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産造車水準和歐美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家用車選國産還是合資車?

我國造車水準與歐美之間有多大差距,究竟差距在哪裡,一直是争議的焦點,我們既不誇誇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不吹不黑,客觀來聊聊我國和歐美在造車水準上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10年前談及國産車,相信大部分車友隻會搖搖頭,“車體生鏽、異響、油耗高、滲油、吃胎”等等毛病成了很多車主揮之不去的陰影,而當時的合資車整體表現都遠超國産車,這不僅僅隻有發動機、變速箱、底盤技術這些核心技術有差距,同樣在材料、工藝、品控等方面,國産車企依然落敗,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差距?總結有4大原因,這也是近幾年國産車不懈努力追趕合資車的方向。

其一、我國機床制造工業基礎薄弱

對于高新技術産業來說,沒有先進的加工技術,就會失去産品制造的核心競争力,足可見機床的重要意義,汽車制造業和機床工業可謂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比如汽車沖壓、焊接、塗裝等環節,尤其是發動機、變速箱等上千個精密零部件均離不開機床

國産造車水準和歐美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家用車選國産還是合資車?

縱觀全球機床制造工業,19世紀中期後,二次工業革命以歐洲工業最為強盛,也是這個時期,德國汽車工業逐漸發展起來,進入20世紀初,以美國為首的半自動、自動化工業體系逐漸形成。

而日本則是在1945年二戰後,走投無路,不得不以技術密集型産業為主導來發展國民經濟,其中汽車制造業成為主要産業,加上得到美國的機床技術的扶持,在短短幾十年時間内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後的第三大機械制造強國。

機床技術不僅影響汽車三大件的整體品質,同時還影響汽車的生産成本,任何一個交易商品,能生産出來并不難,難在成本的控制,因為最終要有消費者願意買單,它才能生存,在汽車制造過程中,超過70%以上的成本都在機床工業中。

國産造車水準和歐美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家用車選國産還是合資車?

相比德國、美國、日本的先進機床工業,回頭再看看我國機床技術的發展史,差距是必然的,新中國成立後,國内機床制造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比如沈陽機床、大連機床,但是面對德國的通快、美國的MAG、日本森精機等品牌的競争下,短短幾十年的機床發展,還是無法和發展近百年的德美相比,最終還是破産了。

可以說,國内機床整體是“大而不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産車企想要批量生産精密零部件,隻能依靠進口裝置,但畢竟成本高昂,加上核心技術依然受制于德美,比如說,一輛汽車大約有2萬個零部件構成,而其中超過60%零部件都都是沖壓件,想要降低成本,在沖壓工藝技術、機床裝置、模具選擇、用料選擇等方面都是難點。

換句話來說,國産車企的這些難點對于歐美工業強國來說,變成了他們自身的優勢,國産車想要在夾縫中尋求生存,重點還在于成本的控制,适度降低汽車生産的工藝,降低材料的标準,總之,在可控範圍内,能降低的都會縮減。

國産造車水準和歐美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家用車選國産還是合資車?

也正是因為這樣,當時的國産車,給很多車主形成一種“粗制濫造”的印象,自然在防鏽處理、零部件選材、加工精密程度等方面都不及合資車。

其二、“三大件”技術是硬傷

機械工業基礎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新技術的發展,國内工業基礎薄弱,自然在汽車發動機、變速箱等技術研發方面就受到了影響,國産車企技術“先天不足”,這就有了“仿制”,不得不說國内車企逆向研發技術很強,從"0"到新車量産,多家車企僅僅花了不到5年的時間。

比如說,第一代哈弗H6逆向模仿本田CRV的底盤技術,吉利開始逆向模仿豐田8A發動機,之後博越又模仿大衆EA888的發動機,而像三菱4G63T發動機,是全球車企逆向研發最多的目标。

國産造車水準和歐美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家用車選國産還是合資車?

但由于逆向研發技術參差不齊,有的車企發動機确實造出來了,低功率運作時也都正常,但到了中段運作,功率逐漸升高,發動機噪音變大、油耗增多,多種小毛病接踵而來,到了高功率階段,甚至直接拉缸,這僅僅隻是技術方面存在的差距。

事實上,汽車工業拼的是綜合實力,技術是一方面,更多還要看材料工程、機床工業、制造技術、品控等多個學科之間的互相配合,這些都是需要足夠時間、經驗、市場來驗證和改進的,這是國産車的真硬傷。

不過近幾年國産車企在“三大件”上的進步有目共睹,早已從10多年前的逆向仿制到如今的自主研發,像吉利、長安、長城、比亞迪等國産車企都有自主技術,論技術實力不見得輸給合資車企。

國産造車水準和歐美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家用車選國産還是合資車?

