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五年(1417年),皇太孫朱瞻基剛滿19歲。
按古人的算法,作為成年人的朱瞻基也該結婚生子了。
這年三月,禮部為朱瞻基安排好了婚禮儀仗,服飾和新婚居所。
不久,朱棣專門釋出了冊封令,冊封光祿寺卿胡榮之女胡善祥為皇太孫妃。
當月下旬,明廷就按照親王的禮儀為朱瞻基舉行了迎親禮。
除了胡氏,朱瞻基還娶了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孫氏為嫔。
不過,相對第一夫人胡善祥,朱瞻基更喜歡明豔聰慧的孫氏。

朱瞻基和孫氏大婚劇照
說起孫氏,還是朱瞻基的母親張氏,即熱播劇《大明風華》中朱高熾之妻相中的。
先前,張氏之母和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夫人十分要好,兩家也少不了互相往來。
一日,張母發現孫忠的第三女孫氏已經長大,并且出落地十分聰慧美麗,遂在入宮探望女兒的時候順嘴提了一句。
說者無心,聽着有意。張氏忙讓丈夫朱高熾奏請永樂皇帝準許,将年僅十餘歲孫氏攜至宮裡養育。
張氏劇照
到了朱瞻基即位稱帝,育有一女的太妃嫔孫氏也水漲船高,被朱瞻基特封為貴妃。
但孫氏并不滿足現有地位,她盯上了胡善祥的皇後之位。
起初,朱瞻基對這兩位夫人倒是一碗水端平,誰都不偏愛。
随着時間推移,朱瞻基漸漸地對胡善祥有了看法。
原來,“太平天子”朱瞻基即位之後頗好巡遊,身為皇後的胡善祥覺得不妥,常正常勸朱瞻基稍作收斂。
但孫氏卻從未勸過朱瞻基,她總是撿朱瞻基好聽的話說,從不做令朱瞻基掃興的事。
看着病歪歪的胡氏在婚後一直沒有生育,朱瞻基對其越加不滿和厭煩,慢慢地冷落了胡氏。
朱瞻基劇照
孫氏秉性狡黠,她雖有奪位之心,但表面上卻對胡皇後、張太後等位居其上的勳貴百般讨好。
此外,孫氏對太監和宮女的态度也十分和藹。不久,皇宮上下都對孫氏稱贊不已。
朱瞻基自然明白孫氏的心思,他也想将聰慧體貼的孫氏立為皇後,但他知道此事萬萬不能操之過急。
按照古時制度,若沒有充分合适的理由,皇後不能輕言廢立。
朱瞻基苦思冥想後,終于想了一招來試探皇太後張氏和滿朝文武大臣:賜金寶。(注:明代的祖宗法制規定,皇後既有金冊又有金寶,貴妃以下則隻能授予金冊)
張太後早年曾随明仁宗朱高熾監國,已經養成善處大事的才幹,是以朱瞻基的小心思根本沒有瞞過她。
想到孫氏被自己撫養數年,二人感情一直不錯,張太後思考再三後便同意了朱瞻基的請求。
如此,孫氏無皇後之名,卻同樣獲得了金寶。
這樣一來,嗅覺靈敏的宮女太監紛紛開始向孫氏靠攏,胡皇後頓顯勢單力孤。
胡善祥劇照
赢了第一局,孫氏又開始籌劃第二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史載:宣德二年,孫氏“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
為何孫氏要想法設法地“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呢?
前文已述,皇後胡善祥因病無子,而孫氏除了誕下一女也未能生育兒子。
是以,如果孫氏要奪得後位,則必須要生育皇子。
到時,朱瞻基自然會将其子封為太子。
既然兒子被立為皇太子,那麼“母以子貴”的孫氏也自然會成為皇後。
需要注意的是,和孫氏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朱瞻基不僅知道孫氏沒有懷孕,而且還知道孫氏“陰抱宮人子為己子”。
當然,這名“宮人子”必然也是朱瞻基的兒子。
因為宮廷内部對皇帝的起居行止都有詳細的記錄,如夜宿何宮、幸何妃嫔、送何人禮物等都有案底可查。
不過,孫氏策劃的雖然周密,但仍有風聲傳了出來。
最後又是朱瞻基出手解決了流言散播,史載“長随内使喜安坐诽謗伏誅”。
編輯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檔描述
見孫氏有子,外官明白孫氏得勢已成既定事實,以英國公張輔為首的文武官員紛紛遞折子請立皇長子為太子。
于是,在這個皇子出生的第十天,朱瞻基正式準許了大臣們關于立儲的奏請。
二十天後,朱瞻基給這名皇子定下了冊立太子大典的時間。
宣德三年二月,朱瞻基正式冊立朱祁鎮為皇太子。
見風使舵的大臣們見孫氏為後已是既定事實,再次上疏奏請立皇太子生母孫氏為皇後。
這當口,孫氏扭捏了,開始惺惺作态地推辭開來。
朱瞻基可沒時間管她,他正忙着将大臣的奏折拿給張太後,希望張太後表态支援。
張太後見事實和外界輿論都對孫氏有利,隻好同意朱瞻基所請。
雖然張太後同意了朱瞻基改立皇後的請求,但他的首輔大臣楊士奇不僅拒絕表态,還援引宋仁宗廢郭後被後人貶責一事勸谏朱瞻基三思而行。
朱瞻基無法,隻好擡出了張太後壓住了楊士奇,并向其請教此事的處理方法。
楊士奇見朱瞻基打定了心思,無奈之下遂給朱瞻基出了一招:引導皇後自己提出辭位的請求。
不久,胡皇後被遷出正宮,孫貴妃則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後的寶座。
到此為止,明朝史上第一次皇後廢立風波總算平靜了下來。
(後續: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後死。不久,廢後胡善祥亦随之而去。按制度:胡善祥應以皇後之禮葬于朱瞻基之景陵。孫氏不同意,胡善祥遂被明廷以妃嫔之禮安葬)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