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志安:遊戲出海需要把握三對關鍵詞

在“2021年中國遊戲産業年會”上,一組資料格外引人注目:今年我國自主研發遊戲海外市場銷售收入180.13億美元,較去年增收25.63億美元,同比增長16.59%。海外市場具有較大的潛在收入提升空間。據機構預測,2024年國内遊戲出海的潛在規模将達691億美元(折合人民币4398億元),是2020年出海收入規模的4.5倍。

張志安:遊戲出海需要把握三對關鍵詞

在出海的道路上,國内遊戲廠商已經從最初的嘗試和興起,到如今進入到“大航海”時代。其間,尤其以廣州為代表,在這趟遊戲“全球化”之旅上既出現過如4399這樣的“先鋒”,也有網易遊戲、三七互娛此類強勢的“前浪”,同時還有星輝遊戲、天遊網絡等“中生代”。遊戲出海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來自中山大學的張志安教授此前在年會上發表了他的觀點。以下為張志安的發言——

從去年到今年,特别是今年,出海确實挺熱的,上周的時候,當時内部的行業研究團隊統計了一個資料,今年上半年中國遊戲大概22家上市公司,出海的業績同比增速中位數大概在30%-40%。這22家上市公司在全球5個區域裡面的市場佔有率基本上要占到行業份額的20%左右,是以我覺得可能感受比較深的就是中國遊戲現在在全球各地可能都會迎來一個比較蓬勃的發展。

我自己在出海的過程中,有三對關鍵詞比較重要。

第一,企業要認清産業和責任的關系。我們的産業在蓬勃的發展,因為是全球的年輕人包括中國年輕人都有非常大的需求,但這個産業也會有它的争議性的部分,比方說青少年的保護還有産業快速發展當中青亞文化、素質文化跟主流文化的對沖。是以大家會發現中國政府的監管政策,其實也會有一個不管從發牌的監管還是到青少年保護的監管。甚至有的時候在遊戲市場的發展過程當中,也會面對比方說媒體的一篇突如其來的報道,導緻上市的遊戲企業或者相關的IT企業的市值縮水這樣的情況。

這樣一種前進當中的磕磕絆絆,不斷地提醒着這個産業一方面通過技術的創新和産業共同的協作做大,同時又要在這個産業發展的過程當中肩負遊戲産業的社會責任,特别是平台和企業自身的責任。

第二,把握出海和傳播的關系。中國遊戲一邊出海,把很多中華文化元素帶過去,但是在不同的跨文化前提下,遊戲落地後使用者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是非常複雜的,甚至現在很多使用者很難區分中國、南韓和日本的遊戲。這啟發我們,伴随着産業出海,我們可能還需要更多尊重文化的差異,更多在文化體驗産品和營銷傳播中能有更多的,從視覺沖擊走向文化感覺和文化認知的故事傳播,這樣才能讓遊戲的出海和文化的傳播有更好的結合。

最後,是把握數字和人文的關系。在遊戲産業發展當中,會有越來越多的智能技術和技術驅動,但是我們永遠都要記得,超越數字基礎之上的仍然是對人類本質精神的堅守,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弘揚和放大。是以我想未來我們伴随整個技術化的同時,也可能會越來越強調人文關照。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程依倫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程依倫

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蔡淩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