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未了 | 同学马素平和她的《海岛寻梦》

作者:齐鲁壹点

文 |吴忠波

仅仅两年多时间,同学马素平通过与文友的共同努力,使《海岛寻梦》这个专栏连续进入齐鲁晚报新媒体先锋榜,2020年度是齐鲁壹点号“十大个人号”之一,2021年荣获年度影响力创作团队奖(在获奖的十五个团队中排名第六)。

青未了 | 同学马素平和她的《海岛寻梦》

昨天我从同学马素平的壹点号《海岛寻梦》专栏《2021 |我和我的队友们》文章得到了这些可喜可贺的信息。这篇文章以详实的数据,质朴的语言,对她的文学追梦进行了总结。可以说,这是一年来她在齐鲁壹点新媒体上耕耘播种《海岛寻梦》文学田地的丰硕成果,也是一个金融退休干部爱海岛爱烟台、爱岗位行业的家国情怀的年度展示。

青未了 | 同学马素平和她的《海岛寻梦》

作为同学和她的粉丝,虽然关注她的专栏已有很长时间,但是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她执念于打造平台这件外人看来闲着没事干的营生,我还是深深地被感动了。

我立马在微信中回复:祝贺同学壹点栏目大热,感谢对“兄弟档”的支持扶持,文学是圣地,同学是智者,祝愿壬寅“素平”:素面朝天虎啸齐鲁、平地起雷名震华夏!并在转发《今日头条》和微信朋友圈时,加了眉标:同学马素平一一辛勤耕耘劳作,辛丑喜获丰收!

一、同学寻梦四十年

说起同学马素平与我的关系,还真有些“海岛寻梦”的缘分呢!四十多年前,马素平随军人父亲从另一海岛转学来到砣矶岛,与我有一年多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时间。那时海岛高中学校在校生以渔民子弟居多,被我们叫做“部队家属”的驻军干部子女,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学习成绩总体上说在学校班级里是比较亮眼的。

“部队家属”中男同学我们能打成一片,张宏鹰即是跟我最好的。而男女同学之间说话交流得少,“军干”的女同学个个像城里的小公主,我们男同学更不敢主动搭腔。但马素平对我的印象是面容姣好、为人大方、乐于助人而且学习很棒,加上我也是“吃国库粮的”(非农业户口),“身架儿上”(所谓身份)似乎有些“同类项”般的某种亲近感,但仅此而已,没有过多的交流。

一九七九年高中毕业后,我们参加考干,都被录取在首批全县前三十的名额中,她分到基层银行我到了海岛税务。多年后她到了烟台市工作,我这个在县上海岛转悠的乡下人,也不喜欢去高攀进“大城市”的同学,故而几乎失去了联系。

记得2009年我们高中三十年毕业同学聚会时,我们班马玉强同学专门负责联系她,她因工作忙而未能参加这次有近100人到场的师生会聚。十年前我到烟台工作后彼此通过电话,说方便时见个面,也由于我得过且过而一直未果。

2018年6月18日,在我回长岛时遇到国防大学孙茂杰教授和退役军人协会朱剑锋主任,他们是长岛老兵也是为策划“老兵之家”而来岛上考察的。交谈中,孙教授说起他看到一篇写大钦岛军二代回第二故乡的文章,在他和他的战友们中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并争相转发。

他不认识作者却记住她的名字,叫马素平。我说是谁,马素平?这不是我同学么!是,肯定是她,她当年就是从大钦岛转学而来。听我这一说,加上我告知她父亲的名字,孙教授一拍大腿,“就是她。”并说与她父亲是相识多年的海岛老战友。

我将马素平的通讯方式告知孙教授,使他们之间取得了联系,因而促成了孙教授与她老父亲40多年后的见面。后来对第二故乡和军旅生涯一往情深的孙教授和朱主任等,自然便成了马素平专栏的核心角色和铁杆粉丝。

通过这件事,也开启了我与马素平同学间真正的实际性联系。记得一次她招待来自大钦岛的发小和原同事,我也应邀出席,这是我们毕业后接近四十年的首次见面。顺便带去小小礼物让其代转给她的老父亲,以表我对这位可亲可敬、一身正气的我们曾经的县领导的敬意之情。

去年她老父亲去世,这按海岛规矩亲朋好友单位同事,都是要到场的。由于我未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只能专门找原同事了解情况,并在事后发微信,向老同学表示一下慰问和安抚之情。

二、文学寻梦创佳绩

2019年6月18日,她发来微信:“您把我这个转发您的朋友圈吧,这是我在齐鲁晚报壹点号开设的专栏——《海岛寻梦》上的第一篇文章,以后我会陆续在这个专栏发海岛和军旅的文章。”此后,她的栏目有重要文章也会分享于我,尽管我已下载了壹点号App,也关注了“海岛寻梦”专栏。

