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 | 同學馬素平和她的《海島尋夢》

作者:齊魯壹點

文 |吳忠波

僅僅兩年多時間,同學馬素平通過與文友的共同努力,使《海島尋夢》這個專欄連續進入齊魯晚報新媒體先鋒榜,2020年度是齊魯壹點号“十大個人号”之一,2021年榮獲年度影響力創作團隊獎(在獲獎的十五個團隊中排名第六)。

青未了 | 同學馬素平和她的《海島尋夢》

昨天我從同學馬素平的壹點号《海島尋夢》專欄《2021 |我和我的隊友們》文章得到了這些可喜可賀的資訊。這篇文章以詳實的資料,質樸的語言,對她的文學追夢進行了總結。可以說,這是一年來她在齊魯壹點新媒體上耕耘播種《海島尋夢》文學田地的豐碩成果,也是一個金融退休幹部愛海島愛煙台、愛崗位行業的家國情懷的年度展示。

青未了 | 同學馬素平和她的《海島尋夢》

作為同學和她的粉絲,雖然關注她的專欄已有很長時間,但是這篇文章的内容和她執念于打造平台這件外人看來閑着沒事幹的營生,我還是深深地被感動了。

我立馬在微信中回複:祝賀同學壹點欄目大熱,感謝對“兄弟檔”的支援扶持,文學是聖地,同學是智者,祝願壬寅“素平”:素面朝天虎嘯齊魯、平地起雷名震華夏!并在轉發《今日頭條》和微信朋友圈時,加了眉标:同學馬素平一一辛勤耕耘勞作,辛醜喜獲豐收!

一、同學尋夢四十年

說起同學馬素平與我的關系,還真有些“海島尋夢”的緣分呢!四十多年前,馬素平随軍人父親從另一海島轉學來到砣矶島,與我有一年多朝夕相處的同班同學時間。那時海島高中學校在校生以漁民子弟居多,被我們叫做“部隊家屬”的駐軍幹部子女,無論是穿着打扮還是學習成績總體上說在學校班級裡是比較亮眼的。

“部隊家屬”中男同學我們能打成一片,張宏鷹即是跟我最好的。而男女同學之間說話交流得少,“軍幹”的女同學個個像城裡的小公主,我們男同學更不敢主動搭腔。但馬素平對我的印象是面容姣好、為人大方、樂于助人而且學習很棒,加上我也是“吃國庫糧的”(非農業戶口),“身架兒上”(所謂身份)似乎有些“同類項”般的某種親近感,但僅此而已,沒有過多的交流。

一九七九年高中畢業後,我們參加考幹,都被錄取在首批全縣前三十的名額中,她分到基層銀行我到了海島稅務。多年後她到了煙台市工作,我這個在縣上海島轉悠的鄉下人,也不喜歡去高攀進“大城市”的同學,故而幾乎失去了聯系。

記得2009年我們高中三十年畢業同學聚會時,我們班馬玉強同學專門負責聯系她,她因工作忙而未能參加這次有近100人到場的師生會聚。十年前我到煙台工作後彼此通過電話,說友善時見個面,也由于我得過且過而一直未果。

2018年6月18日,在我回長島時遇到國防大學孫茂傑教授和退役軍人協會朱劍鋒主任,他們是長島老兵也是為策劃“老兵之家”而來島上考察的。交談中,孫教授說起他看到一篇寫大欽島軍二代回第二故鄉的文章,在他和他的戰友們中引起轟動,好評如潮,并争相轉發。

他不認識作者卻記住她的名字,叫馬素平。我說是誰,馬素平?這不是我同學麼!是,肯定是她,她當年就是從大欽島轉學而來。聽我這一說,加上我告知她父親的名字,孫教授一拍大腿,“就是她。”并說與她父親是相識多年的海島老戰友。

