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健康中國·大家談|梁曉峰:健康管理注重全生命周期,預防關口要前移

本期《健康中國·大家談》節目,暨南大學康泰生物疫苗産業研究院院長、講席教授,中華預防醫學會兼職副會長,中國CDC原副主任梁曉峰,針對“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提出展望。

梁曉峰主任長期以來從事免疫規劃工作,他從公共衛生角度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我國防疫得當的原因:首先歸功于政府将保護人民群衆健康放到首位;其次接種疫苗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開展核酸檢測、流行病學調查、防疫知識普及、傳染病法實施等非醫療措施發揮了重要作用;公共衛生政策的落實,特别是疾病控制網絡的覆寫也成為防疫井然有序的重要因素。但公共衛生仍存在業務水準不高、個性化不突出、家庭化指導較弱的問題。

盡管全國範圍内已接種超20億劑次,但各個地區接種率仍不平衡,老年群體接種率低現象最為突出,對疫苗認識不到位、行動不便、上門接種的醫務人員不足是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

除了完成疫情防控工作外,目前公共衛生事業的主要目标是讓慢性病不得、慢得,預防并發症的發生。“健康中國”提倡維護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理念,梁曉峰以吃鹽量為例,提倡“全生命周期要從兒童抓起,青少年抓起,成年人要起表率作用,老年人要學一些新的生活方式”“老年群體要活到老學到老,學習健康有關的知識,包括衣食住行,特别是吃”。家庭層面,以預防為重點,将控煙、減鹽、減糖、多運動、多吃蔬菜落到實處;衛生醫療機構層面,以治療為重點,兩者的職責區分開。此外,他特别提到老年群體出現了飲食不平衡、運動不合理等突出問題,對他們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成為當務之急。

談到公共衛生教育和公共衛生領域人才培養的話題,梁曉峰認為大學善于研發,但生産、銷售環節較為薄弱,而企業恰恰能與之互補,他号召教師、科研工作者将研究放大為産品,同時搭成平台,解決行業的瓶頸。另一方面,公共衛生人才的待遇亟需提高,由于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向與基層對公衛人才的需求比對不上,這要求大學進行改革,在校完成新技術、先進知識和理論的培養。他呼籲,通過網際網路對公共衛生教育進行普及,并将技術與社會、人民群衆的需求緊密結合,使公共衛生教育擁有更好的發展。

提及網際網路醫療的作用,梁曉峰強調網際網路醫療可以彌補部分線下醫療服務水準不高、高品質優質醫療資源有限的缺憾。通過它,可以将知識與技能傳授給邊遠地區的醫務人員并借助他們的權威性,改變當地百姓的健康行為。并且,網際網路醫療還可以管理慢性病患者的服藥問題,通過植入晶片或可穿戴裝置,對其身體指數進行監測,監督慢病患者按時按需服藥。最終通過網際網路平台,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服務于基層,發揮更大的作用。