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車聯網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逐漸演變成BAT之間的“三國殺”,但實際上,車聯網賽道的複雜性遠遠不是台面上所顯露出的那麼簡單。
華為在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後,正式吹響了進軍車聯網的号角,此時也成為與BAT具有同等競争力的“第四級”。
此外,以科大訊飛、高德地圖為代表的那些具有突出單項能力的“小巨頭”們,傳統Tire1也不甘成為車聯網賽道的配角,在一旁虎視眈眈。
對了,還有與車聯網合作夥伴貌合神離的車企,時刻都在想着自己單幹,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車聯網的競争格局與曆史上的“戰國時代”是不是很像?
競争:老話題裡的新戲碼
BAT三家在車聯網賽道聚首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意料之外的是,跑了這麼久,BAT三家還沒有一家能夠形成絕對的領先優勢,相反還有不少體量或大或小的“友商”們時刻挑戰着他們的地位。
華為是第一個變數。
華為進入車聯網的時間不長,但顯現出的爆發力卻很驚人。
在此之前,華為高管在各個場合反複澄清, “華為不造車”。今年5月27日,華為新成立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給出的真相是,華為在晶片、模組、管道、雲平台等方面進行布局,建構了整個産業閉環,提供全球少數可以覆寫到“芯—端—管—邊—雲”全方位的智能汽車ICT部件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從整體架構來看,華為的車聯網方案并不輸于BAT任何一家,相反,由于有晶片和硬體上的能力,華為的方案甚至更有競争力,現在華為缺的隻是規模上車後的實踐驗證。
第二個變數是以科大訊飛、高德地圖等為代表的單項能力突出的“小巨頭”們的抱團攪局。
科大訊飛憑借着語音互動技術上的積累,很早就進入到車聯網領域,并在去年釋出了飛魚OS,這套系統不光在聽、說、看三個次元提升了智能汽車的能力,還同時接入了高德導航、QQ音樂、美團等應用的部分功能,可以為車企提供“軟硬體分離”的聚合服務。
高德地圖除了以單獨的車機版和融入AliOS作為前裝系統的一部分上車之外,先是在去年單獨釋出A+Box,後又在今年聯合天貓精靈聯合釋出天貓精靈高德版智能車盒,以後裝硬體的形式進入車聯網。這兩款産品也都能實作導航、車家互聯、語音互動、車載娛樂、無感支付等車聯網服務。
很顯然,“小巨頭”們本身就有與車聯網應用天然貼合的優勢單項能力,然後通過抱團形成的合力并不比BAT小,同時,通過一些差異性的打法,反而為自己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車聯網賽道之是以如此混亂,主要在于車聯網是一項綜合性技術,底層系統、支援硬體、應用生态等都需要均衡發展,由于每個玩家的能力有别,這也導緻各家方案都有明顯的長闆和短闆。
雖然BAT和華為在底層系統或者生态聚合方面具有優勢,可在産品力都大同小異的背景下,車企也需要“小巨頭”們的“平衡”。如今車聯網賽道中的各方勢力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互為掣肘,互相約制的“八卦局”。
合作:通用産品與品牌個性之争
一家成功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标準的商業模型是這樣的:殺手級的“通用産品(應用)”——形成規模效應攤平成本——擷取市場壟斷地位攫取利潤。
BAT是如此,華為是如此,科大訊飛和高德也是如此。
如何快速實作規模化?阿裡和騰訊選擇與車企進行深度捆綁。
其中阿裡和上汽合資成立斑馬網絡,以AliOS為底層核心的斑馬系統被大量裝配到上汽旗下各品牌的車型之中。騰訊與長安合資成立梧桐車聯,同時還與廣汽達成戰略合作,騰訊的車聯網能力源源不斷的輸出到這兩家車企中。
想法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
在車聯網發展的初期,抱緊車企的大腿,可以實作在該車企品牌下的規模擴張,但随着車聯網發展的深入,科技企業想突破捆綁車企的限制,獲得更多發展,受到的限制與困難就更多了。