我将馬素平的通訊方式告知孫教授,使他們之間取得了聯系,因而促成了孫教授與她老父親40多年後的見面。後來對第二故鄉和軍旅生涯一往情深的孫教授和朱主任等,自然便成了馬素平專欄的核心角色和鐵杆粉絲。

通過這件事,也開啟了我與馬素平同學間真正的實際性聯系。記得一次她招待來自大欽島的發小和原同僚,我也應邀出席,這是我們畢業後接近四十年的首次見面。順便帶去小小禮物讓其代轉給她的老父親,以表我對這位可親可敬、一身正氣的我們曾經的縣上司的敬意之情。

去年她老父親去世,這按海島規矩親朋好友機關同僚,都是要到場的。由于我未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隻能專門找原同僚了解情況,并在事後發微信,向老同學表示一下慰問和安撫之情。

二、文學尋夢創佳績

2019年6月18日,她發來微信:“您把我這個轉發您的朋友圈吧,這是我在齊魯晚報壹點号開設的專欄——《海島尋夢》上的第一篇文章,以後我會陸續在這個專欄發海島和軍旅的文章。”此後,她的欄目有重要文章也會分享于我,盡管我已下載下傳了壹點号App,也關注了“海島尋夢”專欄。

馬素平開設專欄後,我驚㤞于她的文筆越來越優美、故事越來越動人,更為她濃濃的海島情、軍旅情而感到不可思議又感同身受。上學時知道她國文好,但沒想到幾十年後她能在行業和地方文學圈激起這麼大的波浪。

文筆好說的是她的文學作品,我看了孫教授推薦的那篇文章《海島尋夢》和她的其它回憶文章——《客船進島》《木匠進島》《植樹節——想起那些年在海島植樹的故事》《難忘1977年的聯考作文》《海島老屋有媽媽的“寶貝”》等等,為她有着驚人的記憶力和細膩的表現力,而啧啧稱道并由衷的贊佩。

她的文章在排程場景上高人一籌,有主角有配角,呼呼拉拉,熱熱鬧鬧,氛圍好、氣場足、感染力強;她很會寫文章,比如《海島那些年的外号趣事》文字描寫細膩,對那個大辨子姑娘等的描寫活靈活現,仿佛讓我們想起了那些場景,特開心。比如《我在家鄉長島獲得征文二等獎》,這篇寫得好也巧,主題立意,謀篇布局,涉及對象,語言表達,可以說文章是足智多謀。原本上一個縣級征文二等獎,硬是讓她将一等獎、三等獎和沒獲獎的,從頭到尾表揚了一遍,真的服了她的這個寫作技巧,而實際上這展現的是她的一種胸懷,——大氣磅礴的胸懷!

她的文章,将我們帶回到了那個難忘年代的海島軍營、漁村和學校,還原了故事,叙述了情感。她回憶海島軍營生活氣息濃郁有闆有眼;她表達故事來龍去脈文字優美、暢快淋漓;她講述海島典故、方言土語運用自如。這不僅打撈出我們自己的許多美好記憶,而且着實再現了那個年代的“海島尋夢”的情結。

文學來源于生活。而這一切,都來自于海島出生、軍營長大的她的有感而發,來自于她對第一故鄉、父輩口中的第二故鄉發自心底的愛。這一點我完全相信也能夠了解,對于她這樣的軍二代,不論父母籍貫是東北都市還是江南名城,她都不會因為久居城市而忘記自己是海島人的身份。小時學友、大院玩伴、鄰居鄉情、叔伯友情及軍愛民、民擁軍,如同海深于溪、血濃于水而早已扯不斷理還亂地深深紮根于她的心田。

我曾經對她說,海島國防是文學創作的肥沃土壤,部隊大院是軍旅作家的培養源泉,并半開玩笑評價也期望她能成為:長島軍旅作家3+1之一,即盧新華(砣矶島軍二代、代表作《傷痕》)、王海鸰(長島老兵、馬素平二姐馬素華的同期入伍戰友,其代表作《大校的女兒》),劉靜(南隍城島軍二代兼軍人、其父與馬素平父親是海軍炮校的戰友,代表作《父母愛情》)和馬素平(大欽島軍二代,文學集《海島尋夢》)。

