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挑戰巨頭,主打安全的Telegram、超信勝算幾何?

挑戰巨頭,主打安全的Telegram、超信勝算幾何?

如今的移動即時通訊市場有點“蹊跷”,一邊是朋友圈裡“微信又出故障了”,“微信要上直播了”“煩死了,每天被微信群裡的垃圾資訊轟炸”等諸如此類的控訴和抱怨,另一邊是主打隐私保密安全的後來者集體出動,海外的Telegram截止到今年2月,使用者每天發送消息150億條,月活躍使用者突破1億人,而且每天新增使用者約為35萬,Wickr在2014年6月獲得3000萬美金融資後也在加速“攻城略地”,國内的超信也大有後來居上之勢,此外還有CoverMe,Dove等一大批後起之秀。當年易信、來往、米聊等狙擊微信的先行者铩羽而歸,那這些從安全門縫裡滋長出來的“雜草”能否完成逆襲?等待他們的又還有哪些挑戰?

好消息是:巨頭壟斷下又現生長空間

當來往們折戟沉沙,所有的人都在喊大局已定,全球使用者破10億的WhatsApp,月活躍使用者7.62億的微信成為了中外移動IM市場上兩個遙不可及的存在,然而時過境遷,WhatsApp、微信籠罩下的IM市場正被劃出一道口子。

一、巨頭(微信/whatsapp)開始出現“病态”,後來者有機可乘

如今的微信/whatsapp早已不是當年的微信/whatsapp,但看似不可撼動的江湖地位,背後卻隐現出臃腫的身軀以及多種“慢性疾病”,就以微信為例,如今:

1、資訊備援造成社交負累 。這裡充斥着各類心靈雞湯、養生知識、星座運程、廣告推銷、拉票投票甚至各種吐槽各種曬等等。這一方面使得資訊高度重複并嚴重碎片化,另一方面使用者又難以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資訊,“資訊黑洞”與“資訊過載”并存,資訊明顯“結構性過剩”。

 2、情緒随意被傳染、被消費。使用者的“貪慎癡”被任意利用,撕逼、情懷成為了最好的理由,咪蒙、六神磊磊等成為了最好的故事源,“販賣小孩一律死刑”、“疫苗之殇”、30張機票......成了一波又一波的熱門話題,挑逗和消費公衆情緒成為屢試不爽的伎倆。

 3、謠言四散滋生病毒傳播。“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标題黨、五花八門的誘導分享,低劣“老舊”的謠言、精妙的僞原創随處可見,各種“緻癌”、“養生”、“丢小孩”謠言恣意橫飛,辟謠反而成了“狼來了”的笑話。碎片化的微信呈現的都是支離破碎的内容,卻演變成一場群體意識侵占個人意識的鬧劇,一旦個人意識受锢于群體意識,“三人成虎”便有了可乘之機。

4、資訊繭房造成資訊篩選困難。微信公衆号相對開放的方式看似讓讨論聚焦,但也增加了視野窄化、群體極化,這使得輿論場中社會群體間的交往邊界被強化,不同層級的社會群體難以開展輿情溝通,而且這海量的資訊和使用者有限的注意力構成極大的沖突,進而引發使用者逃離。

5、好友非好友,社交不社交。當“嗨,美女,加我一下微信吧!”成為使用者日常中的一部分,當這種沒有信任基礎的陌生人闖入了自己的朋友圈,微信就不再是單純的熟人、半熟人的社交工具。他們原以為簡單的撮合就能完成社交的轉換,最後才發現這根本生造不出關系,因為“自己不牛B,認識再多牛B的也與你無關! ”于是朋友圈、通訊錄流淌的都是些眼熟的陌生人。

再加上微信們逐漸承擔起公司财務的責任,成為各類“七大姑八大姨”的流量入口,當他們不斷膨脹,使用者越來越喘不過氣,便選擇了逃離;而微信/whatsapp越來越龐大時,自己也在慢慢變老。

二、安全隐私需求由隐性轉變成顯性

這一是近年來,洩露和侵害公民個人資訊包括隐私的事件頻頻發生,個人資訊成了随意買賣的“商品”,非法買賣公民個人資訊違法犯罪活動日益泛濫。盡管幾乎每日都能看到政府查辦此類案件,但仍然有增無減。就在剛剛過去的5月,馬雲、王健林、馬化騰、雷軍等網際網路或商界巨頭的個人身份證資訊都在Twitter上被曝出,普通百姓的資訊更何談被保護。

