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美主流媒體改變疫情報道方式 不再強調單日新增病例

作者:美國僑報網

【僑報網訊】兩年來,新冠病毒病例數和住院人數一直被廣泛用作疫情傳播程度的晴雨表。但是在奧密克戎(Omicron)出現後,統計資料被弄得一團糟,很多新聞機構開始重新思考對資料的報道方式。

據美聯社報道,《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記者凱瑟琳·吳(Katherine Wu)表示:“這是一場資料災難。”

這些數字一般隻反映了衛生當局的報告,并不包括在家自檢、或者是在不知情情況下被感染的人。而且,節假日和周末也會導緻資料滞後。是以說,實際資料可能會比報道出來的資料要高得多。

出于這個原因,美聯社最近告訴編輯和記者,在有關疫情的報道中,避免強調病例數。比如不再隻關注某個特定國家或州創下單日病例數的紀錄,因為這種報道并不可靠。

其他媒體對于資料的使用也愈發謹慎。

全美主流媒體改變疫情報道方式 不再強調單日新增病例

洛杉矶排隊等待核酸檢測的人群。(圖檔來源:美聯社)

比如NBC周一(10日)報道新冠病例飙升的時候,使用的是一周的平均資料,而在周二(11日)更是隻使用了新增病例的“浪潮”(tidal wave)這一說法。

在周二對參議院疫情聽證會的報道中,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的是過去兩周的平均資料。MSNBC則使用了多種報道方法,比如列出之前3天報道中病例數最多的5個州。

《華盛頓郵報》關于疫情的報道頁面“新冠疫情指南”(Guide to the Pandemic)使用的是一周平均資料,同時還會與之前一周進行比較,周二的結果顯示,過去一周病例數量增幅達到56%。《紐約時報》的一個圖表中包含每天的資料,但是同時也包括兩周時間内病例數和死亡數的趨勢。

一些人認為,住院率和死亡率是新冠疫情對目前社會影響的更可靠的反映,但是這些數字近期也受到了質疑。《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編輯塔妮娅·劉易斯(Tanya Lewis)表示,很多情況下,住院是偶然的,比如有人因為其他原因住院,卻驚訝地發現自己的核酸檢測呈陽性。

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師加裡·施韋澤(Gary Schwitzer)則表示,雖然有缺陷,但是病例數量還是不應被忽視。他認為,這些資料能表明一種趨勢,顯示出美國哪些地區受到的打擊更嚴重,還可以預測更廣泛的社會影響,比如哪些地方的醫院将受到沖擊,或者哪些地方會出現人手短缺的狀況。

還有一些公共衛生和新聞業的人認為,雖然令人痛苦,但是目前病例激增的情況可能預示着好消息。大衛·萊昂哈特(David Leonhardt)和阿什利·吳(Ashley Wu)在《紐約時報》上發表的文章中指出,這可能是一種迹象,表明新冠肺炎正成為一種人們會與之共存的地方病(endemic disease),而不再是一種破壞性的流行病。(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