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産業網際網路爆發,UCloud雲計算的中立之道

随着網際網路巨頭紛紛确立to B轉型方向,随着産業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古老的雲計算市場一夜之間變得熱鬧起來,我的行程也算是一個小小的縮影:5月28日,我專程前往北京參加UCloud優刻得在UCloud使用者大會北京站大會,接着趕回廣州參加5月30日百度智能雲舉辦的智能物聯網峰會。在此之前,規模盛大的騰訊全球數字生态大會剛在昆明落下帷幕,騰訊雲是主角。

在各路雲計算玩家中,UCloud有一個特别的标簽:中立,它強調自己是最大的中立雲計算平台,事實上成為這一類雲計算玩家中的“剩者”。在大會上,UCloud迎來品牌更新,啟用中文名稱“優刻得”的同時,釋出“優刻得中立雲,不和使用者競争的雲”品牌智語,UCloud使用者大會主題是:“中立安全、賦能産業”,不斷強調“中立”的原因是:産業網際網路雲計算市場二次爆發,各路玩家蜂擁而至,UCloud最大優勢就是“中立”,因為“中立”更安全,因為安全使用者更放心。

産業網際網路爆發,UCloud雲計算的中立之道

UCloud創始人兼CEO季昕華在演講中表示UCloud專注雲服務,不涉足使用者業務,“中立安全”是UCloud賦能産業的核心理念。

為什麼UCloud強調“不和使用者競争”?

會上,UCloud創始人兼CEO季昕華接受了羅超頻道的專訪,他将國外雲計算玩家歸納成“九大方陣”:營運商、ITC公司、裝置廠商、軟體公司、網際網路公司、創業公司、行業雲、解決方案商、外企,經過多年的洗牌,現在做得好的是亞馬遜、谷歌和微軟三大寡頭,都屬于網際網路公司,其中亞馬遜市場佔有率占比過半,成為絕對的“王者”。

産業網際網路爆發,UCloud雲計算的中立之道

中國雲計算市場相對分散,但阿裡雲遙遙領先是不争事實。4月24日,來自彭博社的消息顯示,阿裡雲在亞太地區雲計算市場佔有率已達19.6%,超過亞馬遜和微軟的總和。不過,在阿裡雲之外,玩家依然衆多,如阿裡雲、騰訊雲、中國電信、亞馬遜AWS、百度智能雲、UCloud、浪潮、華為等等。中國雲計算玩家基本也屬于“九大方陣”,UCloud則是另類:沒有跟使用者競争的業務,不論是網際網路、軟體還是裝置廠商,都不跟任何使用者存在競争關系。

“中立”成為UCloud的競争優勢。中立最大價值就是可以徹底消除客戶的顧慮,巨頭雲計算基礎是基于自有業務的計算資源備援和技術能力分享,然而正是因為此會排斥掉一些客戶,特别是對資料敏感的客戶,如零售、金融企業。

2017年,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明令禁止其技術供應商使用Amazon Web Services(AWS)雲服務運作App,對于為什麼有這個要求,沃爾瑪直言不諱:“我們的供應商可以選擇使用其他雲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以及客戶的需求。我們不希望最敏感的資料儲存在競争對手那,這并不奇怪。”不隻是沃爾瑪,很多大型零售商都遠離AWS,雖然雲計算巨頭都在宣稱永遠不碰客戶資料,然而這還是不能讓有競争關系的玩家放心。

在巨頭們的業務如八爪魚一樣滲透到各行各業後,與更多企業會出現更多競争關系,焦慮在放大。不過,讓企業直接拒絕網際網路雲服務不現實,而且雲計算平台有自有業務的好處是可以在業務場景中錘煉技術,阿裡雲正是基于天貓雙11這一極端場景的訓練,實作技術能力的不斷提升,阿裡也已明确了All in Cloud,即未來1-2年,阿裡旗下業務全部都要部署到公有雲上,包括電商、新零售、生活服務、金融、物流、文娛、健康等等,規模更大、場景更複雜。

使用開展具體業務的雲平台各有利弊,是以“多雲戰略”成為企業的普遍實踐,企業将業務部署到不同雲服務商,“不将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避免受制于人的同時降低資料風險。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立就成為一種獨特價值,UCloud強調這一特性就不難了解。

UCloud産業網際網路的機與謀

百度在智能物聯網峰會上提出“ABC+X”概念,ABC是AI、Big Data和Cloud,X是更多新技術,如5G、AIoT、邊緣計算,以及更多即将爆發的技術。在ABC+X技術推動下,産業網際網路正全面爆發,BATJ等網際網路巨頭均提出産業網際網路戰略,從to C向to C+to B轉型。

