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貼上“機器人湘軍”的産業标簽,長沙雨花在努力

長沙市委副書記朱健在12月份的Apollo生态大會上緻辭時曾表示,長沙擁有曆史名城、山水洲城、樞紐之城、科教之城、宜居之城五張城市名片。

實際上,如果從産業的角度來看,長沙還能再拿出幾張名片來,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為代表的“智能制造”名片,目前已有初步輪廓的“自動駕駛第一城”産業名片,以及正在努力打造的“機器人湘軍”名片。

特别是在各地都在争奪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機遇的機會視窗中,通過AI與傳統場景的結合,以機器人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成為除了自動駕駛之外,長沙另外一個發力的重點。

長沙雨花有一條機器人路

沿着萬家麗路一直向南,就到了長沙雨花經濟開發區,這裡也是由湖南省政府授牌的湖南唯一的“機器人産業集聚區”。

授牌是政府層面對長沙雨花機器人産業發展的肯定,可是在授牌之外,長沙的機器人産業發展到什麼程度?所謂的“産業集聚區”到底集聚了哪些頭部企業?整個産業又有哪些可以拿出來說事的成績呢?

雨花經開區内的那條機器人路或可作答。

這條路既是長沙機器人産業叢集在實體空間的串聯通道,也是長沙機器人産業從無到有,拔節成長的曆史見證。

馳衆機器人位于長沙雨花經開區機器人路的中段,從企業創立到進入中國産線AGV企業競争力排名第五,隻用了7年時間,此時距離馳衆機器人入駐長沙雨花也隻過去了3年。

根據馳衆機器人官網顯示,該公司主導AGV産品不光在汽車制造、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智慧農業等領域廣泛應用,還響應“一帶一路”政策,目前已出口到印度、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并在海外建立了完整的銷售及售後服務網絡。

距離馳衆機器人大約500米,沿着機器人路向南,大族雷射和長泰機器人相隔不遠。

前者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雷射加工裝置制造商。大族雷射智能制造基地項目作為雨花經開區2018年引進的長沙市人工智能傳感器及機器人産業鍊的重要延鍊、補鍊、強鍊項目,不但将成為大族除深圳總部以外全國唯一集研發、生産和服務于一體的産業基地,還能形成雷射切割、焊接等各類雷射智能裝置年産4000台套的生産能力,年産值接近100億元。

後者是長沙本土培育出的機器人頭部企業,其主導的産品除了覆寫到汽車制造、航空船舶、工程機械、輕工食品、新能源及民爆等多個行業外,長泰還在“科技支撐計劃”、“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工程”等項目中充當起國家重大裝備開發、科技攻關的戰略任務。

貼上“機器人湘軍”的産業标簽,長沙雨花在努力

長泰在行業中是如何一步一步樹立起目前地位的?

長泰機器人公司一樓接待大廳内的那面“專利牆”或可說明一定的問題,近300項與機器人相關的專利滿滿當當的貼滿了一塊2米×5米的牆面,正如長泰機器人總經理高狄與智能相對論(ID:aixdlun)交流時所言,“在機器人這個高速疊代的創新型行業,專利數量的多少,是衡量企業核心競争力強弱非常重要的一個次元。” 

長泰在2017年時,登上了由科技部釋出的國内智能制造企業發明專利創新榜的第二位,此後的3年時間,每年都在行業排名前三。長泰機器人的“履曆”中還有,憑借“CTR鑄鐵件機器人自動精整系統”,成為唯一獲得國際機器人行業最高榮譽“IERA Award發明與創業獎”銀獎的中國企業;擁有各類應用場景超110個,位居全行業第一,也是機器人行業實施首台套項目最多的企業;基于物聯網的民爆裝備智能生産線,填補國内市場空白,成為全國行業内首家擁有該生産線的機器人公司……

在上述企業的帶動下,長沙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顯示出非常強悍的實力,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也有頭部企業在積極開拓。

可孚醫療從銷售起家,如今發展成為一家集醫療器械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集團性企業。順應着發展的需求,可孚除了将大量AI技術應用于傳統醫療器械産品之外,還通過合作和自研在護理機器人方面進行突破。

長沙雨花的機器人産業呈現出路徑不同的兩條分支。

一條是以大族雷射、長泰機器人等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産業,動态保有産業鍊企業228家,同時還集聚了11家央企和70多家設計和檢驗檢測企業,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産業生态圈;一條是以可孚、自興等企業為代表的服務機器人産業,雖然目前還未表現出非常大的産業價值,但這些企業正在提前占位未來高點,從可孚投資30億元建設人工智能可穿戴醫療裝置及智能裝備産業基地項目的這一舉動,足以窺視企業層面加注服務機器人産業的決心有多大。

