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艾修煜 實習生 張熹珑
2022年1月12-13日,大型交響音畫《南海賦》在海南海口灣演藝中心盛大首演。該作品由王宏偉、陳笠笠、賈雙輝、曹健主演,徐濤任特邀朗誦,漁夫編劇撰詞,杜鳴作曲、邢時苗導演,宋雪萊監制,王迪、遊韶南任執行導演。

《南海賦》首演現場 《海南日報》李天平/攝
《南海賦》共有8個樂章,分别用《南海賦》《浩哉,南海》《美哉,南海》《愛在海上》《奇哉,南海》《祖宗海》《曆史的風帆》《海中青花瓷》《驚濤》《日出南海》《啟航》《和平海路》等13首歌,從“浩、美、奇、古、壯、偉、盛、和”八個角度讴歌南海,突出強調“南海是我們世世代代的祖宗海”的立意主旨。
作品中涵蓋了合唱、領唱、獨唱、男女聲二重唱等多種演唱形式,由指揮張鎮領銜的珠影樂團攜手海南師範大學青年交響樂團現場演奏,同時還有來自海南師範大學藍韻合唱團加盟。另外,特邀朗誦徐濤帶來了5篇大氣浩瀚、飽含深情的配樂詩朗誦。
據悉,《南海賦》是“南海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海南省首部大型原創民族歌劇《南海哩哩美》的姊妹篇。長期以來,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洋文化建設。2015年,海南省委宣傳部推出的大型原創民族歌劇《南海哩哩美》曾引起廣泛好評。作為我國第一部表現國家海洋主權的歌劇作品,《南海哩哩美》還榮獲海南省專業藝術最高政府獎“海南省文華獎”。今年,在海南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主創團隊原班人馬再聚首創作《南海賦》,續寫南海傳奇。
《羊城晚報》1月13日相關報道
宋雪萊:廣東與海南一衣帶水、血脈相通
“我還會回來的!”這是《南海哩哩美》中,宋雪萊飾演的異族首領那巴留在舞台上的最後一句話。作為舞台大反派,那巴是個狼子野心、以德報怨的大魔頭,但宋雪萊卻憑借生動的演繹,屢屢博得台下觀衆熱烈掌聲,讓其成為深入人心的角色。
那巴的告别詞,也可以視為宋雪萊作為表演者與觀衆的約定。盡管此次沒能以演員的身份參與《南海賦》,但作為監制的宋雪萊“從籌備到演出落成的每一個環節,都沒落下。而且,這次我不是一個人,我帶來了珠影樂團一整個團隊”。
《南海哩哩美》那巴(宋雪萊飾)
身為樂團的常務副團長,宋雪萊的眼中的珠影樂團既曆史悠久又風華正茂、充滿激情,業務範圍也從單純的影視配樂,逐漸擴大到歌劇、舞劇、交響詩等越來越多的領域。他說:“我們是廣東第一批改制的國有樂團,十年前就踏上了市場化經營的道路。一路以來,我們曆經風雨,路越走越寬,珠影樂團的發展,也是廣東文化市場繁榮、活躍的一個見證。”
“一衣帶水、血脈相通”,宋雪萊用兩個成語來形容廣東與海南源遠流長的關系。也正因如此,《南海哩哩美》《南海賦》這兩部彙聚了廣東、海南文藝界中堅力量的文藝作品,在表達“南海”主題的創作上,不僅沒有隔閡,反而天然帶有優勢。他表示:“大型原創民族歌劇《南海哩哩美》的上演開辟了海南文藝舞台上的先河,我相信《南海賦》能在此基礎上更上層樓,畢竟南海不僅僅是廣東、海南的南海,還是全國人民的南海,‘南海是我們的祖宗海’的信念,應當在全體國民心中得到強化。”
王宏偉:《南海賦》是藝術實踐也是民族曆史課
時隔6年,再次演繹青年船長阿雷一角,王宏偉表示,《南海哩哩美》中不少優秀元素都在《南海賦》中保留下來了。他評價道,《南海賦》更像一個混合體:“既有交響合唱,也包含劇情;既有可聽性,也有可看性;還借助舞台場景設計,打破了傳統音樂會形式單一的局限。”
《南海哩哩美》阿雷(王宏偉飾)與阿美(陳笠笠飾)
