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国本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实力强盛,却为何葬送了大好优势?

乱政亡赵。

———孙皓晖《大秦帝国》

赵国是战国时代实力比较强盛的诸侯国,尤其是在战国中期以后,赵国几乎扛起了山东六国的抗秦大旗,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在军事实力方面与秦国有着一较高下的力量,可以说是战国中后期唯一一个能够以秦国相提并论的国家。

而且赵国是在三家分晋之后才成立的诸侯国,真正的立国时间比较短,在国家的统治形式方面没有如同燕国或者楚国那么深的思想束缚,整体的发展情况是比较新颖也比较容易进行创新的。

赵国本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实力强盛,却为何葬送了大好优势?

但是与赵国实力不相符合的是,他是战国时代第二个被秦国所消灭的国家,那么本为山东六国抗秦主力的赵国到底是如何葬送了它的大好形势的呢?其实主要的问题在于赵国国内的畸形发展。

一、尚武好战

赵国是一个民风比较彪悍的国家,这可能也与它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赵国位于中原地区的西北部,与戎狄匈奴等少数民族相邻,这些势力也处在连年的征战中,久而久之,赵国也就形成了一种尚武的民风,这导致这个国家上下比较崇尚武力,对于军事实力的发展非常的依赖,在赵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一种劲旅的感觉。

后来,随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的进行,赵国军是实力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这让赵国将绝大部分的国家精力都转向了军事实力的发展上,对于行政和经济的发展多有忽略。

可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军事实力就能够强胜,而且军事实力的强盛也不代表着战争能够取得绝对性的胜利,很多旷世大战比拼的其实是综合实力,除去军队的作战能力之外,君主的统御能力、国家经济方面的支撑能力、军队后援系统的保障能力等等都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而如果这些方面做不好,强势的军事实力其实是一种浪费,是一种对国家精力和发展资源的浪费。这一点在赵国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赵国本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实力强盛,却为何葬送了大好优势?

比如说长平之战,以长平之战之前赵国的顶级军事实力其实是有能力与秦国一较高下的,但是在长期的对峙之后,赵国的国力空虚,没有能力继续支撑前线作战,如果战争继续消耗下去,赵国即将被拖垮,所以赵王急于结束战争,无奈之下只能够任意用着力于进攻方向的赵括代替实施防守政策的廉颇,导致了长平之战的惨败。

所以赵国的尚武传统并不是一件好事,它虽然可以帮助赵国提升自身的军事实力,拉动平民百姓参军的积极性,也增强士兵的好战心理,但是这也让赵国将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军事当中,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让赵国的国家道路变得越来越畸形。

而对于其他发展方向的忽略导致了其他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正之风,并在赵国的朝野上下迅速的蔓延。

二、崇尚强辩

赵国是一个对文治并不倾向的国家,依旧导致官员在选拔或者任命的过程中都有漏洞,其实那个时代赵国贵族或者君主身边的红人基本上是依靠强辩上位的。什么是强辩呢?说好听一点叫做口才,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无理取闹。

比如当时平原君的门客就曾经就“人到底有几个耳朵”这一话题进行过辩论,可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在这场辩论中,主张有两个耳朵的人无论如何都辩不过主张人有三个耳朵的人,而平原君作为当时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作为赵国最大的贵族却引以为豪,将这样的人奉为上宾,由此可见赵国当时的风气。

赵国本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实力强盛,却为何葬送了大好优势?

又比如说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行为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诡辩,二是以死相逼,这就是当时赵国崇尚强辩风气的一种体现,通过无理由的辩论来展示自己所谓的才华,以此来获得贵族或者君主的青睐。

由此导致了赵国的朝野上下污秽不堪,在文臣当中几乎没有几个是真正有才华的人,他们之所以会得到君主的赏识大多数是因为强辩,而在赵国为数不多的名仕当中,也大多数是以辩论或者劝谏而出名,除去我们上述所说的蔺相如,还有一个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毛遂。

毛遂自荐所体现出来的口才也就不需要我们再具体描述了,这样的人看上去很有观赏感,但是实际能够为国家带来的贡献却是少之又少,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之后,蔺相如几乎没有再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原因,说白了,这一类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中看不中用的。如此,赵国的政治环境怎么会不混乱呢?

三、混乱的朝堂

当赵国的君主对于崇尚强辩的人大家赞赏,并且让其仍居高位的时候,赵国的政治风向已经渐渐开始了转变,因为这一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巧舌如簧,搬弄是非,说出来的话看似很有道理。

但是却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具体的贡献,甚至有的人会利用所谓的口才来蒙蔽君主的视线,更有甚者会残害忠良。比如说战国末年的郭开,有的人说郭开是战国时代最大的奸佞小人,赵国的灭亡与郭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赵国本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实力强盛,却为何葬送了大好优势?

郭开有着一张极其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嘴,而也正是他的言论陷害了赵国最为重要的两个名将:一个是廉颇,我们都曾听说过一句话,叫做“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当时廉颇在前往其他国家之后,赵王曾经派人去请过他。

但是之后郭开却造谣说廉颇的精力和身体状态都不如从前,像赵王描绘了一副风烛残年的模样,让赵王放弃了再次任意用廉颇的念头。

再一个是李牧,郭开在收了秦国的贿赂之后,不停的在赵王面前说李牧的坏话,认为李牧与敌军有勾结,企图霍乱找国的朝政,成功的让赵王将李牧召回,后来又通过继续进献谗言让赵王任用司马尚代替了李牧,并在暗中将李牧杀害。

而李牧死后,赵国再也没了能够担当大任的将领,强盛的军事实力也就成为了摆设。但其实郭开只是一个缩影,他所代表的是当时赵国朝堂上只会呈口舌之快却无真正治国能力的文臣,也是赵国会蒙受失败的最关键因素。

小结:

所以我们综合上述的叙述可以看到,赵国会葬送自己的大好形势与它本身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联系,过度的崇尚军事实力的强盛让赵国上下忽略了行政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在军事实力强盛起来之后却发现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其进行支撑,大规模的战争当中后继无力,后援也得不到保障,军队有力却无法发挥。

赵国本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实力强盛,却为何葬送了大好优势?

而政治上崇尚强辩的风气又已经渗透,当时整个朝野上下几乎都是逞口舌之快的人,没有真正能够为国家制定计划和规划体系的文臣,导致发展头重脚轻。

可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比的是综合实力,只有军事而没有经济和政治,这样的国家相当于只有一条腿的人,无论如何也是比不过双肢健全的人的,所以,赵国的失败其实是在发展方面出现了决策的失误,如果它能够像秦国一样顾及到军事、行政、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相信赵国是拥有着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和机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