與機器人結緣,一段回轉曲折的故事

在很多老長沙人的認知中,早年高橋大市場的繁榮成就了長沙雨花的産業标簽,如今,長沙雨花又與機器人結緣,其中經曆的曲折回環或許隻有身處其中的見證人才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會。

“可以說是天時地利的機緣下,我們才确定了電動汽車和機器人這兩個關聯度高的産業作為主導特色産業。”雨花經濟開發區負責人向智能相對論介紹到,所謂天時,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政策天平開始傾向綠色産業,大力扶持電動汽車産業;地利則是在長沙工程機械這個優勢産業的帶動下,工業機器人作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産業鍊條,長沙本身也具備不錯的産業基礎。

可是,在雨花經開區轉型更新之前所處的時代背景也正是整個中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個典型縮影:産能過剩、産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白熱化的價格戰、勞動力成本上升、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生産蔓延中國制造業,因而轉型的過程異常痛苦。

“為了實作轉型,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選擇了沉寂,放棄了不少粗放型企業,甚至甯願沒有項目入駐也在所不惜。”雨花區經開區負責人介紹到,雨花機器人産業的發展大緻經過了“三道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來者不拒,大小通吃

這一階段是2009年之前,當時雨花經開區想方設法引進了一批企業,涉及的産業包括機械制造、電子資訊、環保等,“那個時候隻要有企業有意願,無論企業規模大小,實力強弱,我們都一路綠燈放行。”

長沙雨花後來複盤,當時的失誤在于隻求數量和規模,而忽視了品質與特色,造成園區的産業特色“泯然衆人”,沒有可以提煉的特色和突出的标簽,并且缺乏可以和發達國家競争的基礎自動化和智能技術,這就導緻一些自動化程度很高的企業裡隻有機械部分是自己所有的尴尬局面。

企業競争力不強,園區後續發展乏力,這些都成為機器人産業發展時遇到阻礙所埋下的伏筆。

第二階段:圍繞比亞迪形成産業生态

2009年,雨花經開區産業轉型迎來了轉折點。

經過異常艱辛的努力,引入了國内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頭部企業比亞迪。

當時的效率有多高?雨花經開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舉了一個例子,比亞迪一期3000畝用地在簽約以後,僅用3個月時間就完成拆遷、征地、辦卷、報批工作,當時不僅創造了“長沙速度”,如此效率即便放眼全國,能夠做到的園區也屈指可數。

圍繞着比亞迪,長沙雨花通過先做主體、再做配套,不斷拉産業鍊條,堅持走由内而外的産業培育之路,倒逼自己走高端智能制造之路。

就像“大力出奇迹”一般,在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帶動下,園區不但培育了中南地區最大的汽車模具生産企業——湖南曉光汽車模具有限公司,還為後面的機器人産業發展打下了基礎。

貼上“機器人湘軍”的産業标簽,長沙雨花在努力

第三階段:“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兩條腿走路

2013年,長沙雨花率先在湖南省提出将智能機器人産業作為園區主導産業,通過以應用為先導,以市場換産業培育壯大産業,同時堅持走做特色、做研發、做生态的發展之路。

政策打通之後,在頭部企業的帶動下,長沙雨花的機器人産業如同滾雪球一般,規模不斷擴大,如今産業綜合實力在湖南省獨樹一幟,在整個中部地區也是排名靠前。

比起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長沙的機器人産業規模确實有不小的差距,但長沙機器人頭部企業的競争力在行業中還是有統一的認識,因而在中部地區,長沙可以對湖北、四川、江西等周邊省份進行連接配接和輻射,成為全國機器人産業生态的重要組成力量。

至此,長沙雨花也就形成了“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兩條腿走路的産業發展路線。

一條并不平坦的“機器人湘軍”打造之路,長沙雨花如何破局?

平心而論,長沙提出發展機器人産業時,已經過了行業發展的最佳機會視窗,像上海浦東、廣東順德等地的機器人産業已過百億産值,深圳的産業産值更是超過千億。在此背景下,國内外知名的智能制造企業多數已在上述區域完成了布局。

在此背景下,長沙雨花将機器人産業作為園區核心産業培育時,其招商難度可想而知。

另外一個次元。

根據中國電子學會釋出的《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報告2019》顯示,目前中國機器人市場進入高速增長期,其中工業機器人連續七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應用市場;服務機器人需求潛力巨大;特種機器人應用場景顯著擴充。

IDC全球機器人研究也釋出了一項《中國機器人市場預測,2018-2022》(China Robotics Market Forecast, 20182022)的報告,資料顯示,中國機器人市場預計将在一個較高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達到26.9%,産值達到805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38.3%。

同時随着AI技術逐漸進入成熟期,開始在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中落地,也給機器人的發展在供給側提供了拐點。

特殊的時代背景給了長沙的機器人産業出了一道思考題,如同雨花經開區的轉型一樣,如何在特殊的機會視窗中完成破局,實作産業向上的一次大步跨越?

