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衣”彩紛呈!長江流域民族服飾展亮相長江文明館

長江日報大武漢用戶端1月13日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徐志剛)民族服飾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是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粘合劑”。

1月12日,“同源共生 ‘衣’彩紛呈——長江流域民族服飾展”在長江文明館開幕。該展覽由長江文明館(武漢自然博物館)聯合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主辦,共展出長江流域多個民族的精選服飾、銀飾和絲織刺繡等130餘件(套)。

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飾中可以看出相似的喜好

“衣”彩紛呈!長江流域民族服飾展亮相長江文明館

展覽現場。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展覽分為“長江之源,藏羌之貌”“紅飛翠舞,笙歌鼎沸”“水曲林深,神秘之鄉”三個單元,以藏族、羌族、彜族、白族、土家族、苗族和侗族的服飾、銀飾和絲織刺繡為主,以圖檔、影像資料,實地造景和多種互動裝置為輔,集中展現屬于長江流域獨特的文化魅力。一針一線之間,展示一幅幅精美的民族曆史文化畫卷。

展覽在沙畫表演《霓裳錦繡中華》中宣布開幕,表演者指尖流動的細沙描繪出風格獨特、瑰麗多姿的民族服飾,讓現場觀衆贊歎不已。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首先映入觀衆眼簾的是藏族和羌族服飾,講解員以哈達為例介紹了藏族和羌族服飾的白色崇拜。長江流域各民族服飾各具特色,一些民族卻有着相似的喜好。彜族、白族、土家族、苗族和侗族,都以銀為重,以銀為美。展廳現場,這些民族與服飾相關的銀飾物件也得到展示。

“衣”彩紛呈!長江流域民族服飾展亮相長江文明館

記者注意到,四川彜族、湘西苗族服飾顔色選擇上以黑色、深紅、藍灰色為主;白族女子服飾與漢族傳統服飾相似,以淡紅底色配以大花瓣圖案,顯得活潑喜慶;《後漢書》記載瑤族祖先喜好穿“五色”衣服,直到近代瑤族服飾仍保留這樣的風格,展出的瑤族婦女服飾,從頭帕、上衣、圍腰到褲子,都是用五色線刺繡而成,是名副其實的“衣斑斓布”。

“衣”彩紛呈!長江流域民族服飾展亮相長江文明館

兩名着民族服裝的小小志願者先後接下講解員的講解工作,觀衆為他們的講解喝彩。中南民族大學學生志願者參與本次展覽的布展和志願講解,該校美術學院學生原創的具有民族特色文創産品也在本次展覽中做展示售賣。一些展區輔以實地造景和現代化多媒體互動。不少觀衆家長和孩子還現場體驗了民族特色的藍染染織與手工織布,在動手的同時,緻敬匠心,傳承非遺文化。

彜族男女武士服九成是首次對外展出

“衣”彩紛呈!長江流域民族服飾展亮相長江文明館

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楊勝才介紹,本次臨展展出的130件(套)長江流域各民族傳統服飾均由該校民族學博物館提供,包含服飾、刺繡、織錦、銀飾和紡織工具等5大類别,展品大多為清代至新中國成立前後的傳統民族服飾。其中不少珍品,如彜族男女武士服等,展出的90%以上服飾,自上世紀50年代征集收藏于該校民族學博物館後首次公開對外展出。

楊勝才說,恰逢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勝利召開,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舉辦長江流域民族服飾展,以“同源共生 ‘衣’彩紛呈”為主題,從服飾視角,向公衆充分展示各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共同書寫的悠久曆史,共同創造的燦爛文化,這些曆史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命運共同體。

“衣”彩紛呈!長江流域民族服飾展亮相長江文明館

長江文明館館長李淑雲表示,民族服飾是一個民族的外部形象徽志,也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綜合體。長江流域服飾文化與長江文化亦步亦趨相始終,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本次展覽通過民族服飾首飾、圖檔和影像資料,輔以實地造景和現代化多媒體互動,共同描繪長江流域絢麗多姿、和諧共生的民族風情,展示多彩文明,促進共同繁榮。

據悉,展覽将持續至3月27日,免費對觀衆開放。後續還将推出線上展覽,長江文明館還安排了小小志願者定期為觀衆提供免費講解。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