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把牛殺掉肉賣了,小偷自會自首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這首歌詞出自歌曲《包青天》,歌詞中的主人公正是曆史上赫赫有名、在人們口耳相傳,活躍在戲劇舞台的包拯。

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把牛殺掉肉賣了,小偷自會自首

他是北宋仁宗時期的開封府尹,在包拯任職期間以斷獄英明、廉潔公正著稱,

是以有着“包青天”、“包公”之名

。包拯曾經處理過這樣一起案件,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人割下來,找不到兇手,而包拯的建議則是要把牛殺了肉賣掉,這樣兇手便會自首。

案件經過

北宋仁宗期間,在天長縣城東小陽村有個名為劉全的農民,每天與他的耕牛在田地裡勤懇耕作,就在一天傍晚,劉全結束農活往家走時,他發現自己的牛有點不對勁。

他停下腳步仔細觀察自己的牛,

他發現牛的嘴角有血,

感覺不對勁的劉全把牛嘴打開一看,眼前的一幕令他大驚失色!

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把牛殺掉肉賣了,小偷自會自首

自家牛的舌頭竟然被人割了下來。一時間劉全不知該如何是好,他突然靈光一現,想到了縣衙上的縣令肯定會幫助自己找到兇手。

這是因為牛在古代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受到了法律的保護,古代的牛不同于現代的牛,古代的牛在農耕時被農民用作耕地,是重要的勞動力。

北宋真宗時期就曾禁止民間私自屠殺耕牛,違令者将會被斬首。于是第二天一大早,

劉全就來到了縣衙門擊鼓鳴冤

,剛就職揚州天長縣縣令的包拯聽到了有百姓擊鼓鳴冤,于是便立即上堂詢問情況。

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把牛殺掉肉賣了,小偷自會自首

在朝堂之上劉全哭訴的向包拯說道:“這頭牛是我們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如今這頭牛的舌頭被割了,馬上就要活不成了,若是不依靠這頭牛耕種,我們一家人以後的生活可怎麼辦”。

隻見包拯眉頭緊皺想着解決的辦法。

包拯問道:“你平日裡可有得罪之人”。劉全回道:“小民不知”。于是包拯便對劉全說道:“你回家把牛殺了,并把肉賣給你的鄰裡街坊”。說完包拯命人拿給劉全一些銅錢并且繼續說道:“這些錢加上賣肉的錢足夠你可以買一頭新牛了”。

劉全接過銅币說道:“可是官府下令禁止殺牛的”。

包拯回道:“你隻管殺牛賣肉就是了,兇手自然會自投羅網的”。

劉全回到家後,将自己心愛的牛殺了,并且賣給了自己的鄰居,在此期間劉全并沒有說縣衙同意自己殺牛了。

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把牛殺掉肉賣了,小偷自會自首

幾日後,隻見一男子來到了縣衙告狀,此人正是劉全的鄰居蔔安,蔔安對包拯說道:“劉全不顧官府的禁令,将自己的耕牛殺了賣肉,請大人懲治劉全。

在包拯聽完蔔安的狀詞後微微一笑,并詢問蔔安:“你可知劉全為何将自己的耕牛宰殺”。蔔安回到道:“小民不知,但前日裡聽說他家牛舌頭被人割了下來”。

這時隻見包拯大喊道:“大膽刁民,竟敢私自割掉劉全家牛舌頭,你可知罪”?包拯的氣勢帶來的壓迫感震懾了蔔安,

頓時蔔安大驚失色磕頭認罪,并一五一十将自己作案的詳細講過交代出來。

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把牛殺掉肉賣了,小偷自會自首

原來,蔔安和劉全因為一些事情二人結怨,為了報複劉全,蔔安将他家的牛舌頭割下,打算誣告劉全。

此案結束後,包拯身邊的人問道:“大人是如何得知兇手會自投羅網的”。包拯回答道:“牛舌頭被割後,便會無法進食,牛肯定會死我,讓劉全把牛賣掉,周圍的人會認為劉全違反官府的規定一定會受到懲罰。

關鍵在于,與劉全無冤無仇的人不會多管閑事,隻有兇手和他結怨才會來衙門報案”。

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把牛殺掉肉賣了,小偷自會自首

曆史上的包拯

包拯是北宋仁宗時期的人物,在這一時期誕生了很多名人,宋仁宗是中國曆史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最完美的時代,

是以這一時期也被後世稱之為“嘉祐之治”。

在民間,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都在宋仁宗時期,在朝廷之上,更是有範仲淹、富弼、韓琦、狄青這類的名臣名将,

由此可見北宋仁宗時期的人才興旺。

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把牛殺掉肉賣了,小偷自會自首

那麼曆史上的包拯是什麼樣的?首先,我們所熟知的包拯大概是皮膚黝黑,額頭月牙,但其實曆史上的包拯并不是這樣的,他的形象在戲劇盛行的元明清時期,

藝術家為了突顯其個人形象才将包拯打造成為這樣的,而曆史上的包拯是沒有月牙的,并且皮膚也是正常的顔色。

其次,便是包拯的職務,包拯的職務不僅僅做過開封府的府尹,府尹隻不過是他三十多年仕途的其中一個,

這其中還包括了按察使、安撫使以及三司使等中央官員。

包拯不僅僅是鐵面無私的判官,也是敢于直言勸谏的谏官。雖然北宋仁宗時期的經濟文化極其發達,但是在社會沖突和民族沖突的作用下,北宋的統治已經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把牛殺掉肉賣了,小偷自會自首

為了穩定趙宋的統治,

包拯曾多次向宋仁宗提出改革的意見

,其主張對内限制地主階級,并且在政策上幫助農民階級的發展,對外則是積攢力量提防契丹和黨項。

中國民間的信仰

在中國曆史上儒學一直都是主流的思想,儒學經過融合發展,對社會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受到儒學的影響,民間崇拜的對象大多是曆史上的真實人物,這些人有的是因為為民犧牲作出貢獻,例如嶽飛等,有的則是有過偉大功績或者深入人心的人物,例如包拯。

正是後世對包拯過于崇拜再加上對其進行藝術化使得包拯失去了原本的面目。

農夫自家的牛舌頭被割了,包拯:把牛殺掉肉賣了,小偷自會自首

到了明朝包拯的黑臉形象被世人固定了下來成為了民間藝術的代表,也成為了人們無所不能的保護神,在人們印象中根深蒂固,到了清朝,包拯額頭上的月牙才出現。就這樣,一個文學的包拯愈來愈飽滿、然而一個正在曆史上的包拯則是被愈來愈淡化。

正所謂:有的人活着,其實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其實他還活着。包拯雖然去世了,但是其一心為民、

鐵面無私的形象以及不負權貴高尚的品格一直留存于後世之中代代相傳,名垂千古

,成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