马素平开设专栏后,我惊㤞于她的文笔越来越优美、故事越来越动人,更为她浓浓的海岛情、军旅情而感到不可思议又感同身受。上学时知道她语文好,但没想到几十年后她能在行业和地方文学圈激起这么大的波浪。

文笔好说的是她的文学作品,我看了孙教授推荐的那篇文章《海岛寻梦》和她的其它回忆文章——《客船进岛》《木匠进岛》《植树节——想起那些年在海岛植树的故事》《难忘1977年的高考作文》《海岛老屋有妈妈的“宝贝”》等等,为她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细腻的表现力,而啧啧称道并由衷的赞佩。

她的文章在调度场景上高人一筹,有主角有配角,呼呼拉拉,热热闹闹,氛围好、气场足、感染力强;她很会写文章,比如《海岛那些年的外号趣事》文字描写细腻,对那个大辨子姑娘等的描写活灵活现,仿佛让我们想起了那些场景,特开心。比如《我在家乡长岛获得征文二等奖》,这篇写得好也巧,主题立意,谋篇布局,涉及对象,语言表达,可以说文章是足智多谋。原本上一个县级征文二等奖,硬是让她将一等奖、三等奖和没获奖的,从头到尾表扬了一遍,真的服了她的这个写作技巧,而实际上这展现的是她的一种胸怀,——大气磅礴的胸怀!

她的文章,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难忘年代的海岛军营、渔村和学校,还原了故事,叙述了情感。她回忆海岛军营生活气息浓郁有板有眼;她表达故事来龙去脉文字优美、畅快淋漓;她讲述海岛典故、方言土语运用自如。这不仅打捞出我们自己的许多美好记忆,而且着实再现了那个年代的“海岛寻梦”的情结。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海岛出生、军营长大的她的有感而发,来自于她对第一故乡、父辈口中的第二故乡发自心底的爱。这一点我完全相信也能够理解,对于她这样的军二代,不论父母籍贯是东北都市还是江南名城,她都不会因为久居城市而忘记自己是海岛人的身份。小时学友、大院玩伴、邻居乡情、叔伯友情及军爱民、民拥军,如同海深于溪、血浓于水而早已扯不断理还乱地深深扎根于她的心田。

我曾经对她说,海岛国防是文学创作的肥沃土壤,部队大院是军旅作家的培养源泉,并半开玩笑评价也期望她能成为:长岛军旅作家3+1之一,即卢新华(砣矶岛军二代、代表作《伤痕》)、王海鸰(长岛老兵、马素平二姐马素华的同期入伍战友,其代表作《大校的女儿》),刘静(南隍城岛军二代兼军人、其父与马素平父亲是海军炮校的战友,代表作《父母爱情》)和马素平(大钦岛军二代,文学集《海岛寻梦》)。

印象中,退休后的马素平更加干练、平和、大气、扎实。她以一人之力,联动官媒、自媒,集结岛人、老兵,以自己和父辈们的亲身经历为蓝本,选择《海岛寻梦》这一既微观又有气势的融媒体窗口,述军旅乡情,讲海防故事,往小处说这是区区小岛营房内外的事儿,说大了那其实是军地海防、家国情怀的大事。她自身就是个气场足的人,自己有故事,围绕身边的也是好戏多多。

我理解的当下成功做事,需要联国脉、有人气、能聚焦。值得佩服的是,马素平在新时代搭建起的网络新平台上,找到了文学表达视角和媒体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无疑挖掘了长岛军地自建国七十二年来的海防史,撬动了这个巨大的国防文化资源和双拥爱国“金矿”。这比写部小说、拍部电视剧,都具有其深远的影响。

这一点我自认为看得准,也认定同学和她的文学平台自有其价值所在。如2019年八一前夕,我主持单位党建工作创新项目“灯塔红、山海梦一一灯塔海岸、共享共建”,就曾策划请人来讲海防故事,第一个让我想起的就是马素平,她在原工作单位也是多年的党员领导干部。为此事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沟通,尽管最终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实现,但在我心目中她仍是这个党课内容最好的老师之一。

经营《海岛寻梦》专栏,马素平的勤奋和奉献着实令人感动。我管过宣传知道经营媒体是需要团队的,而她呢?退休不久年逢花甲家务缠身,却开启陌生领域另类专业新的工作征程;拔拉、摆弄一辈子算盘计算器,却奋不顾身一头扎进电脑写文、手机码字的新媒体行当之中。她没有经费拔款、不领奖金补贴、缺少稿酬小费,而赚来的是晚睡早起、费脑伤神、手脚不沾地和里外不得闲。

对家庭尽义务,她是女儿、妻子、母亲,每个角色都称职。对社会负责任,她是一道美丽风景线:记者、编辑、通联、总编和监制,“本老太太一人兼”;文学散文、诗歌、专题新闻,“荤素菜饭一勺烩”;组织文友,培训新人,帮助发稿,还帮老年文友电脑敲字,真是“背着抱着不嫌烦”;提供平台,服务文友,解决疑难,“军地岛城一线牵。”

