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有一個“鎮國之寶”,隻因郭沫若不識字,名字被後人讀錯70年

喵仔愛讀史奇聞趣史第四百一十五講,獨家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河南有一個“鎮國之寶”,隻因郭沫若不識字,名字被後人讀錯70年

導語: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的一件文物,掀起史學界一陣波瀾,它作為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有着“鎮國之寶”的美譽,它就是迄今為止考古界出土的最大青銅器——後母戊鼎,今天為大家介紹一段關于它的曆史。

河南有一個“鎮國之寶”,隻因郭沫若不識字,名字被後人讀錯70年

自從出土後,抗戰時期它曾多次被日本人所觊觎,不得不再次埋入土中,暫且躲過一劫。直到1946年,後母戊鼎二次出土,被收于南京中央博物館中,13年後,又調離南京至北京,收在中國曆史博物館,自此也總算塵埃落定。但當時考古學家還沒有為它想出一個合适的名字,随後郭沫若等人在鼎腹内壁發現“後母戊”三字銘文,便取名“司馬戊鼎”。

河南有一個“鎮國之寶”,隻因郭沫若不識字,名字被後人讀錯70年

想必大家看到這裡會産生一個疑問——為什麼郭沫若不是按照銘文取名,偏偏要另外取一個名字呢?這個原因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但的确是因為郭沫若認錯了字,誤将“後”認成“司”,他認為司代表着祭祀,這個名字大概是說“用來祭祀母親的鼎”。巧的是,這尊鼎恰恰是商王祖庚為了祭祀其母戊所制。

但這個名字一經爆出,就引來了考古界的強烈争議。有人提出:甲骨文有一種現象叫做“正反并存”,也就是一個字既可以正着寫,也能反着寫,就像這個“司”字,如果将它反過來看更像“後”字,而“後”字在古代是一個敬詞,後母戊大意是“獻給最敬愛的母親”,顯然這個名字更加合适。考古專家們經過一番讨論,2011年時最終決定将名字改為“後母戊鼎”,雖然官方名字已改,但畢竟之前叫了70多年,是以如今有些地方依然叫它之前的名字“司母戊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