在發動機領域,像比亞迪混動技術、上汽集團依靠大衆研發的藍芯動力、長安汽車自主研發的藍鲸發動機、吉利領克B42系列發動機等等,但是國産發動機,主要技術成就還在于低功率、低排量階段,在2020年沃德十佳發動機與動力系統排名中,上榜的普遍都是大排量、大功率發動機,仍然沒有國産發動機的席位。

在變速箱領域,國産車企也有了不錯的表現,比如一汽奔騰搭載的盛瑞8AT變速箱,哈弗F7搭載的蜂巢易創7雙離合變速箱,但從國産發動機、變速箱對應的量産車型來看,熱效率偏低,油耗偏高,量産車型中使用率較少,盛瑞8AT幾乎被抛棄,長城、長安雖說使用雙離合變速箱,但核心部件和技術還是靠博格華納和格特拉克提供。

總之,在發動機、變速箱領域,國産車企在小排量車型中有一定優勢,但綜合實力仍然落敗。

其三、繞不開的“專利”大山

對于知識産權的保護,不僅僅是汽車領域,全球各個行業從來都是非常嚴格的,經常都有各種“專利”侵權案例發生,有很多企業付出了高額的專利費。

國産造車水準和歐美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家用車選國産還是合資車?

在發動機、變速箱領域,德系、美系、日系等車企曆經幾十年的技術發展和沉澱,在核心技術領域都申請了自己的技術專利,尤其是在變速箱領域,AT變速箱綜合性能較好,但超8成技術專利都在日本愛信和德國采埃孚廠商手裡。

在強大的技術壁壘之下,車企隻有轉向研發CVT無級變速箱和DCT雙離合變速箱,其中大衆鐘情DCT,日系喜愛CVT,而國産車企在變速箱這條路上較為艱難,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最終還是隻有依靠引進變速箱。

這樣一來,自主發動機搭配别人的變速箱,總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還需要依靠調教水準和時間慢慢來消化吸收,這就是以前一些國産車異響、換擋頓挫感明顯、發動機噪音大、變速箱小毛病多的原因之一。

其四、品控、品牌力是軟肋

說到品控,德系、美系、日系車企經過多年研發,早已形成了完善的産品體系,這包括從車型設計、生産制造、品質認證驗收系統、供應商體系、銷售與管理等方面,其中産品品質整體管控尤為重要。

一方面需要依靠車企自身的“平台化”技術,比如大衆的MQB平台,豐田的TNGA平台構架,長城自主研發的檸檬平台等等,這是一整套産品品質體系,從車型設計開始,包括零部件設計就需要根據平台的認證标準進行,生産環節,一方面要求主機廠商、各個零部件生産廠商嚴格按照标準進行,之後還需要對産品進行品質測試,每一個環節都非常重要。

對于國産車企來說,前些年系統構架不夠完善,整個環節中存在“亂”的情況,品質檢驗管理中,國人講究人情世故,“放水、降低标準”等現象偶有發生,導緻最終有的産品公差略大,雖然能正常組裝,但車輛時間開久之後,各種小問題自然就凸顯出來了。

很多國人買東西,都喜歡講究品牌,甚至有一種認為“國外、進口”的産品就是比國内好,很簡單的一個道理,預算25萬買一輛純電動汽車,這個價位很多車主可能會對比小鵬P7、比亞迪漢EV、極氪001、特斯拉model3這幾款車型,最終選擇很意外。

國産造車水準和歐美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家用車選國産還是合資車?

通過詳細了解、試駕,也知道同等價位,動力性能、内飾、功能配置、成本效益等方面,有的國産純電動汽車全面碾壓特斯拉,但最終還是選擇了特斯拉,原因很簡單而單純,特斯拉畢竟是國外大品牌,有“面子”,銷量高遙遙領先,可靠性更高。

這樣的認為本身也沒毛病,但是不考慮品牌因素,隻看車輛本身綜合性能,那銷量高和大品牌并不能說明它一定是一輛好車,選擇還是需要結合個人喜好、用車場景、車輛性能等多方面綜合來看。

絕大部分人買車主要還是考慮經濟成本、實用性,這種情況下,假如預算在15萬以内,那選國産車一定不會讓你失望,論外觀、内飾、空間布局、功能配置、車輛成本效益,甚至動力性能等方面都是國産車的優勢。

如果預算在15萬以上,更多可能注重動力性能、操控性能、舒适性,那合資車會是不錯的選擇,而國産車中紅旗就成了中高端車的“天花闆”。

國産造車水準和歐美之間差距究竟有多大?家用車選國産還是合資車?

至于國産和合資車在品質穩定性方面,完全不用擔心,雖然早些年傳統燃油車因為各種因素導緻口碑偏差,但經過多年的追趕,技術上也有了質的改變,整車穩定性也得到了市場的驗證,換句話來說,現在汽車更新換代那麼快,一輛車開了超過10年隻會越來越少,曾經追求的經久耐用已經過時了。

總而言之,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國産車企在“三大件”技術水準上與歐美車企仍然存在着較大差距,可以說已經徹底失去了先機,也沒有必要掙紮,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合資和國産都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拭目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