産業網際網路是一個宏大的概念,落地的關鍵棋子是雲計算。

産業網際網路爆發,UCloud雲計算的中立之道

産業網際網路跟網際網路+最大不同是,從産業基礎設施上實作技術賦能,而雲計算是技術輸出的最佳形式;産業網際網路要拓展各行各業的企業,雲計算的客戶資源是很好的基礎,雲平台在各行各業深耕多年,對行業和企業的痛點、現狀和特性有深刻了解,基于此可以有的放矢地提供産業網際網路方案;産業網際網路也将驅動行業資訊化,進而加速企業上雲程序,做大雲計算市場蛋糕。

産業網際網路将重塑雲計算格局,這對包括UCloud在内的所有雲計算玩家來說都是新的機會。産業網際網路概念出現後,各路雲計算巨頭加快了步伐,特别是百度、華為等曾經意興闌珊的玩家也都喊出了戰略布局的口号,亞馬遜推出中國AWS也心有不甘地留下。

早在去年12月的UCloud使用者大會上海站上,UCloud就表态:“随着以流量為中心的消費網際網路,轉入以價值為中心的産業網際網路,雲計算成為中國供給側改革中最為核心的驅動力量。”2019年UCloud使用者大會直接将“賦能産業”作為大會主題之一,其産業網際網路野心躍然紙上。

UCloud針對産業更新資料化、網際網路化和智能化的三個階段,基于CBA(Cloud、Big data、AI)戰略,布局全線雲産品和安全屋可信資料流通平台、UAI人工智能賦能平台,幫助各行各業企業上雲,其還針對智慧城市、智能互聯汽車、智慧媒體、新零售、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能制造釋出了行業解決方案,一些方案已在工業富聯、湖南廣電、億咖通、格林深瞳等行業标杆的業務中應用。

産業網際網路對UCloud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雲計算成了産業網際網路的橋頭堡,成為巨頭們競争的焦點,巨頭們有大量的技術資源、研發資金、技術人才、業務場景、産業生态,相對于非巨頭玩家而言有壓倒性優勢,從美國發展程序來看,雲計算市場很容易因為規模效應而形成寡頭格局。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在巨頭大兵壓境之下,UCloud如何自立?

季昕華在接受羅超頻道專訪時給出了答案。

首先,産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非常大, 未來網際網路80%的市場是産業網際網路,背後的雲計算蛋糕同樣很大,不是任何一家巨頭可以吃完的,多雲戰略成為終局,雲計算一定是多家共存。

其次,UCloud跟網際網路巨頭側重點不同。“彎腰”心态是做産業網際網路最重要的,摸清一個産業的想法、需求和痛點,才能吃透一個市場。UCloud專注于雲,可以深入底層、産業、企業,甚至讓研發人員與生産線勞工同吃同喝,以了解産業需求,再将過去七年積累的,已經過大規模公有雲驗證的技術、産品和服務優勢,輸出到适合産業使用者的全線雲産品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立性。UCloud不跟客戶争奪價值,不做業務,客戶更放心。UCloud自成立以來,就在與巨頭的競争中貼地成長,積累了紮實的行業定制化解決方案,逐漸認識到“中立”才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在産業網際網路的爆發中,UCloud瞄準了一些特别的行業,比如對資料私密性要求高的智慧城市、智能互聯汽車、智慧媒體、新零售、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能制造等産業。

對于競争,UCloud的心态非常好,季昕華對羅超頻道表示,不論是産業網際網路還是雲計算市場,都需要更多玩家一起來推動傳統企業上雲,實作數字化、網際網路化和智能化。談到華為做雲計算季昕華看到的更多不是壓力而是振奮,他說有戰略眼光的大企業進入,這證明了雲計算市場的巨大價值,華為輪值總裁胡厚崑在朋友圈說的“小勝靠自己努力,大勝靠競争對手”,被季昕華引用來表明對競争的态度。

“+U合作夥伴計劃”,彌補生态短闆

相對于巨頭而言,生态是UCloud的短闆,但中立、聚焦和靈活卻是其做生态的優勢。

在意識到“生态”是短闆後,UCloud加速開放程序,建構生态。

在使用者大會上,UCloud公布了“+U合作夥伴計劃”,将經過大規模驗證的專有雲、管道雲、合營雲、海外雲、UCloudStack私有雲、資料安全屋、羅馬、資料方舟等全線特色雲産品、上萬家優質企業客戶資源、數百人的直銷團隊、解決方案及認證教育訓練、覆寫全球的全套雲基礎設施開放出來,與産業鍊夥伴在各自環節高效協作,一起做出更多解決方案,滿足産業網際網路的海量市場空間和複雜業務形态。

