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仲偉民等|扶持青年學人是學術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觀點

◆ ◆ ◆ ◆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仲偉民等|扶持青年學人是學術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觀點

有學術的思想 EXPLORATION AND FREE VIEWS

編者按

一個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是怎樣成為問題的

仲偉民|《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

仲偉民等|扶持青年學人是學術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觀點

前不久參加一個期刊座談會,其中有不少與會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現在博士研究所學生單獨署名的文章是不是可以發?我很驚訝于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更驚訝于作為學者的主編怎麼會有如此荒唐的想法?為了避免身份歧視,很多年前我們就開始做了很多嘗試,比如《南京大學學報》和《清華大學學報》在作者介紹部分,隻寫姓名和機關,不僅不标注諸如“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之類的名目,甚至連教授、副教授、講師或博碩研究所學生的身份都不标注,即根本不向讀者透露作者身份。這當然給評價機構的統計和研究也帶來一定困難,但是我們認為這是避免身份歧視的重要辦法之一。

扶持年輕學者是學術期刊的重要責任,幾乎家家期刊都會這麼說,但毫不客氣說,很多期刊隻是流于口頭,擺擺樣子而已。拒發博碩生的論文,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做法。這當然不能完全歸責于學術期刊,根源在于目前的學術體制和評價機制不鼓勵學術期刊的此種做法,因為很多評價機構(包括核心期刊遴選)居然将作者身份以及是否基金項目等作為學術評價的重要标準,而且可能占比較高的權重。另外,博碩生因為尚未正式進入學術界,他們的文章極少可能會被引用,即對期刊不會有資料上的貢獻。衆所周知,核心期刊目前是學術界的稀缺資源,很多期刊為了保住或進入核心期刊而想盡一切辦法,其中不發或盡量少發博碩生的文章,就是其中最容易做到的一種辦法。是以,我們對一些學術期刊的此種做法,當有“同情之了解”,尤其是那些名次比較靠後以及在臨界點的一些期刊,更是如此,學術期刊畢竟也要生存。

也就是說,支援青年學者本來是不成為問題的問題,現在卻成了問題,而且成了大問題。在高水準期刊資源稀缺、而年輕學者數量卻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年輕人發表文章的确越來越難。社會上對學術期刊的批評有一定道理,作為期刊人,我們的确應該進行反思。但是,問題的根源不在期刊,而在整體的學術生态。必須努力改變學術生态,這個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根本解決。首先,各高校各研究機構必須真正做到“破五唯”,不再把期刊分成三六九等;其次,各評價機構必須調整評價名額,比如取消身份等級的加分權重,為支援年輕學者的期刊增權重重;再次,學術期刊要加強自律,不提倡标注作者身份,尤其不提倡特别标注是否有長江學者等帽子的做法。

碩博生階段是年輕人最有學術創造力的一個時期,希望期刊界同仁攜手,共同為年輕學者搭建學術平台。這既是學術期刊“破五唯”的具體舉措,也是學術期刊赢得年輕學者信任的良策。《浙江工商大學學報》能夠打破正常,發表大學生論文,可以說帶了一個好頭,值得點贊。

希望這個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早一天真正不成為問題。

在青年學人的成長道路上,我們同行

高士華|《抗日戰争研究》主編

仲偉民等|扶持青年學人是學術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觀點

2013年1月,我接任《抗日戰争研究》主編,面對的稿件狀況是:存稿不少,可發者不多。來稿情況也不樂觀,一百篇也挑不出幾篇能用的,是以編輯部讨論決定,放長眼光,集中精力發掘扶持年輕作者,他們是學術的未來,連續不斷地扶持他們,雜志以後也就有了源源不斷的稿件,也就有了未來。

《抗日戰争研究》編輯部在2013年11月30日—12月1日,和杭州師範大學曆史系聯合舉辦了第一屆“抗日戰争史青年學者研讨會”,給青年學人提供交流和鍛煉的平台,同時留下一些好的稿件發表。“抗日戰争史青年學者研讨會”(簡稱“青年會”) 到今年已經舉辦了8屆,成為抗日戰争研究領域的品牌會議,有多家學術雜志采用本刊的辦會模式,召開青年學者研讨會。

曆屆青年會論文的投稿、參會和發表數量如下:

