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群眾冒雪淚别抗戰老兵、南京大屠殺親曆者孫晉良

群眾冒雪淚别抗戰老兵、南京大屠殺親曆者孫晉良

抗戰老兵、山東目前唯一能找到的南京大屠殺親曆者孫晉良,于2020年1月11日23點06分在家中逝世,享年100歲。圖為臨時搭建的靈堂。 沙見龍 攝

中新網山東微山1月14日電題:群眾冒雪淚别抗戰老兵、南京大屠殺親曆者孫晉良

作者沙見龍

天空陰沉、薄霧彌漫、雪花飄灑。14日,在山東省濟甯市微山縣韓莊鎮小房頭村街道上,百餘群眾神情肅穆、緩步前行,淚别抗戰老兵、南京大屠殺親曆者孫晉良。

孫晉良,1920年出生于濟甯市微山縣,是山東目前唯一能找到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于2020年1月11日23點06分在家中悄然離世,享年100歲。

1937年,年僅17歲的孫晉良棄筆投戎,懷着滿腔報國熱血,瞞着家人偷偷奔赴南京,參與了對淞滬會戰傷兵的救護工作。南京淪陷後,親曆南京大屠殺的他數次險些倒在日軍機槍下。

群眾冒雪淚别抗戰老兵、南京大屠殺親曆者孫晉良

孫晉良的親屬向中新網記者展示孫晉良生前的照片。圖中所展示的是孫晉良在家人及志願者的陪同下,于2015年參加南京大屠殺公祭日時的留念圖檔。 沙見龍攝

“透過列車窗戶看着自家的土坯房,我以後可能再也回不到這裡了。”這是孫晉良生前講述自己赴戰場前時說的話。據小兒媳婦張建萍回憶,在孫晉良的講述中,南京城遍地的中國守軍屍體和傷兵、日軍“萬人坑”邊的暴行等,是他這輩子都忘不掉的場景。

根據孫晉良的講述,張建萍告訴中新網記者,82年前,孫晉良抵達南京後不久,南京保衛戰就打響了,連續多日他都在陣地上運送傷兵。“他說,陣地上遍地是中國守軍的屍體和傷兵,場面慘烈,哀嚎聲回蕩。當時自己衣服單薄,但并未覺得冷,滿身都是泥和血。”

群眾冒雪淚别抗戰老兵、南京大屠殺親曆者孫晉良

圖為别抗戰老兵、南京大屠殺親曆者孫晉良的生前照片。 袁勇攝

張建萍曾聽孫晉良回憶,當年,他和南京的守軍們被拉到“萬人坑”邊“機槍點名”,大家在坑邊一排排站着,機槍掃過,人們一排排倒下。為防止漏殺,日軍手持刺刀對有生命迹象的被害者輪番捅殺。臨到孫晉良時,因其未入伍而被拉出“死亡隊伍”,轉做了苦力。而他的同學王曉芳,在這次“點名”中再也沒有回來。

死裡逃生的孫晉良轉而又陷入危機,同一隊人被押往“死亡地點”,但在途中突然被強拽出隊伍搬運重物,再一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此外,日軍軍官還曾舉槍逼迫他一同參與侵略行徑,但在孫晉良“需要先回家征求父母意見”的說辭下,機智地又逃一劫。

群眾冒雪淚别抗戰老兵、南京大屠殺親曆者孫晉良

據孫晉良的小兒媳婦張建萍介紹,孫晉良生前最看重的讀物便是《黃埔》雜志。圖中的這一期雜志刊登了孫晉良的先進事迹。 沙見龍攝

孫晉良的小兒子孫中清告訴中新網記者,在父親的回憶中,日軍數日的轟炸、暴行讓南京城裡屍體遍地,血流成河。走出城,來到江邊,面對血紅的江水,孫晉良不知何去何從。

1938年,孫晉良報考了黃埔軍校,成為該校十六期一總隊炮科學員,到重慶銅梁縣入伍。1941年,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孫晉良輾轉來到位于洛陽的十五軍六十五師炮兵營擔任營長,并參加了“洛陽保衛戰”。1948年底,不願意再參與戰争的孫晉良回到家鄉。2015年,孫晉良榮獲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70周年紀念章。

“他身上看不出明顯的傷痕,但有些刻在心中的傷永遠愈合不了。”張建萍說,每當孫晉良看到抗日影視作品,總能勾起當年慘痛的回憶,情緒也難以平複。關心時事是孫晉良的習慣,“《新聞聯播》是他每天必看的。”

群眾冒雪淚别抗戰老兵、南京大屠殺親曆者孫晉良

圖為孫晉良早些年同老伴一起居住的老房子,現已年久失修。推看門便能看到,印有“抗戰老兵國人共仰”等字樣的錦旗挂滿整個堂屋。 沙見龍攝

在村民眼裡,孫晉良極為慈善、充滿正義。小房頭村村民劉本龍吐露,平日裡,孫晉良為人處世親善,跟各年齡段的人都能聊得來。“大家對他的去世感到惋惜和痛心,很多人自發參加他的葬禮。”

“離恨重,笙歌落。為把桑麻血衣和。冷意将軍吳鈎攜,非嗜血、痛幹戈……茫茫十年,物盡舍、人堪别?……”孫女孫曉婷為孫晉良作了一首名為《将軍》的詩,“詩中融入了爺爺的講述和我想表達的情感,把它當作一種思念的延續,把爺爺的執着與堅守傳承下去。”

孫曉婷說,在外人眼中,離别是遲早的事,但在我和家人心中,這種悲痛無法用語言表達。“沒能将爺爺的一生撰寫成書送給他,是我的遺憾。”(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