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騰訊AI加速器招募再啟,AI開放由工具箱變方法庫?

騰訊AI加速器招募再啟,AI開放由工具箱變方法庫?

伴随AI開放平台興起的除了AI創業大潮,還有“AI加速器”這個源自矽谷的舶來品。本土科技企業、知名國際加速器紛紛通過新設業務或分部的方式入局AI加速器,既有騰訊這樣的航母級企業走出去尋找項目,也有微軟加速器這樣的外來者紮根本土培育優質項目。

騰訊AI加速器招募再啟,AI開放由工具箱變方法庫?

而随着騰訊的開啟,AI加速器開始迅速升溫。這種圍繞AI能力開放的AI創業者扶持模式取代了傳統支援力度有限的孵化器,開始大展拳腳,圍繞AI加速器的競争也拉開了序幕。

4月13日,騰訊在2018騰訊網際網路+峰會上宣布其AI加速器二期啟動全球招募,在玩法上進行“更新”,聚焦醫療、智慧零售、智慧樓宇等賽道,同時也廣邀農業、工業、旅遊、環保、内容等行業合作夥伴的加入。在這之前的9個月,首期騰訊AI加速器29個項目整體估值從70億增長到200多億。

而稍早前的3月,百度AI加速器第一期項目結項時一場聲勢浩大的Demo Day顯示出百度把AI加速器提到了重要的戰略位置。

雖然還沒有入局,但馬雲曾說過投資1000億的達摩院真正要做的是把技術進行普惠,看起來,互相争鬥不止的BAT在AI加速器這裡的會戰也一定少不了,催熱“AI加速器”、最近又動作頻頻的騰訊則暫時處在領先位置上。

 AI開放玩法下,加速器一定會變熱鬧

盡管在模式上AI加速器與創業孵化器有些類似,但“加速”而非“孵化”的特征更能決定它的熱度。

1、AI“并聯式”技術特性給予AI加速器充分生存空間

傳統孵化器提供的營運指導對AI企業的意義已經不大,更高要求的技術細節調控、雲計算和硬體平台支援已經無法被“孵化”所滿足,加速模式應運而生。換句話說,孵化器解決從0到1的問題,加速器解決從1到X的問題,是做乘法的過程,相對于泛濫的、低門檻的孵化器,存在的必要性和價值大大提升。

此外,AI技術作為泛概念存在是“并聯式”的,能夠多點開花,一旦資料、算力等基礎問題被解決,創業者在“加速”下,很容易憑借“算法”等方面的創意創造出非常多有價值的項目,确确實實是可以被加速的。相反,雖然同屬高技術行業,但例如飛機、發動機這種“串聯式”高技術項目,其所有的投入都必須建立在之前的經驗上,研發是反複累加驗證的體力活,而不如AI一樣可以依賴開發者的創新創意(有時候一個算法上的trick改變能夠别有洞天),無法被任何加速。

2、開放平台争奪使用者已經同質化

稍大一些的AI科技企業都在大力實施開放平台戰略,其商業邏輯和争奪C端使用者差不多,讓更多“使用者”來使用自己的産品,打造自己的AI生态王國。

不過,初生時十分高大上的AI開放平台,在跟進者越來越多時,也陷入了某種同質化的競争當中,很多時候,對“使用者”而言,選擇進入哪家平台是迷茫或者無所謂的。

騰訊AI加速器招募再啟,AI開放由工具箱變方法庫?

僅從市場角度,這對“獲客”顯然十分不利,你也開放我也開放,你标榜技術強大我也說自己技術厲害,并沒有太多差異化“賣點”。于是,加速項目就成了“開放”關鍵詞外籠絡更多使用者的差異化手段。騰訊可能率先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前點燃了AI加速器。

除了開放技術給使用者,還扶持使用者加速使用者成長,這種方式顯然更容易赢得市場。

3、拉人入夥不如創造夥伴

引入加速器模式後,AI的開放多了一層意味,以前是市面上誰需要AI開放的服務就把它拉進來作為客戶,現在變成了自己創造出夥伴來。

其價值不言而喻,姑且不論耗費大量資源搶客戶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對AI創業者來說,它們成功的幾率甚至比普通網際網路創業更低。隻是坐在家等着使用者上門,這些使用者可能在來的路上就死掉了,這其中可能就包括一些有着優秀創意和潛力的公司。

AI加速器的意義在于能夠提前甄選到這些優質使用者并加以扶持,除了豐富平台使用者量獲得生态優勢,更重要的是這種“一手扶持”下擷取的使用者很容易成為平台的核心使用者并帶來更為緊密的生态效應,例如騰訊AI開放平台上的慧川智能、Bello智能招聘、追一科技等歸屬度極強的使用者都來自于AI加速器。

