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陪伴凱裡人36年!你見過它嗎?

近年來,凱裡市文聯團結帶領廣大會員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堅持“有為才有位”的工作理念,不等不靠,積極策劃,主動出擊,千方百計辦好《苗嶺》刊物,創新辦刊形式,拓展辦刊内容,實作會員有作為,刊物有品質,服務有目标。凱裡文藝事業呈現嶄新局面。

陪伴凱裡人36年!你見過它嗎?

——做好傳承人,堅持辦好《苗嶺》

凱裡市文聯主辦的會刊《苗嶺》,創刊于1985年12月,定名《香爐山》(季刊)。1992年更名為《苗嶺文學》;2003年再次更改為現在的刊名;2017年改版擴容,從原來每期80頁擴充到200頁。2021年再次改版為雙月刊,每期166頁。一代一代的辦刊人,握緊接力棒,做好傳承人。36年來,《苗嶺》刊物從未中斷辦刊,為繁榮凱裡文學藝術事業,培養了一大批文學人才。2021年通過《苗嶺》平台培養和輸送會員加入中國作協2人、省作協4人,實作國家、省級入會人數曆史性突破。目前,《苗嶺》刊物已經成為黔東南州唯一出刊穩定的縣級大型文學文化刊物,在州内外産生了良好的影響,逐漸成為凱裡的一張文化名片。

陪伴凱裡人36年!你見過它嗎?

1989年的封面

陪伴凱裡人36年!你見過它嗎?

1996年的封面

——做好探索者,創新辦好《苗嶺》

在辦刊過程中,凱裡市文聯克服等靠要思想,積極探索創新辦刊思路,破解面臨的難題,闖出一條柳暗花明的路徑。

采取主題化、項目化運作,解決經費不足問題。2021年,除正常推進《苗嶺》雙月出刊外,還策劃了一系列主題專刊。如:與西門街道合作,編印《凱裡老街記憶》;配合市裡酸湯産業發展,挖掘酸湯文化,編印《凱裡味道》;與爐山鎮合作編印《清平時光》等等。

不拘一格用人才,解決編輯隊伍問題。組織人員外出教育訓練進修,提升執行主編的專業化水準。同時,向外聘請責任編輯,提升欄目策劃、組稿、編輯水準。目前,聘請固定責任編輯4人,其中:中國作協會員3人,州作協會員1人。

陪伴凱裡人36年!你見過它嗎?

2001年的封面

培養骨幹會員,組織采風活動,解決稿源不足問題。今年以來,組織骨幹會員參加魯院民族班、“山花寫作營”以及省作協主辦的各種教育訓練10餘人次;組織會員重點圍繞特色産業、民族文化,深入鄉村、企業采風。比如銀飾刺繡、凱裡酸湯、紅色文化、古鎮老街文化等。除編輯特刊,在正常雙月刊欄目設計上進行策劃,設定了“建黨100周年”“香爐山”等特色欄目,刊載紅色題材稿件及苗嶺區域内的鄉土稿件。

陪伴凱裡人36年!你見過它嗎?

2003年的封面

——做好傳播者,開門辦好《苗嶺》

堅持開展“苗嶺文學沙龍”,不定期對重點作家、骨幹會員、青年作者的作品進行研讨,營造作品品鑒和創作氛圍。2021年以來,先後組織“苗嶺文學沙龍”走進凱裡學院,走進黎平、劍河等縣,并及時利用網絡平台跟進推送相關活動資訊,擴大《苗嶺》及“苗嶺文學沙龍”品牌影響力;以根植本土、親近群眾、服務主題的工作思路,使《苗嶺》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肯定,《凱裡老街記憶》《凱裡味道》等主題專刊一出刊,就受到了讀者的親睐;引進域外高品質稿件,提高本土作品品質,每期特約活躍在一線的知名作家的文稿,作為本土作者學習借鑒的對象,以此提升刊物品質和内涵。

陪伴凱裡人36年!你見過它嗎?

凱裡味道特刊

——做好踐行者,自信辦好《苗嶺》

凱裡是苗侗文化的富集地,其個性化和獨特性,是辦好《苗嶺》的資源禀賦。在定位上,堅持“大文學情懷、大文化視野”,将民族文化作為文藝創作的底色和土壤;在刊物的設計上,遵從于民族文化内涵,汲取其精髓,展現苗侗文化元素,如:将銅鼓農民畫元素融入到封面設計中,突顯刊物苗族文化的美學特色。

陪伴凱裡人36年!你見過它嗎?

2014年的封面

從形式到内容,從季刊到雙月刊,從組稿到編輯,凱裡市文聯自加壓力,勇挑重擔,挖掘潛力,全方位挑戰自我,不僅圓滿完成了2021年全年6期的編印任務,還出色增刊、編印了一系列特刊,文字總量近100萬字。

陪伴凱裡人36年!你見過它嗎?

2021年的封面

通訊員:一禾

編審:周宗輝 王志凱

編輯:吳映璇 顧菲

(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 不得去除圖檔水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