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原是許世友的勤務兵,四年後成為許世友的上司,可惜英年早逝

前言

戴維曾說:逆境,是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濤;它又是錘煉強者鋼鐵意志的熔爐。身逢亂世對于堕落者來說是一生的災難,而對于天資聰穎者來說卻是最好的機遇。在烽火硝煙寒風凜冽的凜冬,有這樣一群手握長槍風雨兼程披甲出戰的軍人,他們将醉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奢靡棄之如履抛之腦後,在戰場上一聲令下指點江山,進而流芳百世造福幾世。陳海松便是其中一位,他在腥風血雨中出生長大,在戰争的血洗下練就了鋼鐵般的意志,還是16歲的青蔥少年時,便與革命事業同舟共濟,在龐大的士兵中嶄露頭角,展現出超強的軍事天賦,從一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少年成為了軍事指揮部中最年輕的指揮家。

他原是許世友的勤務兵,四年後成為許世友的上司,可惜英年早逝

01

1914年,陳海松出生于河南省黃站鎮的一個小村子,這個地方也是抗日遊擊根據地的一個支點。或許是有紅軍的幕後支援,村民們雖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但比起從前毫無念頭毫無希望的日子,總算多了一些幹勁。而生活在村子裡的潑皮小子們更是上山下河調皮搗蛋樣樣都很溜。陳海松是黃站鎮遠近聞名的孩子王,因為他善于觀察大人的言行舉止,講起話來條條是道,玩打仗遊戲時也總是勝利的一方,周圍的孩子們都很信服他。

稍微長大後因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都對紅軍戰士們懷有濃濃的仰慕,這也包括陳海松。聰穎果斷的他當之無愧成為了兒童團的團長。但這終歸隻是孩子間的遊戲,陳海松更想跟着紅軍走,跟着他們一起上戰場殺敵人當英雄,雖然這隻是少年人不成熟的夢想,但在他心中留下了一顆火熱的種子,于是他向父親提出請求,希望加入紅軍。他的父親隻是個封建傳統的老農民,認為雖然日子苦一點,但傳宗接代卻是祖祖輩輩的大事,自然不肯同意,還把陳海松關進了小黑屋,要給他找個童養媳。前幾天陳海松自然是又哭又鬧孫悟空大鬧天空,把家裡鬧騰得雞犬不甯。可他接着便回過神來,想出了一個辦法,裝作乖乖聽話的模樣,願意下地幹活為家裡減輕負擔。父親相信了他,于是放松了警惕,誰知一天中午,地裡卻沒了陳海松的影子,隻有一根鋤頭孤零零紮在地裡。

他原是許世友的勤務兵,四年後成為許世友的上司,可惜英年早逝

02

1930年,陳海松參加紅軍後不久,由于為人機靈,被安排為團長許世友的勤務兵,許世友也是湖北人,之後因為革命事業立下汗馬功勞,被授予了上将軍銜。如果說許世友是伯樂,那麼陳海松絕對是一匹放養型的千裡馬。每逢戰時讨論,起初陳海松隻是站着聽,過了一段時間,許世友卻聽見他和其他勤務兵的談話,發現這小子對戰争情況的洞察十分敏銳,是個能領兵打仗的好苗子。

但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必須讓他多方全面的學習,尤其是陳海松的成長背景,他并沒有接觸太多的軍事知識。許世友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把陳海松調去宣傳部門,如果他的領悟能力足夠好,就會在其他作戰部門的溝通協作中學習到很多軍事理論。陳海松很聰明,不僅記憶力驚人,能夠記住身邊每一個士兵和上級将近上千号名字,還能将各種軍備材料倒背如流。更重要的是,他善于分析案例,不僅能自學成才,還能用最簡單的大白話說給士兵們聽。很快,陳海松出色的溝通、學習、分析能力讓他在基層士兵中脫穎而出,而他的職位也從一個小小勤務兵變成了宣傳隊長、指導員、指揮員等職位。

他原是許世友的勤務兵,四年後成為許世友的上司,可惜英年早逝

03

因為一次臨危受命,擔任營長的陳海松率領全員和整整五個團呈合圍之勢的敵軍展開了一場漫長而艱苦的對抗戰,敵我力量懸殊,但陳海松超強的軍事作戰能力發揮出來,他們不禁守住了陣地,還将敵軍打得落花流水紛紛逃竄。這一戰讓陳海松的大名徹底打響,因為一次工作調動,擔任政委的陳海松和三年前的頂頭上司許世友在會議中相遇,許世友很是欣慰,同時也驚訝于這個青年的成長之快。

1934年,陳海松憑借出色的軍事上司能力立下了赫赫之功,升為紅九軍的軍事政委,而此時許世友也成為了該軍的副軍長,但是比陳海松低了半個級别。從許世友的勤務兵成長為他的上司,陳海松隻用了四年的時間,成長之快十分少見。

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許世友被授予解放軍上将軍銜,如果陳海松能在戰争中留存下來,那他的成就或許不下于許世友上将。隻可惜,他在1937年的時候,就在一場戰鬥中不幸犧牲,年僅23歲。

他原是許世友的勤務兵,四年後成為許世友的上司,可惜英年早逝

結語

陳海松的成功之路或許有他人的識人之明,有身邊人的賜教和幫助,但更多的是他個人的努力和天賦所在,他的事迹也證明了,隻要有光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會綻放出璀璨光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