最終,創造夥伴讓它們與平台先天聯結,高替代成本造就了高使用者忠誠。

 先發的騰訊,或給出AI加速器的幾個内在要求

AI加速器前景可期,但真要玩起來肯定不那麼容易。從大佬企業騰訊身上,或許能夠獲得一些營運AI加速器普遍的、内在的要求。

要求1:AI架構要為加速器留“接口”

如果科技企業内部的AI架構的延展性本身不佳,與AI加速器這種技術+開放+扶持+衆創多重複雜屬性活動可能存在無法銜接的問題,其開展的效果肯定會受到影響。

來看騰訊的案例。目前,騰訊對外宣稱的AI的布局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1)以AI lab、優圖、騰訊雲等部門為主體,主要搞的是基礎技術研究;

2)與騰訊社交、遊戲、支付、雲計算、零售等自有業務或生态圈業務相結合,在場景中把AI落地;

3)在基礎、業務層面上對外開放,連接配接騰訊内部和合作夥伴的資源與能力,打造生态。

顯然,AI加速器正是第三層面的主要載體,而騰訊經常對外表達的建構AI創業生态、扶持AI創業、助力AI技術産業化等概念,其實在AI體系上打開了連結外部、與外部互動的口子,同時又把内外部的層次理清楚避免混亂,為騰訊開放平台營運的AI加速器提供了諸多管理上、流程上、技術上的便利。

百度的AI架構也有類似特點。而很多時候,受限于本身業務單一,例如360AI、小米AI、科大訊飛AI等,在AI布局上把基礎研發、業務、對外生态等不同内容混合到一起(這并不一定是錯的,有可能能夠提高内部效率),僅從實操上來說并不利于對外延展出AI加速器。

要求2:不隻是“強資源”,更需要高比對度

做乘法加速自然比做加法孵化需要更強的資源支援力度,況且能夠進入AI加速器的項目本身就不是初生牛犢,力度不夠的資源已經無法推動了。

但是,加速器提供的資源更需要比對度。對普通孵化器來說,資金、人才、營運、技術等支援是通用的,而加速器所需要的資源帶有濃烈的AI“個性”。從騰訊的案例來看,這種“個性”展現在:

1)技術資源層面,僅僅IT技術、雲計算等支撐是不夠的。騰訊AI加速器提供的技術能力來自騰訊AI Lab、優圖實驗室、WeChat AI以及騰訊雲,提供約60+項AI技術能力,以及10+AI技術課程。除此之外,加速器還為項目提供定制化的開發及輔導,一些時候甚至需要采用1V1的模式,幫助技術找到應用場景。

2)創投資源層面,不是“給錢就行”,對資本與AI的契合度也有一定的要求。是以,騰訊AI加速器找到的資本合作夥伴包括騰訊投資、英諾天使、藍馳創投、松禾遠望、金沙江、北極光 、IDG 、創新工場等在AI領域投資比較活躍的投資方。

3)導師資源層面,不隻是那些能夠對網際網路“指點江山”的所謂大咖,AI加速器更需要對AI有深度認知的“導師”,它不是一種能夠泛泛指導的技術門類。騰訊為此配備了産業、學術、工業、設計、投資界與AI相關的輔導人,提供數月的指導。

4)管道資源層,要求加速器給予的管道資源對AI變現價值明顯,這方面沒什麼可說的,誰場子大誰更好說話,例如騰訊用開放平台、雲、網際網路+等管道能力幫助項目觸達行業大客戶。

事實上,經曆高門檻考核選入AI加速器的項目,反過來也同樣對AI加速器與AI資源比對度有高的要求,就如騰訊AI加速器第一期的海外項目WooboInc. CEO Feng Tan所說,他們加入騰訊AI加速器,就是看重騰訊作為網際網路巨頭在AI領域的布局,希望通過AI加速器把騰訊的AI布局與自己的業務建立聯系。

要求3:賦能而非控能

選擇AI加速器模式也就意味着要一定程度上犧牲發展的獨立性。例如,以色列知名AI加速器Elevator傾向于讓進入項目在五個月内就必須進入市場,尤其是能夠出售技術方案獲利,這與Elevator偏向強控制有關。

但并不是任何加速器都能這麼做,以色列本身就喜歡輸出技術而非創造企業。加速器模式遠比孵化器更容易介入到企業内部産生影響,但目前階段的AI項目可能需求大量時間打磨和完善,“賦能”比“控能”更恰當,畢竟,越是成熟産業,控能的價值才越重要,盲目要求商業價值很容易殺雞取卵。