二是人們對安全隐私的保護需求越來越重視,尤其是斯諾登事件後,公衆的隐私安全被空前放大。

當人們越發争執不休,這種擔憂情緒也造就出新的商機。

産品成了突出重圍的第一利刃

除了金立、奇酷手機等硬體廠商們,軟體們也打着安全牌“趁機而入“,當下海外的Telegram,國内的超信正擔負起抗擊whatsapp/微信的大任。而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從産品上完成差異化的塑造。

講産品前,我們先來看看安全,盡管說來說去,但都繞不過這四點:

1、通信安全:指通過語音和短信的通信時,應用能夠防止通話或資訊被截獲監聽。

2、資料傳輸安全:資料接入的傳輸通道要可靠,這主要由通信營運商完成。

3、運作安全:這點存在形式多式多樣,目的是有效隔離惡意應用和木馬。

4、資訊安全:這主要是指防止敏感資訊的洩漏,如照片、私密視訊、短信、聯系人等等。

那我們再看看Telegram、超信是如何應付的?

總的來說,他們有相似的地方,比如:

1、注冊登入極其簡單,如超信隻需要簡單的輸入資訊就可登陸,當使用者再次登入時,再輸入手機号的短信驗證碼就可進入。Telegram 也是,點選主界面右下角的「大美圓」可以發起聊天。

2、沒有社交網絡。它們都沒有社交網絡,使用者所能做的隻是聊天。除了文字+圖檔+網絡電話的形式,超信、Telegram還可以發送語音、視訊、位置和檔案等。

3、為安全采用了不同的資訊加密方式:Telegram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所有内容不通過 Telegram 伺服器;當使用者登出帳号時,私密聊天的内容就會消失。而且在 Telegram 中可以發起一個私密聊天,在進行私密對話時,使用者可以設定閱後即焚定時器,此外在進行私密聊天時還可反截圖,即無法截圖。超信采用的是 P2P 加密傳輸,沒有中心伺服器,不會收集中繼資料,這也是端到端加密通信,而且超信在閱後即焚模式下,圖檔在聊天框将模糊展示,需長按才能看清原圖,使用者隐私得到保護,同時當檢測到截圖時還會在對話中顯示:“xxx 已截屏”、“我已截屏”。這個伺服器不留痕迹的模式,讓聊天更私密。

 4、設定資訊送達通知,Telegram、超信在每條資訊的後面都會有兩個√,當出現一個時,表明資訊送達,出現第二個√時表明資訊已被閱讀。并且兩者都支援針對性回複,當需要針對某個人說的某句話發表看法時,單擊資訊然後選擇 Reply 即可(超信是長按選擇“回複”)。

5、 一目了然的輸入、線上等狀态提醒

使用者在 Telegram /超信中輸入消息 / 發圖時,會顯示「...typing / >>sending photo」(超信顯示的是線上、輸入中)的字樣。

同時,它們又有一些不同的設計細節。如Telegram可随意發送各種格式的檔案,并有一個可以搜尋線上圖檔(包括 GIF)的搜尋器(此處需梯子)。另外還新增了一個Channel功能,就如廣播或者公告闆一樣,可用來資訊分發。而超信對應的是一對一振鈴和群主強制振鈴群成員的功能,用于召喚通話對象同時線上溝通,進而使得會議模式成為其另一特色功能。Telegram 注重聊天場景下的體驗,比如用經過創作的一張小作品取代白紙樣的預設背景;語音消息支援調節進度;還建立了較為靈活的通知機制,可以針對性的設定一對一聊天、群組聊天通知時的振動、聲音、消息預覽、LED 訓示燈顔色等。超信則是死磕安全,設立多層防護,除了剛說的每一次退出超信後,再次登入,都需要輸入手機号的短信驗證碼。如果在超信裡設定了登入密碼,即輸入短信驗證碼後,還需輸入登入密碼才能進入聊天頁面。如登陸密碼被盜了,超信設定裡還有密碼鎖(安卓)及Touch ID(蘋果)設定,即需要短信驗證碼 、登入密碼 、密碼鎖(or Touch ID)全部都正确才能進入聊天頁面。此外超信還有,而本地消息自毀、資訊多級回複和轉發,群内消息的被閱讀數量也以綠色數字标示等也較有意思。

這些功能的設定一是基于創始人對産品和使用者需求的不同了解,二是在強化與微信、whatsapp的差異,尤其是超信,作為後來者,在微信一家獨大的情況下,針對于國内使用者使用習慣,做了許多大膽的改進和提升,而這無疑能在發展初期幫助他們俘獲一些使用者。

機會與困難同在,後來者還要面對哪些坎兒

看完這些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後來者,或許多數人會問:他們真的還有機會嗎?事實上Telegram已經給出了答案,當Facebook買下WhatsApp後,數百萬使用者就立即放棄該應用,而Telegram也迎來了崛起。這或是超信等後來者的榜樣,還有人說“即時通訊應用的使用者是非常薄情的一群人”。隻是我們在看到機會之時,也不可忽視這些問題。

一、使用者之選:目标使用者和實際客戶會偏離嗎?

