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工日報e網評」從“我”到“我們”:兩場奧運開幕式的不同表達

作者:中工網
「勞工日報e網評」從“我”到“我們”:兩場奧運開幕式的不同表達

龔先生

“沒有兩片雪花是相同的,但今天大家彙聚在北京,共同成為一朵璀璨的雪花,就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的理念和‘一起向未來’這樣人類共同的情感。”著名導演張藝謀日前在談到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時表示,希望它能更多傳遞人類共同的情感。

「勞工日報e網評」從“我”到“我們”:兩場奧運開幕式的不同表達

張藝謀談北京冬奧會開幕式

圖檔來源 新華社

張藝謀同時還透露,冬奧會開幕式将運用現場實時捕捉技術來實作一種互動感。觀衆在某些場地上,會看到雪花跟演員的流動,而且是互動的。

這樣的“劇透”可謂大膽,似乎和奧運會開幕式秘而不宣的慣例不符,但它何嘗又不是源于内心的一種強大自信。

張藝謀顯然擁有如此自信。在向世人奉獻了壯美、宏大的北京2008年夏奧會開幕式之後,張藝謀如何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演繹奧運精神,令人期待,引人遐想。

「勞工日報e網評」從“我”到“我們”:兩場奧運開幕式的不同表達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現場

根據有關方面的“劇透”和講述,龔先生梳理了一下,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是這樣的——

更簡約、更空靈——考慮到疫情防控和寒冷天氣,開幕式不會超過100分鐘,參與演出的演員隻有約3000人。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這兩個數字分别是4個小時,15000人。

雖然人少了,但在呈現效果上,張藝謀自信,可以展現空靈、唯美、簡約的現代藝術風範,傳遞冰雪晶瑩剔透的浪漫感,“讓它人少而不空,讓它很飽滿,讓它空靈而浪漫。”

「勞工日報e網評」從“我”到“我們”:兩場奧運開幕式的不同表達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的擊缶表演。

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更科技、更環保——将增加新科技元素,包括機器人、AI、5G、虛拟視覺和雲端技術等。另外,據說此次冬奧會将以一種“百年奧運史上還沒有出現過”的方式點燃主火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們靜心以待吧。

更人文、更走心——大型運動會的開閉幕式,人永遠是表達的重點,包括人的精神面貌、人的内心和情感。北京冬奧會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召開,是以,張藝謀“希望展現出中國人的自信、對世界人民的情感,也包括新加入奧林匹克格言的‘更團結’,通過開幕式讓人們看到中國人真正的内心。”為此,開幕式還會有一個環節叫‘緻敬人民’,讓普通人站到奧運舞台上,展現平凡人不凡的力量。

「勞工日報e網評」從“我”到“我們”:兩場奧運開幕式的不同表達

2008年8月8日,最後一棒火炬手李甯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淩空繞場一周,準備點燃主火炬。

新華社記者費茂華攝

如果說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表達的重點是“我”,是“曆史”,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是我們走過的道路,那麼,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表達的重點就是“我們”,是“一起向未來”,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更團結”。

今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我們選擇一種更簡約、更節儉的方式,表達我們對于奧運精神的了解、對于人類大同的向往,展現中國人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運動之美,這不僅僅是冬奧運自身“簡約、安全、精彩”的要求使然,也展現了我們的大國擔當和文化自信。

「勞工日報e網評」從“我”到“我們”:兩場奧運開幕式的不同表達

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主題口号“一起向未來”。

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從“我”到“我們”,從“不同”到“共同”,從“講曆史”到“向未來”,兩個奧運開幕式的不同表達,自有其不同的邏輯,且一定各有各的精彩。當北京奧運會的擊缶而歌、太古遺音成為永恒的記憶,我們又能再次擁抱奧林匹克的光榮與夢想,這無疑是一件令人格外期待的事。

2022年2月4日,是北京冬奧會的開幕日,也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春如有意,未接年華春已至。讓我們一起注目“鳥巢”,期待那個美麗的奧林匹克之夜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