第一屆86篇投稿,30篇參會,12篇發表。

第二屆90篇投稿,31篇參會,12篇發表。

第三屆126篇投稿,36篇參會,12 篇發表。

第四屆132篇投稿,35篇參會,15篇發表。

第五屆146篇投稿,32篇參會,13 篇發表。

第六屆162篇投稿,36篇參會,14篇發表。

第七屆211篇投稿,40篇參會,18篇發表。

第八屆208篇投稿,36篇參會,9篇已發表(還将有多篇陸續發表)。

青年會在讨論方式上堅持“論文就是一切,讨論就是一切”,論文隻看品質,全面徹底讨論。它有三個特點:

一、會前把論文發給參會者,請其提前研讀,會議不設論文宣讀、說明時間,直接進入評議,每篇論文指定一位主評人評議,然後自由讨論,所有人都可提問、質疑、評議,最後請論文作者回應。作者不宣讀、說明論文,節約了時間,使會議能更充分地展開讨論,提高了會議品質,避免了會議陷入形式主義研讨會模式。會議對論文的評議可謂不留情面,從标題、結構、行文到資料引用、研究意義,每篇論文都或多或少地被指出問題,讨論深入、全面。

二、請高水準學者與會主持會議、指導讨論。前輩學者和青年學人共聚一堂,分享研究經驗,交流學術心得。青年會也經常在正式會議之餘,利用晚上時間安排自由座談,給青年學人提供和前輩學者直接交流對話的機會,以利于青年學人獲得更多的教益。

三、會後根據論文水準和會議讨論結果,留下一定數量的文章發表。由于青年學人尚處于成長期,其論文不論是邏輯嚴密程度還是文字水準,都有進一步修改的空間,需要責編在編輯過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責編們為此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也得到了青年學人們的良好評價。

《抗日戰争研究》編輯部倡導做“大抗戰史”,倡導打破中國史、世界史的畛域界限,以全球史、整體史視角研究抗日戰争,在合作高校、廣大前輩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批青年才俊脫穎而出,為抗戰史研究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形成了視野開闊、具有相當規模的青年學人群體。

《抗日戰争研究》積極為青年會參會學人提供發表機會,為此從2016年第2期開始,開設“青年會論文”欄目,給參會青年學人提供固定的論文發表園地。當然,青年會之外的青年學人投稿,編輯部也同樣根據論文品質給予比較多的關注和發表機會。

編輯部這樣做,其效果不是單方面的。青年學人包括青年會參加者為雜志提供了更多的稿源,雜志能發表一批資料充實、新意疊出的論文,不少是拜參會青年學人所賜,《抗日戰争研究》是青年學人的同行者,在與他們共同成長,并一起推動抗日戰争研究的深入進行。

支援優秀青年學術人才成長是學術期刊應有的情懷

黃海|《求索》雜志社社長、主編

仲偉民等|扶持青年學人是學術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觀點

作者與學術刊物之間的沖突與壓力,目前似乎是一個較難解開的症結。從表面看來,是作者發稿需求對于刊物的供大于求,但從另一角度而言,則是學界優質稿源對于刊物的供不應求。為了争奪優質稿源,衆多學術刊物紛紛加入約稿“大戰”,學術期刊有其辦刊規律和審稿流程,除了部分頭部期刊之外,如果僅從審稿效率、資料表現等短期效果考慮,其他相當部分的刊物可能會更傾向于約名家、大家、教授和成熟作者的稿件。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要支援優秀學術人才成長。辦一份高品質的學術期刊是要有情懷和擔當的,要為優秀的學術成果提供展示平台,為優秀的學術人才提供創作舞台,進而為推動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貢獻期刊力量。優秀的學術人才既有成熟的名家大家,也有處于起步階段的青年學者和相對青澀的青年學子。對于後者,學術刊物要更有耐心、更有定力,在主題標明、審稿、編稿、校稿等環節付出更多精力。名家大家都是從青年成長起來,都經曆過不斷成熟的階段,現在的“青年學子”有可能就是未來的“名家大家”。是以,支援優秀青年學術人才的成長,就是在更長的時間跨度内支援刊物的自身成長,這是刊物對于形成自己未來的優秀作者群體的一種眼界、一種格局和一種情懷。

