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斯拉會成為豐田的“嫁衣”嗎?(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首發)

曾被诟病電動化轉型保守落後的豐田汽車,在電動化領域開啟了全面反攻。

特斯拉會成為豐田的“嫁衣”嗎?(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首發)

1個月之前,東京台場的豐田體驗場館MEGA WEB内發生了頗為耐人尋味的一幕畫面。

一向以低調謙遜形象出現的豐田章男,在豐田全球電動車戰略釋出會上,一反常态的喊出了“人人電動”的口号,用力豎起的大拇指、微微繃起的兩頰和少見的睥睨目光,顯露出這位65歲豐田家族現任掌門壓抑已久情緒終于得以直抒胸臆。

當豐田汽車社長按下展台帷幕控制鍵的幾秒鐘時間内,現場經曆了一瞬間出乎意料的沉寂,繼而爆發出一陣壓抑着的驚呼和熱烈掌聲。

特斯拉會成為豐田的“嫁衣”嗎?(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首發)

憑借帷幕下集結的16款純電動車型,一直被業内指責在電動化變革轉型緩慢的豐田汽車,用罕見的激進姿态向公衆表明:其主打電動化的e-TNGA平台,具備和燃油車TNGA架構相似的産品輸出能力,将成為豐田2030年達成年銷售350萬台純電動車型的技術保障。

之是以說是“耐人尋味”,源于豐田一直是新能源車多元化戰略的推進者,豐田章男更是曾多次表态不應盲目擴張純電動車推進步伐。這導緻在釋出會後的1個月中,豐田遭遇了來自多方的種種質疑:電動車規劃是不是迫于壓力倉促上馬?概念車産品何時能進入落地階段?也有聲音認為豐田雖然加快了純電動車推廣,但和一些企業相比依然不夠積極。

盡管批評聲音很多,但從12月14日至今的股價走勢分析,豐田終于解決了困擾自身5年之久的資本市場難題,走出了機構投資者眼中的特斯拉“嫁衣”尴尬。

慧眼識珠or與人嫁衣

“與人嫁衣”的喻義是指付出努力提前布局,最終成果卻被他人獲得。

近年來,每當被指責電動化技術落後,豐田管理層總會強調自身在上世紀90年代就啟動了電動化的路線探索和綜合布局,技術優勢不落後于競争對手。不過在很多批評人士看來,這屬于老牌企業強撐面子的無謂辯解。

而對豐田缺乏純電動車戰略遠見最激烈、也是看上去最有理由的一項批評,是其在特斯拉合作項目上先投資後撤資的舉動。這項一度被業内視為成功搶占電動化賽道先機的慧眼識珠決策,卻由于豐田2016年清空特斯拉股票并宣布終止合作,自身電動車還發展緩慢,被外界嘲笑“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與人嫁衣。

特斯拉會成為豐田的“嫁衣”嗎?(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首發)

但e-TNGA架構下10多款電動車的集中爆發,讓投資者們再次追溯豐田最初投資特斯拉的産業狀态,重新思考豐田售出特斯拉股票的是非功過,

如今談論電動車現代産業程序,特斯拉成為繞不開的話題。而深入了解特斯拉發展曆程則會發現,2010年,經曆了創始人被迫出走、由馬斯克苦苦支撐的特斯拉,隻能算是産業小圈子的拓荒者,是戴姆勒和豐田兩家傳統汽車巨頭遞出了救命稻草,才讓其艱難渡過生死存亡的業務瓶頸。

特斯拉會成為豐田的“嫁衣”嗎?(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首發)

作為全球量産燃油車利潤最高的汽車公司,豐田在2010年特斯拉上市前,不僅注資5000萬美元支援,還通過諸多技術輸送幫助後者克服汽車量産化制造技術難關。

彼時尚未被封為“教主”的馬斯克将姿态放得很低,表示期待學習并獲益于豐田公司傳奇般的工程、制造以及生産技能經驗。

令人驚訝的是,擁有絕對優勢地位的豐田,在合作中表現出超乎尋常的重視和關注。豐田章男對特斯拉汽車的良好性能,以及特斯拉公司制造汽車的速度之快給予了高度評價。“簡而言之,我突然感覺到有風迎面吹來,那是來自未來的風。”

他坦言,希望通過和特斯拉合作,讓所有豐田員工記得“商業風險精神”,培養挑戰未知的探索能力,進而面對即将到來的無數挑戰。

盡管如此,由于當時雙方體量對比差異過大,以及5000萬美元投資規模在豐田投資體系的占比,絕大部分人依然認為這僅是豐田多元化投資的一個小插曲,豐田管理層隻是基于日式企業特有的謙遜,對合作小兄弟表達尊重。

特斯拉會成為豐田的“嫁衣”嗎?(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首發)

很多人忽略的是,豐田對特斯拉的支援并非僅是資金投入,特斯拉Model S的生産工廠選擇了被稱為Nummi的新聯合發動機制造公司原址,這家公司曾是豐田和通用共同設立的合資企業年産能達到50萬台,曾經是多款豐田車型的生産線。

一個重要的資訊是,收購Nummi特斯拉僅用了4200萬美元,這個價格放在當時也低到難以思議,更不用說成熟生産線對于特斯拉制造技術層面的種種加持,這從側面印證了豐田對特斯拉合作的期許。

傳統汽車制造商和創新電動車玩家的并肩攜手,讓塵封已久的汽車世界掀開了變革大幕,2012年特斯拉Model S上市成為高端電動車典範之作,2016年Model 3的公布,更讓世人感歎,電動車大規模量産取得燃油車的時代已經到來。

特斯拉會成為豐田的“嫁衣”嗎?(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首發)