也是以,騰訊AI加速器能夠取得先發優勢,并暫時領先,大概也與騰訊在網際網路圈地運動中總是入股、賦能而不強調控制的企業特性有關。

用AI加速器擴大共享生态,巨頭競争的賽點在哪

從行業及未來角度,即便是騰訊這樣的大佬級企業,用AI加速器擴大共享生态進而獲得AI開放時代的競争優勢,還需要看到這三個賽點。

1、如何解決投入線性增長問題

做AI開放平台的勝負KPI無非是“有多少公司用了它的平台産品”,這方面阿裡雲憑借雲服務暫時領先的地位在客戶資源上無疑優于騰訊和百度。

現在,騰訊和百度通過AI加速器“你用我東西,我給你投資幫你解決問題”的方式,培養了優質客戶與阿裡在客戶群上形成了區隔,能夠獲得差異化優勢。但是,問題随之而來,由于單純開放技術接口的AI開放平台模式追求的是使用者量越大越好,越往後每增加一個使用者對平台成本支出壓力是遞減的,使用者越多成本越低的“開放”玩法才能把平台做得盡可能大,這是網際網路産品的普遍規律。

但是,AI加速器某種程度上是“重模式”,由于每個項目都需要個性化“解決問題”,對每一個項目的投入并不會遞減,這就意味着成本與規模大約成正比,這與做大平台、做大客戶量的思維不太符合。

騰訊AI加速器招募再啟,AI開放由工具箱變方法庫?

是以,AI加速器必須解決投入線性增長問題。在第一期AI加速器多行業出擊的基礎上,這次騰訊在重慶宣布将聚焦探索醫療、智慧零售、智慧樓宇三大垂直領域,此外也延展至農業、工業、旅遊、環保、内容等垂直行業尋找合作夥伴的加入,料想騰訊是以3+N的模式逐漸開展AI加速器的垂直化。

而從成本投入角度,除了AI垂直領域的積澱,垂直化最有利于解決成本線性增長的問題。也即,如果持續深耕某些垂直領域,當“通用經驗”積累到足夠程度後,在類似的行業特性下總結出垂直領域統一的“加速範式”,既能夠保證個性化加速效果,也能夠實作較為明顯的營運複制進而降低成本,垂直挖掘得越深,這種雙重效應越明顯。

通過AI加速器獲得使用者優勢,一定要先走垂直化深耕的道路。

2、如何避免陷入再次的同質化競争

一旦所有的AI開放平台都開始做AI加速器時,差異化将再次消失。AI加速器越往後走,關于接口搭設、資源比對及賦能等玩法就越變得普遍,畢竟,能夠做得起AI開放平台的企業,做AI加速器并不會那麼困難,隻是時間長短和先後的問題。

對于先把AI加速器捂熱,又暫時處在領先位置的騰訊來說,盡快在加速上再走出差異化步驟十分重要。而對那些追趕者而言,如果能夠有所創新、改變雷同的玩法,也或将赢得後發優勢。

這次騰訊AI加速器就發生了關鍵詞的轉變,按照騰訊開放平台副總經理、騰訊衆創空間總經理王蘭的說法,第二期要打造的是“面向垂直行業的AI解決方案”,引入騰訊覓影、傳統零售商、騰訊衆創等合作夥伴,具體實作包括醫療、智慧零售、智慧樓宇等解決方案。

這意味着,騰訊“AI開放”層面正從去年面向廣大開發者的AI技術能力開放(這也是行業通行做法),轉為面向政府、企業等行業夥伴的AI解決方案的開放,從“工具箱”開始向“方法庫”更新,這或是騰訊保持差異化優勢的政策。

3、如何追趕“更高內建度”趨勢

從業務實作的角度,決定開發者選用哪個AI平台,首先是該平台能否實作自己想實作的功能,其次是使用某平台實作起來的難度有多大,最後是效率有多高。

這與程式員們選擇什麼語言程式設計是類似的,如果選擇了更為流行的程式設計語言,就會有更多可使用的庫,也能更輕松的做出好的産品。縱覽程式語言的發展曆史,最為流行的,總是最容易上手的。

由AI技術輸出到AI解決方案輸出的好處就在于此,它讓平台變得更加容易上手和使用,以至于變成某種開發者都慣常使用的AI開發環境,相當于為AI開發者們創造了一套高內建度的“AI語言”,類似計算機程式語言裡機器語言更新到彙編語言一樣,讓AI圍繞自家建構的架構運作。

騰訊AI加速器招募再啟,AI開放由工具箱變方法庫?

正如彙編語言最終也發展到C語言之類的進階語言,AI開放平台要做AI行業語言,在內建度上也将繼續提升,騰訊目前做垂直領域的解決方案或隻是AI能力開放向更高內建度轉化的一個标志。

随着AI加速器經驗的積累,參與者越來越多,多數開發情境和任務都變成經驗後,針對複雜開發任務、一次整合多個解決方案的“一鍵開發模式”最終将出現。到時候,加速器項目們搞AI開發或許就如同堆積木,隻需要盡可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就可以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