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造車”,賽力斯讓路

華為“造車”,賽力斯讓路

小康與華為合作的首款車賽力斯SF5“暫停生産”、“暫停接單”,并逐漸從華為店面撤下。雖然小康内部仍不願放棄,但這款車幾乎已成為華為“棄子”,為華為參與度更高的新車讓路。與此同時,小康股份的股價不到一個月内跌去40%,小康股份的前景撲朔迷離。

《财經天下》周刊作者 | 洪晗琪 編輯 | 冒詩陽

1

賽力斯與華為合作的首款車型SF5

淡出華為店面

新年伊始,不少賽力斯SF5的準車主卻慌了神。近日,有車主在汽車社群反映,自己已經支付定金的賽力斯SF5,還未傳遞就面臨着車型停産的尴尬局面。

讓車主們起疑的原因,是在華為智選門店中,賽力斯SF5已不再接受預定,無論是銷售還是營銷的“C位”,都在被另一款産品占據,即華為參與度更高的AITO品牌首款産品問界M5。

2021年12月,賽力斯與華為合作推出高端純電動品牌AITO。在同月底的華為冬季旗艦新品釋出會上,AITO品牌及首款量産車型問界M5壓軸釋出,華為餘承東用接近60分鐘的篇幅,介紹了這款新車。AITO品牌對外宣稱是華為與小康股份旗下的金康賽力斯共同打造,但産品、品牌均由華為主導。

餘承東稱,這是“華為推出的四輪智能終端”,是一款“與百萬豪華相媲美”的車型。新車共推出三款車型,補貼後預售價為25萬元-32萬元。

在華為門店的銷售話術中,“華為主導開發車型”成為了産品核心賣點之一。而在北京地區多家華為體驗店内不見賽力斯SF5的身影,被擺在店内顯眼位置的車型,的确已更換為AITO問界M5。

一位華為門店銷售人員表示,目前賽力斯SF5華為智選已經暫停銷售,“因為(春)節前的傳遞量已經全部售完,考慮到傳遞問題已經關閉預定通道了”。至于春節後是否會重新接受預定,該名銷售人員稱并未接到相關通知。

讓出“C位”的不隻是銷售管道,還有産能。另一家華為門店銷售人員透露,由于問界M5已經上市,“公司産能有限,需要把生産線讓給第二代車型”,即問界M5。相比于賽力斯SF5,AITO問界M5售價更高,從産品開發到技術支援,華為的參與度也更高。

在上述銷售看來,盡管問界M5的售價相對于SF5上調3萬元左右,但産品力已然更新,在續航裡程、智能配置及互動體驗上均有所更新,“這已經是第二代産品了,(相比SF5)産品力肯定更強,在制造技術上也更成熟”。

地處北京東三環的一家華為智選體驗店中,AITO品牌的巨幅海報張貼在門店所在商場的外立面上,原先屬于SF5車型的展位區,現在停放的是一輛銀白色的問界M5。除了問界M5車尾處的“金康賽力斯”字眼,“賽力斯”的相關品牌辨別在門店内已無處可覓。

此外,華為官方商城也不見賽力斯的車型銷售資訊。進入華為商城,一級頁面處是顯眼的“AITO汽車”,賽力斯SF5則僅保留新車試駕預約服務。

在華為門店的銷售話術中,“華為主導開發車型”成為了産品核心賣點之一,銷售人員稱“從開啟預售到現在,問界M5全國的訂單量已經達到6000多輛。”

相比于華為深度參與的問界M5,賽力斯SF5則是金康賽力斯與華為初次合作的載體,但在華為參與之前,賽力斯品牌、SF5産品已然存在,由金康賽力斯主導開發。直到2021年4月19日,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在上海車展期間上市,搭載華為電驅系統和HUAWEI HiCar部分功能,新車共推出兩款配置,售價區間為21.68萬元-24.68萬元。

相比起華為“插件”,這場合作帶給賽力斯更大的權益,是可以進駐華為銷售管道,成為華為“賣車”後的首款産品。

如今,新主角變成了問界M5。根據規劃,自2022年1月20日起,問界M5将在全國118個城市、500家華為門店開啟預約試駕及預定,預計今年2月底啟動傳遞。

早在AITO品牌推出之時,關于賽力斯将淪為華為代工廠的争議已經傳出。對于“代工廠”的争議,賽力斯母公司小康股份2021年12月31日回應稱,“賽力斯是華為的長期合作夥伴,并非代工廠”。

華為“造車”,賽力斯讓路

2

小康、金康,是不是代工廠?