印象中,退休後的馬素平更加幹練、平和、大氣、紮實。她以一人之力,關聯官媒、自媒,集結島人、老兵,以自己和父輩們的親身經曆為藍本,選擇《海島尋夢》這一既微觀又有氣勢的融媒體視窗,述軍旅鄉情,講海防故事,往小處說這是區區小島營房内外的事兒,說大了那其實是軍地海防、家國情懷的大事。她自身就是個氣場足的人,自己有故事,圍繞身邊的也是好戲多多。

我了解的當下成功做事,需要聯國脈、有人氣、能聚焦。值得佩服的是,馬素平在新時代搭建起的網絡新平台上,找到了文學表達視角和媒體運作相結合的模式,無疑挖掘了長島軍地自建國七十二年來的海防史,撬動了這個巨大的國防文化資源和雙擁愛國“金礦”。這比寫部小說、拍部電視劇,都具有其深遠的影響。

這一點我自認為看得準,也認定同學和她的文學平台自有其價值所在。如2019年八一前夕,我主持機關黨建工作創新項目“燈塔紅、山海夢一一燈塔海岸、共享共建”,就曾策劃請人來講海防故事,第一個讓我想起的就是馬素平,她在原工作機關也是多年的黨員上司幹部。為此事我們進行了認真的溝通,盡管最終由于某種原因未能實作,但在我心目中她仍是這個黨課内容最好的老師之一。

經營《海島尋夢》專欄,馬素平的勤奮和奉獻着實令人感動。我管過宣傳知道經營媒體是需要團隊的,而她呢?退休不久年逢花甲家務纏身,卻開啟陌生領域另類專業新的工作征程;拔拉、擺弄一輩子算盤電腦,卻奮不顧身一頭紮進電腦寫文、手機碼字的新媒體行當之中。她沒有經費拔款、不領獎金補貼、缺少稿酬小費,而賺來的是晚睡早起、費腦傷神、手腳不沾地和裡外不得閑。

對家庭盡義務,她是女兒、妻子、母親,每個角色都稱職。對社會負責任,她是一道美麗風景線:記者、編輯、通聯、總編和監制,“本老太太一人兼”;文學散文、詩歌、專題新聞,“葷素菜飯一勺燴”;組織文友,教育訓練新人,幫助發稿,還幫老年文友電腦敲字,真是“背着抱着不嫌煩”;提供平台,服務文友,解決疑難,“軍地島城一線牽。”

馬素平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的關系,讓我聯想起宋代楊萬裡的《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在齊魯晚報的綠蔭下,如小荷般齊魯壹點“才露尖尖角”,而她的欄目則像一隻美麗的蜻蜓早已挺立其上。

她不僅在“荷塘”中茁壯成長,而且還在大海中搏擊湧浪:各地新媒體齊頭并進一一今天長島号聚焦,明天煙台報熱炒,後天金融文學添彩;她沖出地方行業,擴大宣傳影響,争取大報、台多點争輝一一文章大衆報轉載,策劃中央台釆納。

尤其是在2020年9月她通過前期自己專欄的積累影響,組織帶領孫教授在内的三對長島老兵夫婦,到中央電視台《故事裡的中國》第二季《父母愛情》訪談節目現場參加錄制節目(央視名角撒貝甯的主持),将建國以來長山要塞為代表的祖國海上長城的故事,展現在億萬觀衆的面前。

這對于一個業餘作者、自媒個體和退休幹部來說,該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啊!節目播出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人都誇馬素平這個軍二代,幹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讓那些對海島、對國家海防事業有着突出貢獻的守島老軍人第一次走進央視,向全國人民展示了父輩們守島建島幾十年的軍旅情懷,是對父輩幾十年恪守的“海島為家,艱苦為榮,祖國為重,奉獻為本”的老海島精神的大力弘揚。