至此冉冉升起的特斯拉,本應造就豐田汽車慧眼識珠的佳話,但2017年豐田一則已售出特斯拉股票、并終止聯合開發電動車的聲明,不僅讓“豐特之戀”戛然而止,更使自身在相當一段時間内背負了投機短視之名。

300億和800億元的選擇題

即使在今天,很多豐田相關人士仍然對豐田當初的決定感到費解。無論從資金需求、投資預期、還是戰略合作傳統,選擇在2016年出售特斯拉股票和終止合作的舉措都顯得“不合邏輯”。

從資金需求分析,2016年豐田汽車财報顯示,全球年銷量同比增長3%,即使受到外彙匯率波動影響,營業利潤和純利潤依然均保持在150億美元以上,位居全球汽車企業第一,妥妥的不差錢。

再看投資預期,2016年釋出了Model 3計劃的特斯拉,已經成為全球資本最炙手可熱的标的,股價大漲已經是闆上釘釘之事,賣出不是落袋為安,而是嚴重踏空,豐田的投資部門不應該出現這種常識性錯誤。

同時,回顧豐田長期以來的戰略合作風格,當時終止與特斯拉聯合開發電動車,也不符合其多元化技術布局的傳統。

那麼,豐田究竟出于什麼目的,才會做出這種讓絕大多數人看來嚴重不合邏輯的戰略決策呢?

這其實很像投資學的邏輯,隻有全面了解資訊的投資者才能掌握市場真實走向。同樣,隻有深刻了解企業運作的管理者才會明白,通常越是看似輕率的錯誤抉擇背後,都蘊含了種種難為人知的不得已。

現在,很多人談論特斯拉的股價,第一反應就是市值上萬億美元的資本市場明星,并以此估算豐田的投資損失——2016年售出的特斯拉股票價值已經達到約300億美元。

且不說這種計算方法本身就不符合投資學邏輯,即使排除地緣保護等不确定因素,從企業屬性和長期商業價值而論,當時終止與特斯拉合作,帶給豐田汽車的實際利益也遠遠大于300億美元。

首先,就汽車行業特點而言,作為工業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年産銷達到千萬台量級的汽車企業背後,需要涉及到一整套産業鍊支撐,豐田代表的不僅是自身一家企業利益,更是所有支援其營運的整體價值鍊利益,這是全球級車企真正的底層邏輯價值。

其次,就資本市場而言,特斯拉能估值上萬億美元,投資者看重其背後帶動的電動化、智能化價值鍊邏輯。豐田本身也是上市公司,必須要給予投資者繼續持有和投資的信心和決策依據,更需要證明其底層邏輯價值的前景所在。

說的直白一些,面臨特斯拉推動的産業變革,傳統車企豐田如果選擇繼續合作,會被公衆和資本市場認為缺乏技術自信。

而豐田毅然終止和特斯拉合作,就是為了向投資者表明,自身在電動車時代依然具備引領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從自身産業鍊體系獲得更多支援,提升整體價值鍊的戰略信心和轉型重心。

在全球電動車釋出會後的1個月時間,豐田股價持續增長,并于2022年突破200美元關口,總市值接近2800億元美元,連續6個月總市值維持在2500億美元之上,較2016年增值50%,約為800億美元左右。

300億和800億之間選擇題,資本市場用時間給出了答案。

并不存在的“嫁衣”

在豐田釋出10多款電動車産品之後,很多投資者突然發現,就電池技術而言,豐田是最早和松下開始合作的汽車企業,而後者則是特斯拉最初的電池供應商,進一步證明豐田在電動化上早有準備的說法不是無的放矢。

談到這裡,似乎一切都已真相大白,豐田選擇和特斯拉終止合作的背後,其實在暗自醞釀電動化大招,如今終于厚積薄發。

特斯拉會成為豐田的“嫁衣”嗎?(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首發)

但難以解釋的一個疑問是,豐田既然擁有強大的電動化基礎,為何在落地推進時顯得顧慮重重。

曾經的主流觀點認為,豐田在混動和氫能源方面投入巨大,且混合動力産品利潤豐厚,日本的能源結構也不支援大規模推廣純電動車,是以沒有快速轉型的動力。

但從現階段豐田産品的技術疊代和電動車發展看,智能化技術更像是之前制約豐田推進純電動車型的主要原因。

和特斯拉等造車新勢力不同,豐田等傳統車企由于擁有大量保有使用者,是以對産品安全的标準和口碑均有非常嚴格的要求,這也導緻其在智能駕駛應用層面不能采用過于激進的推進政策。而在投資領域的價值判定中,智能汽車的熱度和前景遠高于電動車。

同時,相對電動化供應鍊而言,智能科技供應商對于汽車産業是更為陌生的領域,主流科技企業均集中在北美和中國。而進一步回顧豐田的研發合作曆史可以發現,在與特斯拉開展合作的同時,豐田加深了與衆多美國科技企業的合作,當終止與特斯拉的合作之後,豐田更是全面加速與中國科技公司的合作。

梳理最近兩年推出的豐田燃油車産品,其智能化應用的疊代速度明顯提升,再聯系到10多款電動車産品的集中亮相,均預示着豐田已經用暗渡陳倉的方式彌補了智能化的短闆。

現在又出現的有趣話題是,重塑電動化和智能化底層邏輯後,豐田這樣的傳統車企有沒有可能再次反轉,讓特斯拉等新造車勢力成為“嫁衣”呢?

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打破的邏輯悖論,以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分析,市場隻有赢家和輸家,嫁衣和布局永遠是同步存在的。而當站在促進消費更新、企業社會責任、推動産業發展的視角來看,所有面向未知的探索,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動力,不應該用嫁衣來形容。

給後人創造比昨天更好的今天,比今天更好的明天,确實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