事實上,對于自己開發的首款産品,金康賽力斯官方并不願輕易放棄,如今SF5正在退回金康賽力斯自有銷售管道。

賽力斯官方表示,目前賽力斯SF5華為智選版仍可接受預定,消費者可通過賽力斯官網下單。不過,如果想要線下看車,“北京地區消費者隻能前往賽力斯五方使用者中心”。據官方資料,五方使用者中心是賽力斯在北京地區的唯一一家自有銷售門店。

對于“賽力斯SF5停産”傳聞,賽力斯方面也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複。1月5日,賽力斯釋出《給賽力斯SF5使用者的一封信》,稱“賽力斯SF5會繼續接受使用者訂單,使用者下單後,我們将及時安排專人跟進協助傳遞”。

事實上,金康賽力斯内部也同樣存在“淪為代工廠”的警惕。

據接近華為方面的消息人士稱,華為早在2020年即籌備推出高端汽車品牌,“現有的賽力斯SF5并不能滿足華為對于汽車領域的野心和預期”。

而在賽力斯,對同華為深度合作的态度同樣分明。“張正萍曾經想保持自己的主導權”,一位消息人士透露,但将金康賽力斯的“靈魂”交給華為,由小康股份掌權人張興海直接推動。

張正萍是小康股份創始人、董事長張興海之子,2015年金康賽力斯創立時由他掌舵。從公司設立、推出賽力斯品牌,到SF5這款産品,背後是賽力斯母公司重慶小康工業集團(下稱小康股份)曾希望借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變局實作逆襲,同時也是80後“車二代”張正萍的野心。

小康股份2016年6月上市,靠與國企東風公司合作,生産低價乘用車、“面包車”立足,在汽車行業中名不見經傳。2017年1月,金康新能源獲得國家發改委關于其年産5萬輛純電動乘用車項目的批複;2018年10月,金康新能源獲得工信部核準,正式獲得新車公告準入許可,成為第9家獲得造車資質車企。

為了擴大賽力斯品牌的聲浪,張正萍最初采取了以矽谷作為研發中心,試圖以海外背景為品牌進行背書。2016年初,由張正萍主導的金康新能源在美國矽谷推出子公司SF MOTORS,即賽力斯前身,主打高端電動汽車。

2017年10月,小康股份宣布與特斯拉的創始人之一、曾擔任特斯拉首任CEO的馬丁·艾伯哈德合作。

為了達成這筆合作,小康股份花費不菲,旗下美國全資子公司出資3300萬美元收購馬丁創辦企業100%的股權。公開資料顯示,馬丁·艾伯哈德所創辦的企業名為InEvit,2017年合并報表總資産40.23萬美元,淨資産為-39.11萬美元。

在完成一系列資産收購和“鍍金”後,2018年底,位于重慶兩江新區的金康新能源智能工廠啟動試生産,并在第二年4月份正式投産,年産能規模為10萬輛,首款量産車型正是SF5。同年,SF MOTORS還推出另一款SUV産品SF7。

按照張正萍當時的預期,美國收購工廠疊加金康新能源重慶工廠,SF MOTORS年産能将達到20萬輛規模,并在未來3至5年内,也就是2021年至2023年期間實作滿産。

現實來得更為骨感。2019年,當國内造車新勢力面臨産品傳遞難、融資難困境之時,SF MOTORS在美國市場的發展之路同樣不順。

這一年,張正萍決定放棄美國業務回歸國内市場,以賽力斯之名繼續活動。原定于2019年第三季度進行傳遞的賽力斯SF5,最終傳遞日期延期至2020年7月,而技術路線也從增程式、純電動雙技術路線,變為僅保留增程式技術版本。

事實上,在華為進入之前,賽力斯SF5的銷量表現可以用慘淡來形容,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賽力斯SF5的月銷量峰值為300輛,期間更是長達數月銷量不足100輛。同樣采取增程式技術路線的理想ONE,同時期月傳遞量則從2400輛爬坡至6000餘輛。

華為“造車”,賽力斯讓路

3

小康緊靠華為

一面是金康賽力斯發展不順,一面是背後小康股份的經營情況開始受到挑戰。

2018年8月,小康股份高管提出,由于資金緊張急需新的财務投資人,于是小康股份高管與國企東風公司相關負責人見面尋求合作。

9月底,小康股份提出與東風公司交易,計劃把雙方合資公司東風小康50%的股權給予小康股份,100%并入上市公司,同時,小康股份把上市公司的股權給予東風公司,東風公司對小康股份的持股比例将從7%左右提升到30%以上,以此解決資金問題。

“新造車”業務上,張興海也需要其他解決方案。如同小康股份當年借力東風汽車集團發展微型面包車,在新能源汽車賽道,金康新能源試圖靠上進入智能汽車領域的華為。

2020年11月前後,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加速布局,同年11月17日,原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副總裁餘海坤加入小康股份,開始負責賽力斯的研發、生産和銷售。此後,小康股份與華為合作的傳聞不胫而走。