三、幫人尋夢“兄弟檔”

如果說馬素平與我是同學之緣,那麼與我倆弟弟也有不解的文學和行業之緣。隻就我兩個弟弟“兄弟檔”去年發稿的事,她在述評去年專欄用稿文中說:“吳剛1篇,吳強2篇,他哥倆還是我中學同學的弟弟,我同學曾經是老家長島的宣傳部長,一家人文學功底都很深厚,這絕對是基因遺傳的結果。”

原來,2020年6月底她發微信給我說:”剛知道稅務局吳剛是你的老弟,看見他的文章了(指《我家的老屋》),寫得非常棒。”我說是啊,你要帶帶他,剛出道。我又說:“我還有個小弟,人民銀行吳強,我手頭有一篇他寫的《母親是一朵蓮》,順便也給指導一下哈!”

她顯然不知我們兄弟三人這層關系。“吳強是你的小弟啊!我才對上号。”她說朋友告訴她,吳強也是她的粉絲,經常轉她的文章,這使她很感動。看了我轉小弟吳強的文章,她說很感人,語言精準表達,詞句比較優美,符合散文作品的要求。

她說:“看來你們家基因強大到每個孩子都會寫文章,真棒。”我自知自明地回複:“誇獎了,我是你的粉絲,也有文學夢。但苦于文釆一般,隻好鼓勵兩個弟弟。”我告知,她的文學作品很有影響,我已發給大弟吳剛學習。轉小弟吳強文是因他也是銀行系統的,文章曾在全省人民銀行系統獲得征文一等獎。

我說了大弟說小弟,她不但不煩還蠻有興趣。她又發信說,“大弟那篇文章再轉我看看,再仔細看下吳強的模樣。于是我将吳剛《我家的老屋》(文中有照片)發過去。她看到吳強照片後說:呵呵,這麼大的塊頭!我趕忙解釋,“參照物”的問題,主要是我和老二顯得弱些。

她說:“吳剛原來就瘦,你原來比較标準,特别是上高中時笑咪咪的樣子,我們女同學還能多看幾眼【偷笑】”。“唉呀呀呀,是真的麼?不要騙我!”我腦海裡瞬間冒出了範偉的口頭禅。我為第一次聽到有女同學這樣的“高評”,而自我感覺良好了一番,也以哈哈大笑的表情包作了回複。

到現在,同學馬素平已将小弟吳強拉進了山東省金融文學作家群,幫助發表散文三篇;大弟吳剛進入了她為群主的一個較大文友陣營,除已發作品四篇外,還幫他申請加入文學協會組織;我作為他們的大哥也成了她筆下“兄弟檔”中的一員,并誠邀我也能常寫寫文章。她還建議我們吳氏三兄弟能在齊魯壹點上開個專欄。

今天寫的這篇文章,不是新聞消息評論專題,也不是公文總結,更不是文學作品,隻是看了老同學的年度文學總結,有感而發,想把它作為壹點号“海島尋夢”專欄裡的一篇回憶文章,講講我和老同學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歡。

2022年1月12日于煙台

青未了 | 同學馬素平和她的《海島尋夢》

作者簡介: 吳忠波(海上峰),山東長島人,曾在海島工作三十二年,煙台市直部門任職十年。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楹聯家協會會員,山東十大旅遊風雲人物,先後策劃協編央視《走遍中國》《東方時空》等專題片十餘部集,出版有長島旅遊、神話傳說、天然海石畫、漁家樂圖卷、百千萬億、魅力長島、戰“疫”有我(詩文集)等書籍,另有《蘇轼與登州仙境》和《砣矶硯》書稿待出。

青未了 | 同學馬素平和她的《海島尋夢》

壹點号海島尋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