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國本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實力強盛,卻為何葬送了大好優勢?

亂政亡趙。

———孫皓晖《大秦帝國》

趙國是戰國時代實力比較強盛的諸侯國,尤其是在戰國中期以後,趙國幾乎扛起了山東六國的抗秦大旗,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在軍事實力方面與秦國有着一較高下的力量,可以說是戰國中後期唯一一個能夠以秦國相提并論的國家。

而且趙國是在三家分晉之後才成立的諸侯國,真正的立國時間比較短,在國家的統治形式方面沒有如同燕國或者楚國那麼深的思想束縛,整體的發展情況是比較新穎也比較容易進行創新的。

趙國本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實力強盛,卻為何葬送了大好優勢?

但是與趙國實力不相符合的是,他是戰國時代第二個被秦國所消滅的國家,那麼本為山東六國抗秦主力的趙國到底是如何葬送了它的大好形勢的呢?其實主要的問題在于趙國國内的畸形發展。

一、尚武好戰

趙國是一個民風比較彪悍的國家,這可能也與它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趙國位于中原地區的西北部,與戎狄匈奴等少數民族相鄰,這些勢力也處在連年的征戰中,久而久之,趙國也就形成了一種尚武的民風,這導緻這個國家上下比較崇尚武力,對于軍事實力的發展非常的依賴,在趙國剛剛建立的時候就展現出了一種勁旅的感覺。

後來,随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的進行,趙國軍是實力的發展也是突飛猛進,這讓趙國将絕大部分的國家精力都轉向了軍事實力的發展上,對于行政和經濟的發展多有忽略。

可是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可能僅僅依靠軍事實力就能夠強勝,而且軍事實力的強盛也不代表着戰争能夠取得絕對性的勝利,很多曠世大戰比拼的其實是綜合實力,除去軍隊的作戰能力之外,君主的統禦能力、國家經濟方面的支撐能力、軍隊後援系統的保障能力等等都是決定戰争成敗的關鍵。

而如果這些方面做不好,強勢的軍事實力其實是一種浪費,是一種對國家精力和發展資源的浪費。這一點在趙國身上展現得淋漓盡緻。

趙國本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實力強盛,卻為何葬送了大好優勢?

比如說長平之戰,以長平之戰之前趙國的頂級軍事實力其實是有能力與秦國一較高下的,但是在長期的對峙之後,趙國的國力空虛,沒有能力繼續支撐前線作戰,如果戰争繼續消耗下去,趙國即将被拖垮,是以趙王急于結束戰争,無奈之下隻能夠任意用着力于進攻方向的趙括代替實施防守政策的廉頗,導緻了長平之戰的慘敗。

是以趙國的尚武傳統并不是一件好事,它雖然可以幫助趙國提升自身的軍事實力,拉動平民百姓參軍的積極性,也增強士兵的好戰心理,但是這也讓趙國将絕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軍事當中,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讓趙國的國家道路變得越來越畸形。

而對于其他發展方向的忽略導緻了其他方面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正之風,并在趙國的朝野上下迅速的蔓延。

二、崇尚強辯

趙國是一個對文治并不傾向的國家,依舊導緻官員在選拔或者任命的過程中都有漏洞,其實那個時代趙國貴族或者君主身邊的紅人基本上是依靠強辯上位的。什麼是強辯呢?說好聽一點叫做口才,說不好聽一點就是無理取鬧。

比如當時平原君的門客就曾經就“人到底有幾個耳朵”這一話題進行過辯論,可讓人啼笑皆非的事,在這場辯論中,主張有兩個耳朵的人無論如何都辯不過主張人有三個耳朵的人,而平原君作為當時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作為趙國最大的貴族卻引以為豪,将這樣的人奉為上賓,由此可見趙國當時的風氣。

趙國本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實力強盛,卻為何葬送了大好優勢?

又比如說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渑池之會中,蔺相如的行為大體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詭辯,二是以死相逼,這就是當時趙國崇尚強辯風氣的一種展現,通過無理由的辯論來展示自己所謂的才華,以此來獲得貴族或者君主的青睐。

由此導緻了趙國的朝野上下污穢不堪,在文臣當中幾乎沒有幾個是真正有才華的人,他們之是以會得到君主的賞識大多數是因為強辯,而在趙國為數不多的名仕當中,也大多數是以辯論或者勸谏而出名,除去我們上述所說的蔺相如,還有一個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毛遂。

毛遂自薦所展現出來的口才也就不需要我們再具體描述了,這樣的人看上去很有觀賞感,但是實際能夠為國家帶來的貢獻卻是少之又少,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完璧歸趙和渑池之會之後,蔺相如幾乎沒有再出現在公衆視野的原因,說白了,這一類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中看不中用的。如此,趙國的政治環境怎麼會不混亂呢?

三、混亂的朝堂

當趙國的君主對于崇尚強辯的人大家贊賞,并且讓其仍居高位的時候,趙國的政治風向已經漸漸開始了轉變,因為這一類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巧舌如簧,搬弄是非,說出來的話看似很有道理。

但是卻不能為國家的發展做出具體的貢獻,甚至有的人會利用所謂的口才來蒙蔽君主的視線,更有甚者會殘害忠良。比如說戰國末年的郭開,有的人說郭開是戰國時代最大的奸佞小人,趙國的滅亡與郭開有着分不開的聯系。

趙國本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實力強盛,卻為何葬送了大好優勢?

郭開有着一張極其會搬弄是非、挑撥離間的嘴,而也正是他的言論陷害了趙國最為重要的兩個名将:一個是廉頗,我們都曾聽說過一句話,叫做“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說當時廉頗在前往其他國家之後,趙王曾經派人去請過他。

但是之後郭開卻造謠說廉頗的精力和身體狀态都不如從前,像趙王描繪了一副風燭殘年的模樣,讓趙王放棄了再次任意用廉頗的念頭。

再一個是李牧,郭開在收了秦國的賄賂之後,不停的在趙王面前說李牧的壞話,認為李牧與敵軍有勾結,企圖霍亂找國的朝政,成功的讓趙王将李牧召回,後來又通過繼續進獻讒言讓趙王任用司馬尚代替了李牧,并在暗中将李牧殺害。

而李牧死後,趙國再也沒了能夠擔當大任的将領,強盛的軍事實力也就成為了擺設。但其實郭開隻是一個縮影,他所代表的是當時趙國朝堂上隻會呈口舌之快卻無真正治國能力的文臣,也是趙國會蒙受失敗的最關鍵因素。

小結:

是以我們綜合上述的叙述可以看到,趙國會葬送自己的大好形勢與它本身的發展有着極大的聯系,過度的崇尚軍事實力的強盛讓趙國上下忽略了行政和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在軍事實力強盛起來之後卻發現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對其進行支撐,大規模的戰争當中後繼無力,後援也得不到保障,軍隊有力卻無法發揮。

趙國本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實力強盛,卻為何葬送了大好優勢?

而政治上崇尚強辯的風氣又已經滲透,當時整個朝野上下幾乎都是逞口舌之快的人,沒有真正能夠為國家制定計劃和規劃體系的文臣,導緻發展頭重腳輕。

可是國與國之間的對抗比的是綜合實力,隻有軍事而沒有經濟和政治,這樣的國家相當于隻有一條腿的人,無論如何也是比不過雙肢健全的人的,是以,趙國的失敗其實是在發展方面出現了決策的失誤,如果它能夠像秦國一樣顧及到軍事、行政、經濟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相信趙國是擁有着與秦國一較高下的實力和機會的。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