命軍來到這裡,農民運動逐漸興起,家家戶戶過上了好日子,對未來也有了期盼。

為何捍衛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家家戶戶積極參加革命隊列,1932年16歲的段蘇權也加入了紅軍隊伍。相比其他戰士,段蘇權的起點很高,參軍之前他就是共産黨員,還有着兩年多的地方工作經驗,這樣的人自然不會被忽視,參軍不到一年就當上了紅六軍團的政治部宣傳部長。

他18歲當師政委,授銜時當衆扯下肩章,到死下葬也不願穿軍裝

他在軍中的職務不斷提升,中央蘇區的形勢卻岌岌可危,開始進行戰略轉移的準備,于是紅七軍團與紅六軍團,率先踏上征途。在任弼時、蕭克率領下,紅六軍團轉戰上千裡,終于與賀老總上司的紅二軍團會師。

與此同時,中央紅軍開始了戰略轉移,紅二、六軍團也接到軍委指令,從貴州傳回湘西,以吸引敵軍注意力,策應中央紅軍的行動。動身前,專門成立了黔東獨立師,18歲的段蘇權與王光澤分任師政委和師長。他們的任務就是務必拖住敵人,掩護大部隊東進。

雖然王光澤與段蘇權毫不猶豫地接下這份重任,但如何完成阻敵任務,還是要仔細謀劃一下,因為全師有三分之一都是傷病員,各種槍支加起來隻能兩個人分一條,更要命的是武器彈藥嚴重不足。

他18歲當師政委,授銜時當衆扯下肩章,到死下葬也不願穿軍裝

即使這樣的劣勢,獨立師仍成功拖住敵人二十多天,掩護主力安全轉移,但他們陷入敵軍包圍中。突圍途中,隊伍傷亡慘重,王光澤壯烈犧牲,段蘇權左腳失去三趾,右腳踝骨被打穿炸碎,雖然受了重傷,卻性命無憂。

困境中幸得好人相助

後來流落到秀山縣時,被一位叫李木富的老鄉藏在山洞中,每日送飯采藥,傷勢才漸漸好轉,後來有個叫蘇士華的木匠,又給他做了一副拐杖。在當地鄉民的掩護下,他喬裝打扮來到皇圖嶺,幸運的遇到一位茶陵老鄉劉維初,收留他在家中住了一個多月,看他完全恢複健康,這才托人給他父親帶信,最後蘇父表達謝意之後,帶着兒子回了老家。

這幾個月的經曆,是段蘇權人生中最危險的時期,稍有不慎就可能為革命獻身,好在一路上都遇上好心人,這才撿回一條命。

他18歲當師政委,授銜時當衆扯下肩章,到死下葬也不願穿軍裝

聽了兒子的遭遇,父親有些後怕,為了穩下段蘇權,托人在鄉政府給他謀了份差事,還給他娶了媳婦。成家立業,有了家庭的責任和牽挂,但仍沒有留住他的心。抗戰爆發後,他得知紅軍改編八路軍的消息後,按捺不住心中的報國激情,說服父母和妻子重新踏上了從軍路。

失蹤三年的段蘇權又回來了,還真讓不少人大吃一驚,接待他的老上司任弼時也是感慨萬分。

領兵打仗立大功

雖然三年沒有帶過兵了,但經過抗日戰場的磨砺,他重新成為一位指戰有方的進階将領,抗戰勝利後升任冀熱察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後來由于黃永勝因為生活作風問題以及多次不服從指令、不聽從指揮,多次受到批評,他奉命接任八縱司令員的職務。

這個任命對于段蘇權來說是非常突然的,好在新的搭檔可是老相識,他與縱隊政委劉道生稱為發小也不為過。參加紅軍前,段蘇權當過兒童團的指導員,這個團長就是劉道生。

他18歲當師政委,授銜時當衆扯下肩章,到死下葬也不願穿軍裝

劉道生

15歲時段蘇權當選為茶陵共青團縣委書記,劉道生擔任組織部長,那時的段蘇權還叫祖仔,劉道生覺得不好聽,随口給他取了蘇權的名字,也就是蘇維埃政權之意,但段蘇權覺得不錯,竟然用了一生。

兩人在一起搭檔,自然配合的沒得說,八縱也在兩人帶領下越戰越勇,光是在遼西會戰,八縱就消滅了近萬名敵軍。遼沈戰役之後,全軍已擴張為近六萬人,武器裝備也是今非昔比,不久全軍整編,八縱改編為四十五軍。

建國後大授銜時,以段蘇權的資曆,是可以授予中将銜的,别的不說,他的親密戰友劉道生就是開國中将。

因為他離隊三年的經曆,影響了他的授銜,最後被“暫授少将”。得知這個消息,将軍一時無法接受,直接氣得将肩章扯下來,後來也很少穿軍裝,特别是1993年,老将軍病逝後,也按照他的要求身着中山裝下葬,這種情況在開國将帥中是很少見的。

重情重義的開國少将

雖然這件事成了将軍心裡過不去的一個坎,但對待工作他是認真仔細,盡職盡責的。對待親人或者恩人也都是用真心去對待的。當年将軍1937年離家參加八路軍後,妻子譚秋英在家久盼丈夫不歸,以為他死在戰場上。數年之後,因為沉重的家庭壓力,隻能帶着女兒改嫁了。

他18歲當師政委,授銜時當衆扯下肩章,到死下葬也不願穿軍裝

而在部隊職務步步高升的段蘇權,身邊也需要個照顧生活起居的伴侶,不少戰友都給他物色對象,但他記挂着家中的發妻,一直沒有同意。一直到1948年與家裡通了書信,聽過發妻改嫁的消息,才在兩年後與他人重新組建了家庭。而到了1952年,他返鄉探親時,還專門探望了譚秋英,看看她過得好不好,叮囑她以後有困難可以找他。

而對于幾位困境中救助過他的老鄉,他也是多方打聽其消息,幸運的是,所有恩人都與他見了面,也讓将軍實作報答恩情的心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