首先,科技企業想的是用“通用産品”來實作車聯網的大規模普及,而車企想的是如何實作品牌調性的“差異化”,不但忌諱與競品太過相似,就連本品牌不同車系之間也需要有個性表達,兩者在在根源上就存在沖突和分歧。
這也意味着科技企業如果要滿足車企的需求,即便像百度那樣,用小度車載OS為通用技術架構(目前福特的SYNC+系統和哈弗H6的車載系統都是以小度車載OS為底層架構),品牌可以用定制的形式來打造自己的專屬車聯網系統,也需要按照品牌數量投入相應倍數的人力。
據36氪報道,斑馬網絡一年總共有4000多人月的資源,但為上汽服務,就占據了3000多人月。如何解決産品的多樣性與車企需求之間的沖突,科技企業們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其次,科技企業之間以及與車企之間的合作還需探索更為良性的商業模式。
科技企業在追求規模效應的過程中,補貼、免費等是常用手段,在車聯網賽道,雖然終端使用者并沒有明顯感受,但在合作雙方之間的利益配置設定是否也存在“免費思維”,或者“低價拓市場”的打法還無法獲悉,不過可以确定的是,目前沒有一家科技企業的車聯網業務能夠實作正向盈利。
此外,在科技企業與車企深度捆綁的合作模式中,科技企業“羽翼豐滿”後往往都希望向其他品牌擴張,獲得更大的發展,但作為車企一方會将雙方共同的研發成果視為自己的優質競争資源,如果沒有很好的解決機制,兩者沖突爆發的最終結果就是内耗不斷。
因而在合作的商業模式上,切入實體經濟的車聯網必須明确合作各方的利益配置設定,以及有可以走通的商業模型。
猜忌:貌合神離的塑膠兄弟情
由于科技企業和車企組CP能帶來很大的話題性,兩個行業巨頭間的互動也越來越頻繁。因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BAT的各種開放日,各種峰會上,台下齊刷刷的坐着一衆車企高管;車企的新車釋出會上,也會請到科技大佬來站台。
在車聯網領域,科技巨頭和車企們在台面上表達的是情比金堅的兄弟情,但在台面下卻充滿猜忌與防備。
首先在合作對象上,車企并不會隻局限于一家。
比如福特最開始與阿裡合作,采用AliOS,去年年底又拉來了百度,用小度車載OS為底座來搭建SYNC+系統;長城的H系産品與百度合作,F系産品又與騰訊合作。在車聯網技術尚未真正成型之前,車企也需要和不同企業合作試水,比較到底哪家方案更好。
此外,有一些車企即便采用了某個科技企業的車聯網生态,但雲服務必定是另外一家的。像與阿裡車聯網業務合作緊密的上汽,雲服務用的卻是騰訊的;福特與百度在車聯網達成戰略合作之後,雲服務選擇的是阿裡……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車企一直在做“平衡術”,提防科技巨頭的一家獨大。
其次,為掌握更多的話語權與自主權,車企時刻想着“單飛”。
像特斯拉這種一開始就走自研路線的造車新勢力不用多言,大衆集團在今年成立“汽車軟體部門”,并宣布要自研vw.OS作業系統,此外像吉利投資成立億咖通,長城投資成立仙豆智能等獨立營運的科技公司,都釋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信号——科技企業與車企的合作隻是“表面兄弟”,隻要時機成熟,車企分分鐘就會将科技企業踢出局。
其中的根源除了話語權之争,還在于未來汽車形态發生變化後,車聯網将是智能汽車的核心技術。作為一家OEM,在燃油汽車時代,座椅、車輪、中控屏等配件可以是供應商的,但發動機、底盤、變速器的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同理,在智能汽車時代,車企不會容忍電池、自動駕駛、車聯網這些核心技術受制于他人。
總結:戰國時期多國混戰的格局中,産生了遠交近攻、合縱連橫這樣的處事謀略,如今車聯網江湖也如同戰國時代一樣,參與競争的每一方都在運用這些謀略。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成為那個完成大統的秦國(完成車聯網長跑競賽的全部賽程),在這背後或許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其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波折與險阻,我們需要做的隻是靜心等待,等待這場競賽終局後結出的果實是否如最初想象中的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