多年來深耕于民族聲樂領域的王宏偉認為,一場演出不僅是藝術實踐,也是對當地文化、民俗的深入了解,是令人受益匪淺的民族曆史課程。而海南地方音樂給他最深的印象是柔美:“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黎族的音樂特點是非常柔美抒情,我們的演出中融合了不少海南民歌元素,相信觀衆會喜歡這種古樸真誠的旋律。”
《南海賦》将民族音樂元素與交響樂融合後,再以嶄新面貌推向舞台,實作民族故事和西洋音樂的聯誼。“中國的民族文化要想走出去,離不開與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雖然交響樂來自西洋,但并不影響我們去借鑒和嘗試。”民族音樂的交響化、器樂化,在王宏偉看來,是一條“與世界對話”的發展道路,“走上這條大道并不意味着排斥了傳統的文化,反而能助我們愈加厘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走出文化自信的姿态。”
邢時苗:“愛”與“自信”貫穿“南海三部曲”
在導演邢時苗看來,“愛”與“自信”是《南海賦》的兩個關鍵詞。
“中華民族是以‘愛’當先的。自古以來,在南海生活的中華兒女,對自己、對周遭、對自然都充滿着愛。”邢時苗表示,“在《南海哩哩美》中,我們就展現了南海人民充滿愛的生活——他們在祖宗海裡捕撈作業,與自然和諧相處;他們日常賽歌,與左鄰右舍歡聚一堂。”
差別于民族歌劇《南海哩哩美》,《南海賦》以交響音畫的形式呈現,但又不局限于交響音畫。邢時苗表示,演出中融入了多樣化的元素,除了重點呈現的歌唱、交響樂、朗誦,還輔以了多媒體展示、燈光和舞台排程等手段:“我們調動一切舞台手段增加表演的資訊量。以燈光為例,随着故事的發展,燈光也會出現色彩和分布的變化。當我們講述南海的故事,舞台将籠罩在藍色燈光下;來到新中國成立這一節,則會出現紅色燈光。相較于傳統音樂廳白色燈光演到底的形式,更能渲染情緒,與其他演出元素配合到位。”
此外,在多媒體視訊背景中,更路簿、海底出土文物等濃縮了南海千年曆史的元素也一一亮相,以增加交響音畫的曆史厚度。“變中有不變,‘南海三部曲’将是一個有遞進性的多樣性嘗試,但‘以不同門類的藝術歌頌我們的祖宗海’的宗旨始終不變。”邢時苗總結。
陳笠笠:将感動、崇敬、熱愛送到觀衆心中
“風吹祖宗海,歌追天邊雲,追得雲開霧也散,阿妹岸邊把哥迎。哩呀哩呀哩哩美……”欣賞過《南海哩哩美》的觀衆,想必都對這段女聲詠唱印象深刻。土生土長的漁家姑娘阿妹一展歌喉,唱出了珍珠島樸實善良的民風和恬淡生活。如今,曾出演《南海哩哩美》女一号的陳笠笠,在《南海賦》中再次與阿美這個勇敢堅貞的角色相遇。
《南海哩哩美》阿美(陳笠笠飾)
陳笠笠表示,時隔6年,《南海哩哩美》原班人馬能再度聚首創作《南海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同為“南海三部曲”,《南海賦》相比較《南海哩哩美》有了哪些變化?陳笠笠表示,在演出形式上,《南海賦》此次由珠影樂團現場伴奏,音效更加震撼;音樂創作上,在保留海南臨高“哩哩美”音樂特色的同時,也融入了更多交響樂元素,磅礴大氣的男聲和親切柔美的女聲交錯呈現,可聽性十足。
在陳笠笠看來,一場高水準的演出能帶給觀衆感悟啟迪和思想引領。她希望通過《南海賦》的演出,“将感動、崇敬、熱愛送到觀衆心中”,并傳遞給觀衆“南海是屬于我們的,誰都奪不走”的堅定信念。
杜鳴:“融合”讓民族音樂更具生命力