UCloud聯合創始人兼COO華琨表示:

“UCloud堅持中立、純粹做雲,不做業務,不和使用者競争;不做應用類SaaS,不和合作夥伴競争;天生被內建,将以雲計算為基石和底座,全面聚能産業鍊各方力量,共同推動産業網際網路的發展。”

UCloud可與行業ISV/系統內建商/硬體廠商合作開發行業解決方案;與營運商、大型企業合作“一站式”輸出雲能力;與硬體代理商、IT服務商合作雲産品市場營銷;與技術公司、軟體廠商合作打造行業性PaaS平台;與孵化器、園區、投資機構合作扶持創新企業。目前,UCloud已經與中國移動、中航信、北京政務雲等客戶進行了深度合作。

華琨特别強調UCloud差異化的核心能力:“我們有一種業内稀缺的能力,可以很快地幫合作夥伴搭建一套大型公有雲,而且相對門檻還最低。”除了專有雲外,華琨還重點介紹了專有雲的多種形式,比如管道雲,合作夥伴可以通過API直接連到UCloud資料中心和裝置商,搭建一套自定義的雲,也可以與UCloud合作,共同營運合營雲。合作夥伴隻需要一線的服務對接,後端從底層架構到運維管理,全都由UCloud負責。

建構開放生态對UCloud意味着多重價值:

  1. 更好地抓住産業網際網路趨勢,正如前文所言,産業網際網路鍊條特别長,不是一個玩家可以做好,也不是一個玩家可以通吃,産業鍊協同是趨勢;
  2. 更好地拓展産業、企業和管道資源;
  3. 可以形成“各類合作夥伴+U”的雲服務模式,換句話說,各種各樣的雲服務、雲平台和雲産品,都不一定要自己做,比如營運商可以做自己的雲,但由UCloud提供技術,這是一種雲的新商業模式。

雲計算市場終局是什麼?

2019年4月1日,UCloud在科創闆上市的申請獲上交所正式受理,招股書顯示,2016年到2018年年間,營收分别為5.16億元、8.4億元和11.87億元,實作歸母淨利潤分别為-1.97億元、7683.46萬元和8032.33萬元,成為公有雲領域唯一一家實作盈利的公司。而全球雲計算玩家中,隻有亞馬遜AWS做到這一點,從亞馬遜AWS的軌迹來看,基于規模效應,雲計算公司具備持續盈利的能力。

季昕華認為,産業網際網路使用者大多采用多雲戰略,未來市場上會有不止一家雲計算玩家存在;但因為雲計算的規模效應,注定不會有大量玩家,最終可能會有四五家公司存在。此前,UCloud能夠在巨頭激烈競争中占據一席之地,且活得相對滋潤,其對羅超頻道複盤了四個原因:

  1. 堅持中立,與使用者和合作夥伴沒有競争,讓企業放心把業務上雲。
  2. 産品圍繞滿足使用者需求,做到更卓越的性能,更低的價格,如這次釋出會上公布的“快傑”新一代雲主機,以及其他SDN智能網關,安全屋大資料平台,資料方舟等創新産品。在雲計算核心地帶的核心産品領域進行創新,也是“應對”巨頭的競争之道。
  3. 好的服務品質。UCloud在業内首創了直銷的模式,與使用者面對面,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并提供相應的服務;由“客戶經理、解決方案架構師、技術支援”組成的鐵三角團隊,與90秒響應制度,使使用者從售前方案制定、現場傳遞到售後運維,都放心的交給UCloud來服務;
  4. 長期堅持研發投入。UCloud重視軟硬體深度結合,本次大會釋出了“快傑”新一代雲主機、AnycastEIP全球加速與防海量DDoS攻擊、智能網關SDN Box、Serverless系列等創新産品;UCloud也有布局全球基礎設施,提供綜合性的企業級雲計算基礎架構解決方案;UCloud還在5G、邊緣計算、IoT、AI和工業互聯等前言技術上布局,比如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5G領域緊密合作,率先進行了多項5G環境下的創新應用測試,探索5G邊緣計算,布局邊緣雲資料中心、IoT平台、ODN平台。
産業網際網路爆發,UCloud雲計算的中立之道

曾經取得成功的經驗,會決定企業未來的發展思維,UCloud在産業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中,同樣将延續上述差異化的做法,UCloud将以“中立”立身,再以“彎腰”姿勢貼地,對市場整體保持樂觀,踏踏實實做事,積極建設自有生态,不懼巨頭競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