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建平台強保障——渤海灣湧動創新潮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建平台強保障——渤海灣湧動創新潮

圖 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展廳的部分直升機裝置。

圖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内,天津慧智百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員工在做實驗。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攝

“這是公司新工廠中的房間,是國内目前研發投産的首個裝配式裝修智能制造工廠中的房間。”1月7日,和能人居科技(天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财務總監劉豔平介紹,2021年公司将“家”安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在天津經開區的政府引導資金支援下自主創新明顯加速,目前已成為國内首批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天津市首批瞪羚企業。

最近3年,天津經開區與北京中關村完善協同機制,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環境,10.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已結出科技創新的累累碩果,初步形成以緻導科技、聯彙智造、威努特等為代表的智能科技産業,以一瑞生物、海河生物、生命彙等為代表的生命大健康産業,以和能人居、藍星清洗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産業等多個特色産業。

産業體系成型

實作遠端控制的5G工業機器人、火神山醫院使用的對講機系統、定制化生産全屋部品……3年來,一批高科技産品如雨後春筍般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湧現,園區圍繞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務業打造“3+1”産業體系的成果初顯。

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科技園走出來的企業。“過去,與水下探測器相關的核心技術長期依賴進口,目前這些技術國産化已大幅提速。公司生産的水下機器人在南水北調工程黃河隧道4.7公裡的水下探測中,發揮自主化探測能力,幫助工程順利完成檢測。”深之藍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建倉說,公司目前境内授權專利已達253項,境外授權專利44項。

海内外人才資源也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加速融合。天津(濱海)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是中國科協與天津市合作共建的雙創平台,為海外人才提供創新成果孵化、轉化服務,是天津市重要的引才引智管道。天津華放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O林振華留學歸國創業,2021年獲評濱海新區引進創新創業領軍人才。“我們團隊創立的華放科技緻力于人工智能無人介入輻射監測裝備與無人平台的二次開發。在園區支援下,公司業務發展迅速,已成長為天津高新技術企業、雛鷹企業。”林振華說。

天津科技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劉鼎成說,2021年正式啟用的天津科技大學科技園是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轄區内的“園中園”,已經獲評市級大學科技園,通過相關合作,将進一步完善高校成果轉化,發揮科技大學在生物合成、發酵等領域的優勢,推動一批自主創新的“硬核”成果落地轉化。目前,天津科技大學科技園已吸引30餘個大學生創業團隊、教授專家團隊入園。

目前,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已擁有天津(濱海)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協同創新示範基地、濱海中關村硬創夢工廠、玑瑛創新中心、北創百聯孵化器、天津科技大學科技園等,形成創新平台矩陣,正努力營造專業化強、應用場景足、服務效能好的創新保障體系。

服務環境優化

“聯彙智造是移動機器人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過去,新産品申報發明專利的時間最少需要3年。而園區内的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産權保護中心通過成立專班提供專業服務的模式,幫助聯彙智造新産品取得專利時間縮短至4個月,極大提高産品上新速度。”天津聯彙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福海介紹,2021年聯彙智造獲得多個世界500強的客戶,業務範圍不斷拓展,園區提供的知識産權保護服務至關重要。

支援自主創新,不但要有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的“軟體”服務體系,還要有配套硬體支援。

“我們公司是濱海新區土生土長的企業,相關部門免除3年1萬平方米的廠房租賃費,按照市價算,相當于每年幫助企業節約成本200餘萬元。”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晶說。

在京津兩地協同方面,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更是開放更多應用場景和低成本創業的載體,将濱海新區先進制造業與北京創新資源優勢疊加。天津飛圖同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北京來津企業,其研發的網數叢集對講機技術在武漢火神山醫院實作應用,為疫情防控作出貢獻。該公司董事長梁紅生介紹,2022年公司規模有望繼續擴大。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辦公室主任陳強介紹,針對園區設立初期的體制機制問題,天津經開區将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納入法定機構改革,通過全員競聘調集精兵強将充實園區管理團隊,學習北京中關村改革的先進管理經驗,将經開區科技創新局、泰達産發集團科技工業園公司整建制遷入園區。一系列舉措強化了科技園服務創新資源的能力,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管理機制完善

2021年1月20日,在天津濱海新區區委協同專班、經開區黨建工作部的支援下,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組建新區首個主題園區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理事會(簡稱“理事會”),建立立立“理事會、協同專班、秘書處、智囊團”四位一體運作模式,形成黨建引領共同締造高品質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新方法。在該理事會的推動下,涵蓋政務服務、人才服務、金融服務的新辦公空間投入使用,天津市中小企業信用融資擔保中心落地,第二屆天津市“海河英才”創業大賽、2021年中英科技創新項目線上路演等創新創業活動持續開展。

針對往返京津創業人才反映最多的高鐵列次少、公交線路少等問題,新區通過協調鐵路、公交、公安、交管部門,增調高鐵列次,開通濱海—中關村到濱海站的免費擺渡車,極大便利交通出行。

理事會推動了園區“創新鍊、産業鍊、人才鍊、資本鍊”的深度融合,園區創新氛圍更濃、營商環境更優、員工生活更便利。

近3年來,中智科技、天津市中小企業信用融資擔保中心、恒瑞醫藥數字醫療項目、智衆醫療、海聘科技、天億時代等一批優質項目落戶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創雲融達、融智通信獲評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産業領軍企業,園區領軍企業已達8家。

“未來,天津經開區将進一步整合海河基金、中小企業擔保中心、銀行機構力量,設立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産業基金,針對企業發展階段的需要,打造立體化的投融資服務體系,賦能科技型中小企業由‘種子期’跨越到‘成熟期’。”陳強說。(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