或許在我們想象中,這類産品的使用者多是:

1、律師、金融界人士、醫生、記者等專業人士,

2、希望儲存私人檔案的普通個人,

3、那些不願意讓各類大公司擷取自己資訊的Geek,

4、從whatsapp、wechat(微信)裡逃離的那波人。

又或許如行業幕後黑手所言:“我不會刻意給平台使用者貼标簽,也不會将使用者限定在某一類别中”,但正是因為這類産品極強的安全性能,進而引得本不是自己的目标客戶成為了實際使用者,比如恐怖分子。恐怖份子組織伊斯蘭國(ISIS)已經将Telegram作為釋出消息的主要管道。盡管去年11月Telegram就曾宣布,封殺了幾個恐怖組織ISIS用來交流資訊的私密小組,也盡管這些懷有惡意的使用人群隻占到該款即時通訊應用使用者總數的很小一部分。但響鈴仍然想提醒這類産品:反恐和自由似乎永遠難以兩全其美,而那些告密者甚至恐怖分子仍是“達利摩斯之劍”,小心這樣的定時炸彈“劣币驅除良币”。

二、信任之結:你說的安全使用者該怎麼信

經過棱鏡門事件之後,使用者對平台由完全信任轉變為半信半疑,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開始質疑這些科技巨頭究竟是如何使用自己的個人資訊與資料。盡管這些産品宣傳絕對安全,絕不竊取、盜用資料,但這是平台自己口中的安全,而安全一直是相對隐性,不太好感覺的存在。對于自诩安全的後來者,最大的問題莫過于讓使用者相信自己的安全。

Telegram 連年舉辦比賽,比如2013 -2015連續三年舉辦比賽鼓勵參賽者破譯 Telegram 的加密訊息,并配以高額的20- 30 萬美元獎金。超信也在近日舉辦了類似的懸賞活動,在公開的2個超信手機号,2個超信手機号之間發送一條消息含神秘郵箱位址,(安全模式+非閱後即焚),成功破解者可獲100萬人民币的賞金,這既是在向使用者證明自己的安全,也是一次營銷話題。但短暫的活動能持續給使用者以信任感嗎?

三、邊界之争:隐私與自由,一個在左,一個在右

或許,對于平台方,使用者的自由和隐私都隻是單純的資料,而這些使用者資料集結後可形成一個巨大的社交圖譜,進而具備商業變現的力量。也正是這種力量讓所有個體都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取舍:平台方在商業利益和使用者隐私之間的權衡,使用者在隐私保護和行為自由上的選擇,甚至包括極端恐怖分子等個别個體的隐私與平台在維護安全隐秘的大環境下使用者自由的量度。

蘋果與FBI的對抗、Telegram與ISIS的較量還隻是縮影。要知道當下,自由、隐私既是透明的,也是無處不在的,任何人任何平台既無法保護,又必須做出抉擇。

四、盈利之謎:資料挖掘與廣告盈利的糾結

毫無以為,平台方最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就是利用其龐大的資料對使用者進行分析、挖掘,最後完成廣告投放或者增殖服務盈利,但如果這些标榜為安全的應用拿使用者去做粗暴的廣告就是在打自己臉。Telegram至今依然完全免費,沒有廣告,沒有内購,這也許是他們創始者不缺錢,又或者是他們自己的解釋“為了做到安全和保證隐私,沒有借口不這樣做。”

那除了這些,他們怎麼賺錢呢?

當然你可能會告訴我CoverMe有99美元的年費,這是CoverMe目前的主要盈利點,而Snapchat2014年10月份釋出了廣告服務,并發帖稱其廣告服務不會“打擾”使用者,但響鈴還是想唠叨一句:作為創業者,在學會如何賺錢的同時必須得學會如何說服使用者繼續相信你安全。至少在Facebook買下WhatsApp後,數百萬使用者就真的選擇放棄了該應用。

除此之外,還有個事情需要說明:病毒是不斷進化的,再缜密的安全防護也不可能面面俱到,盡管消費者從WhatsApp轉投Telegram讓我們看到了後來者的希望,但顯然還有些事待完成。不過至少Telegram、超信們給了我們多一個選擇,既然我們無法改變微信們,為何不改變下自己,換一個陣地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