應當說,這些年來,很多學術期刊是具有這種情懷的,在為支援更多的優秀青年學者成長提供平台、創造條件。特别是《浙江工商大學學報》的做法尤其讓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浙江工商大學學報》近年來就通過“學術新人”大賽的形式,支援優秀青年學子。衆所周知,很多碩博生一般較難獨立刊發文章,而該刊在2021年第5期刊發了一篇大學生的論文,這是值得充分肯定和鼓勵的。我們《求索》自2018年起,也開始開設“新時代新求索青年論壇”專欄,每期推出一個專題為沒有高職稱、高學曆的廣大青年學者和青年學子提供平台,“不唯職稱、不唯學曆、不唯身份、隻唯品質”,支援青年學者成長,至今已刊發24組60餘篇青年論壇文章,這裡面既有青年教授,也有青年教師,還有青年學子。

學術期刊有其自身的壓力,青年學子也有其壓力,兩者之間的壓力如何轉化為雙方共同前進的動力,我們仍需要更多的努力。這是一個需要學界、期刊界、轉載評價體系、學術評價體系等共同思考、共同探索、達成共識、形成合力的系統工程。

學術期刊應有支援優秀青年學術人才成長的天然職責

鄭英龍|浙江工商大學雜志社社長、執行主編

仲偉民等|扶持青年學人是學術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觀點

2021年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所指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準研究成果,支援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

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青年群體成長。2019年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把培養青年一代上升到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任務高度,對關心青年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強調要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衆的引路人。學術期刊作為引領學術創新的平台,更應勇于挑起培養青年人才的重任,做青年人才的“引路人”,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助力他們成長成才。在學術研究上,青年群體思維活躍、富有創新熱情。學術期刊以伯樂眼光、人梯精神,支援優秀學術人才成長,“扶上馬,幫一把”,發揚敢于扶植“小人物”的精神,對于青年學者學術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在學術成果公開發表方面,支援青年學者成長需要青年學者和學術期刊的共同努力。一方面,青年學者要立志做大學問、真學問,在具備探索銳氣和激情的基礎上,堅持精益求精的學術理念,努力創作學術精品,用過硬的學術作品赢得學界的認可;另一方面,學術期刊也應摒棄身份偏見,基于純粹的學術品質,篩選優秀學術作品,具備更多的耐心,給青年學者更多支援和引導,為其成果提供更多機會和平台。這是學術期刊承擔起獨具慧眼支援未來名家大家的天然職責。

浙江工商大學雜志社近些年在支援學術新人成長上作了一些探索與實踐。雜志社負責編輯出版《商業經濟與管理》與《浙江工商大學學報》兩本期刊。為給青年學者提供學術發展平台,助力他們的學術成長,兩刊特設“青年論壇”欄目和“學術新人”論文大賽。一是“青年論壇”專欄不唯職稱、不唯學曆、不唯身份,隻唯品質,向海内外青年學者征稿,從2018年創設至今每期均有2-3篇的青年學者文章,這些文章經過嚴格的審稿把關,品質上乘,該欄目每年都有多篇文章被四大文摘轉載。二是面向本校學生舉辦“學術新人”論文大賽。“學術新人”論文大賽的主要創新有:(1)主動向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伸出橄榄枝;(2)設定了專家培育講座、本校老師指導、現場答辯等培育環節外,特設了由全國著名同行學者以匿名審稿專家的形式對“學術新人”進行多次培育的環節;(3)召開以“學術新人”成長成才為主題的全國性學術會議,邀請全國著名學者、大賽匿名審稿專家、兩刊著名作者參會,并邀請“學術新星”獎獲者做主旨發言。這麼做的初衷在于,假以時日,當這些學術新人們成長為大學者時,這也是我們刊物收獲的季節,而對年輕學者來說,這種激勵、這種情懷将會有着特别的意義。

舉辦此類“學術新人”的賽事我們為全國首創,這一學術探索活動不僅在校内得到了廣大師生的好評,在國内學界也産生了較大反響。《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1年第5期刊發的第二屆“學術新人”論文大賽“大學生組”學術新星獎獲獎作品——《書證提出指令制度的泛化适用與價值平衡——兼評新第47條》一文,受到學界和媒體的廣泛好評。該文先後被法學學術前沿、青塔、學術志、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等十幾家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公衆号和媒體轉載。多家公衆号和媒體釋出相關推文後閱讀量破萬,學術志和中國青年報的相關推文閱讀量達到10萬+。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需要青年學者的參與和接力。浙江工商大學雜志社兩刊将繼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曆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繼續堅持舉辦“學術新人”論文大賽和“青年論壇”欄目,繼續扶持學術新人成長,為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仲偉民等|扶持青年學人是學術期刊義不容辭的責任|觀點

有學術的思想 有思想的學術

聚焦中國問題

秉持人文立場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歡迎一起“探索與争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