马素平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关系,让我联想起宋代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齐鲁晚报的绿荫下,如小荷般齐鲁壹点“才露尖尖角”,而她的栏目则像一只美丽的蜻蜓早已挺立其上。

她不仅在“荷塘”中茁壮成长,而且还在大海中搏击涌浪:各地新媒体齐头并进一一今天长岛号聚焦,明天烟台报热炒,后天金融文学添彩;她冲出地方行业,扩大宣传影响,争取大报、台多点争辉一一文章大众报转载,策划中央台釆纳。

尤其是在2020年9月她通过前期自己专栏的积累影响,组织带领孙教授在内的三对长岛老兵夫妇,到中央电视台《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父母爱情》访谈节目现场参加录制节目(央视名角撒贝宁的主持),将建国以来长山要塞为代表的祖国海上长城的故事,展现在亿万观众的面前。

这对于一个业余作者、自媒个体和退休干部来说,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人都夸马素平这个军二代,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让那些对海岛、对国家海防事业有着突出贡献的守岛老军人第一次走进央视,向全国人民展示了父辈们守岛建岛几十年的军旅情怀,是对父辈几十年恪守的“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的大力弘扬。

三、帮人寻梦“兄弟档”

如果说马素平与我是同学之缘,那么与我俩弟弟也有不解的文学和行业之缘。只就我两个弟弟“兄弟档”去年发稿的事,她在述评去年专栏用稿文中说:“吴刚1篇,吴强2篇,他哥俩还是我中学同学的弟弟,我同学曾经是老家长岛的宣传部长,一家人文学功底都很深厚,这绝对是基因遗传的结果。”

原来,2020年6月底她发微信给我说:”刚知道税务局吴刚是你的老弟,看见他的文章了(指《我家的老屋》),写得非常棒。”我说是啊,你要带带他,刚出道。我又说:“我还有个小弟,人民银行吴强,我手头有一篇他写的《母亲是一朵莲》,顺便也给指导一下哈!”

她显然不知我们兄弟三人这层关系。“吴强是你的小弟啊!我才对上号。”她说朋友告诉她,吴强也是她的粉丝,经常转她的文章,这使她很感动。看了我转小弟吴强的文章,她说很感人,语言精准表达,词句比较优美,符合散文作品的要求。

她说:“看来你们家基因强大到每个孩子都会写文章,真棒。”我自知自明地回复:“夸奖了,我是你的粉丝,也有文学梦。但苦于文釆一般,只好鼓励两个弟弟。”我告知,她的文学作品很有影响,我已发给大弟吴刚学习。转小弟吴强文是因他也是银行系统的,文章曾在全省人民银行系统获得征文一等奖。

我说了大弟说小弟,她不但不烦还蛮有兴趣。她又发信说,“大弟那篇文章再转我看看,再仔细看下吴强的模样。于是我将吴刚《我家的老屋》(文中有照片)发过去。她看到吴强照片后说:呵呵,这么大的块头!我赶忙解释,“参照物”的问题,主要是我和老二显得弱些。

她说:“吴刚原来就瘦,你原来比较标准,特别是上高中时笑咪咪的样子,我们女同学还能多看几眼【偷笑】”。“唉呀呀呀,是真的么?不要骗我!”我脑海里瞬间冒出了范伟的口头禅。我为第一次听到有女同学这样的“高评”,而自我感觉良好了一番,也以哈哈大笑的表情包作了回复。

到现在,同学马素平已将小弟吴强拉进了山东省金融文学作家群,帮助发表散文三篇;大弟吴刚进入了她为群主的一个较大文友阵营,除已发作品四篇外,还帮他申请加入文学协会组织;我作为他们的大哥也成了她笔下“兄弟档”中的一员,并诚邀我也能常写写文章。她还建议我们吴氏三兄弟能在齐鲁壹点上开个专栏。

今天写的这篇文章,不是新闻消息评论专题,也不是公文总结,更不是文学作品,只是看了老同学的年度文学总结,有感而发,想把它作为壹点号“海岛寻梦”专栏里的一篇回忆文章,讲讲我和老同学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喜欢。

2022年1月12日于烟台

青未了 | 同学马素平和她的《海岛寻梦》

作者简介: 吴忠波(海上峰),山东长岛人,曾在海岛工作三十二年,烟台市直部门任职十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家协会会员,山东十大旅游风云人物,先后策划协编央视《走遍中国》《东方时空》等专题片十余部集,出版有长岛旅游、神话传说、天然海石画、渔家乐图卷、百千万亿、魅力长岛、战“疫”有我(诗文集)等书籍,另有《苏轼与登州仙境》和《砣矶砚》书稿待出。

青未了 | 同学马素平和她的《海岛寻梦》

壹点号海岛寻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