“如何讓我們的民族音樂更具生命力,是中國作曲家面對的重大課題。”作為《南海賦》整體旋律的統籌者,作曲家杜鳴提及,處于較原始狀态的民歌往往存在着音樂張力不足的問題。“哩哩美”在海南臨高一帶家喻戶曉,然而,如何在更大範圍内提升其吸引力和受歡迎度?杜鳴認為,這便離不開交響樂這個載體:“交響樂是世界性的藝術,表達性和感染力都是無可置疑的。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哩哩美’和其他海南音樂元素放到這個載體裡,使其發揚光大。通過融合,讓民族音樂更加擅長情感表達,讓一首首淳樸的民歌追上時代,追上現代人的審美。”
《南海賦》由13支曲子組成。或舒緩,或激昂,樂章之間節奏風格相異,又各自統一。杜鳴表示,在作曲時,自己首先強調的是音樂的民族性,樹上的椰子和海邊的海螺都将化身演奏樂器:“比如,椰胡用了海南的特産椰子作為共鳴箱,音色上也更獨特。”有了這些頗具海南色彩的樂器加持,整部作品給人的椰風海韻之感更強了。
杜鳴坦言,賦的文體對音樂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讓他在作曲時頗費了一番心思。“賦不同于唱詞,歌唱性會弱一些,我需要想辦法讓它更加具備音樂性,還要兼顧咬字與唱調,又不能丢了民族特色和恢弘的氣勢。”不過,他認為以賦為基石的《南海賦》,也是以具備了額外的魅力,“我們都知道,賦很宏大,和南海開闊的海洋特性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東西方人在音樂審美上是有差別的。歐洲人重立體,習慣多聲部;東方人重線條,強調單旋律的美感。”杜鳴表示,《南海賦》的音樂呈現将這兩種審美都納入了考量,“既要保持主線旋律清晰美麗,也要豐富交響樂的多線條演奏,營造更豐滿的音樂表達……‘融合’讓《南海賦》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王迪:“賦”讓《南海賦》的眼界更上層樓
《南海賦》作為一部以歌唱和交響樂為主的交響音畫,排練的重點自然落在音樂方面。執行導演王迪表示:“珠影樂團的表現無疑有聚沙成塔的效果。每一個演奏者把每一樣樂器都發揮到最好,疊加在一起的力量不是倍數增長,而是指數式增長的。這樣一來,音樂的張力、感染力就出來了。”
“六年前的《南海哩哩美》在今天搬上舞台,依然會讓觀衆眼前一亮。我有信心《南海賦》也可以取得這樣的成績和影響力。”王迪表示,《南海賦》的主題曲《愛在海上》沿用自《南海哩哩美》,而創新性則集中展現在創作團隊大膽采用了“賦”這一文體上。
通常來說,結構宏大、叙事鋪陳、藻飾講究、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的賦比起普通唱詞有更高的藝術價值,但也因其特有的韻律文法,演唱起來難度更大。然而,主創團隊依然選擇挑戰高難度,王迪表示:“南海這片海域上發生了什麼,不是一兩首歌就可以講得明白的。在編劇漁夫老師看來,隻有‘賦’這種大氣浩瀚的文體形式,才能更深層次地剖析南海故事。”
《南海賦》部分主創陣容
和衆多主創一樣,王迪同樣是出身于部隊的文藝創作者。他回憶,早年自己參加部隊彙演時,曾到瓊海市潭門鎮等地采風,生活條件艱苦卻仍堅守崗位的守島部隊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是以,當面對《南海哩哩美》和《南海賦》這樣的作品時,他也格外走心:“退伍不褪色,‘國家領土一寸也不能讓’的信念仍時時在我們心上。”家國情懷與藝術家的創作追求相融合,也成為《海南賦》創作團隊精益求精、不斷打磨作品的動力之源。(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圖檔 | 主辦方提供
責編 | 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