破局點之一:存量替換與尋找增量,保持競争力的兩個命門

從上述資料來看,工業機器人是藍海,可從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行業來看,經曆了半個世紀的發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還是大量集中在汽車制造、3C和金屬加工這幾個行業,是一個競争高度集中的紅海。

行業超高的複合增長率可以給我們信心,紅海的突破也并非完全無招。

網際網路思維來解決這個問題無非是用“消費更新”的方式在存量市場找增量,用應用場景的突破開拓全新的增量空間。

怎麼去做?

在存量市場,即成熟領域,我們要探索機器人在新的生産工序上的應用。

必須承認,現在的工業機器人隻解決了很小一部分工廠的自動化問題,其中的原因是目前工業機器人能夠完成的任務主要集中在焊接、噴塗、切割、機床上下料等方面,大多是非接觸或弱實體互動的生産工序,因而當有新的應用技術來解決存量行業中沒有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整個機器人行業會被重新激活。

對于增量市場,則需将應用打入從未使用或者很少使用機器人的行業,主要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看似“搬磚”這類“低端”行業。像馳衆機器人剛開始時所有的客戶都是汽車行業,每年産值不到2000萬,如今汽車客戶占比隻到30%,但今年産值卻能做到接近1億。

簡而言之,對于機器人企業來說,要想在未來競争占據主動,就要做到高端更高端,分食國外品牌在傳統領域的份額;甘于俯下身段做“低端”,所有的增量市場都在“低端”行業。

破局點之二:邊際成本與簡單易用,全場景普及的兩條軍規

向“低端”行業尋找增量,道理誰都懂,但付諸行動的,或者市場開拓成功卻鮮有正面案例,其中的原因就在過高的邊際成本和使用門檻。

“低端”行業不願用機器人替代人,除了在技術層面,機器人的功能無法滿足需求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太貴了”,企業用機器人替換的最大動力是對商業利益的追逐,如果使用機器人的邊際成本過高,機器人的價值自然無法展現。

此外,機器人要想獲得更廣泛的應用場景,必須降低機器人的使用門檻,降低機器人操作和部署的難度。就目前來看,工業機器人的系統架構還是過于繁雜,當生産流程或者工序出現變動時,還得重新寫一堆代碼,對于機器人的全場景普及來說,這些都是障礙。

如果用使用者思維來看待這個問題,要求機器人要做到“開箱即用”,畢竟最簡單的才是最流行的。

破局點之三:自動化不是高端制造,産研用的關聯鍊路必須打通

在政府引導層面,對于高端制造的了解也需要進一步加深,不能簡單的把自動化就等同于高端制造,也不能單純依賴買買買和企業(技術)引進來推動高端制造,政府更應該引導鼓勵技術創新來謀求長遠發展。企業則需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用好的、适合自己的技術,而不是貴的技術。

對此,日本工業生态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思路。

日本存在大量規模不大,但存續了很久的産業支援性中小企業,這些公司在産業生态中有着自己獨特的分工位置,它們的領域可能很窄,隻專注某一種零部件,但卻做到極緻,不僅能“小而不死”,甚至成為“隐形冠軍”。整個産業生态呈現出層次豐富、配套完整的特征,同時也為産業生态系統性的累築起一道非常高的城牆。

長沙雨花在這方面的實踐是,通過創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的政策環境,簡政放權,盡可能幫助企業減少成本,給企業寬松的發展空間。針對産業生态中研、産、用關聯效應不強的特點,通過互通資訊、特色應用推廣等形式在企業間牽線搭橋,将産業生态内的關聯鍊路打通。

産業生态有活力了,生态内的長尾兼顧,企業發展的動力更足。

根據雨花區2019政府工作報告資料顯示,2019年長沙雨花的智能工業型機器人及傳感器産業鍊實作營業收入首次超過百億,達到10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7%。雨花區區長劉素月表示,“2020年,我們将繼續強化智能制造的引領力量,從‘小而特、小而優、小而精’的方向切入,向價值鍊、創新鍊、供應鍊高端發力,打造出更多的示範應用場景來推動産業發展。”

在打造“機器人湘軍”的路上,長沙雨花努力前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