立竿見影的是小康股份的股價,2020年11月20日開始當周漲幅達到近50%。2021年4月下旬,華為在上海車展展出了搭載華為核心的賽力斯SF5,并宣布将在華為管道售賣這款車。随後,小康股份股價進入快車道,從30元每股的區間,最高至2021年7月盤中突破80元每股,總市值一度突破千億人民币。這家名不見經傳的車企,一度在A股整車公司中市值接近廣汽、長安,排名第六。

産品銷量上,華為的加入,的确為賽力斯及小康股份帶來更多的曝光度。小康股份方面曾表示,賽力斯華為智選SF5上市兩天,訂單量即突破3000輛。去年6月,賽力斯SF5傳遞量攀升至約1100輛。

不過,“瘋狂”并沒有持續太久。2021年12月底,華為釋出新車AITO問界M5後,小康股價已從70元以上區間回落至1月13日收盤時的46.6元每股,總市值跌去近40%。

此外,華為“流量”在汽車行業的變現能力,并未持續支撐起銷量。公開資料顯示,賽力斯SF5去年4月到8月的銷量分别為129輛、204輛、1097輛、507輛、715輛。賽力斯SF5銷量表現不佳,這被視為SF5慘遭抛棄的主要原因之一。

華為“造車”,賽力斯讓路

4

小康股份能否“跟上”?

雖然賽力斯SF5遇冷,但華為在賣車這件事上卻熱情不減。

2021年5月,在推出賽力斯華為智選SF5不久之後,餘承東曾表示,華為内部已經定下2022年銷售30萬輛的年度目标。據21世紀經濟報道,1月9日在連線媒體采訪時,餘承東再次強調了“30萬輛”年銷量的名額。

年銷量30萬輛是何級别?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造車新勢力前三強的年銷量規模均未超過10萬輛。依靠賽力斯SF5,顯然難以達成這一目标。

在餘承東的規劃裡,華為2022年将用1000家華為門店來賣車,“假設每個店每月可以賣30台,月銷量便能夠達到3萬台”。而30萬輛年銷量一旦達成,“合作車企一年銷售額達到1000億元”。

對于今年的30萬輛年銷量目标,餘承東對于華為體系頗有自信,認為現階段無論是華為的品牌營銷能力、零售管道能力還是産品競争力,都足以支撐起這一銷量預期。當然也面臨壓力,來源則指向産品爬坡階段、供應鍊風險等帶來的産能供應問題。

小康股份能否産能跟上,成為了餘承東眼裡的關鍵。

眼下,小康股份正将有限的産能押注在了新推出的問界M5身上。今年1月1日,小康股份創始人張興海發表公司内部信,表示“2022年伊始,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舉全賽力斯之力、全集團之力確定問界M5的高品質海量傳遞”。在張興海看來,這是賽力斯的立足之戰、榮譽之戰,更是小康集團發展的轉型之戰、破局之戰。

而賽力斯SF5,則處于無暇被顧及的境地。盡管賽力斯汽車官方表示目前賽力斯SF5處于定單開放狀态,但購買管道并不流暢。日前,賽力斯官方給定的途徑聯系賽力斯五方使用者中心,電話處于無法接通狀态。

賽力斯SF5與問界M5所依托的金康新能源重慶兩江工廠,規劃年産能在10萬輛級别。在業内人士看來,現階段賽力斯産能無法跟上,很有可能是賽力斯的整車生産标準需要與“華為标準”進行磨合。

事實上,從賽力斯SF5到AITO品牌,華為在與賽力斯的合作中,滲透力及話語權都在提升。據小康股份内部人士介紹,AITO品牌從研發、制造到銷售服務各個環節,華為都進行了深度參與。

從産品角度來看,在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階段,華為僅提供電驅動、智能座艙領域的技術支援,對于AITO品牌,餘承東曾如此介紹,“問界M5是華為消費者業務工業設計團隊和軟體設計團隊幫助設計的”。

金康新能源所屬的小康股份最新季度财報,也透露出公司在生産線改造上的投入。據小康股份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當季公司歸母淨利潤為虧損6.02億元。虧損原因,則是由于“新能源智能工廠投入較大,中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營銷費用及開發支出攤銷增加”。

“我們的目标是把和華為深入合作的夥伴,打造成盈利能力最好的車企”,這是華為給合作車企的承諾。相比起财大氣粗的上汽集團,小康股份在“出賣靈魂”與否的問題上,或許并沒有太多回旋餘地。

*本文為AI财經社(ID:aicjnews)作品,全天候科技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